接触氧化装置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膜的培养是接触氧化装置运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处理效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甘度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生物膜形成与脱落的原因
1.生物膜形成过程
接触氧化装置中的生物膜主要由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组成。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逐渐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初级阶段:微生物在填料表面附着,形成微小的生物膜。
2)成长阶段:微生物不断繁殖,生物膜逐渐增厚。
3)成熟阶段:生物膜结构稳定,微生物种类丰富,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2.生物膜脱落原因
1)水力剪切力:水流速度过快,导致生物膜与填料表面附着力减弱,生物膜容易脱落。
2)生物膜老化:生物膜长时间运行,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导致生物膜结构破坏,容易脱落。
3)微生物种群竞争:不同微生物种群在生物膜上竞争生存空间,部分微生物种群被淘汰,导致生物膜脱落。
4)温度、pH等环境因素变化:环境条件不利于生物膜生长,导致生物膜脱落。
二、生物膜培养过程中脱落现象的应对措施
1.控制水力剪切力
适当降低水流速度,减小水力剪切力,有利于生物膜在填料表面的附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根据水质情况调整进水流量,控制填料层的水力停留时间。
2.优化运行条件
保持水温、pH等环境因素稳定,为微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3.适当添加营养源
在生物膜培养初期,可适当添加营养源,促进微生物生长。随着生物膜的成熟,逐渐减少营养源投加,避免生物膜过度生长。
4.定期反冲洗
生物膜脱落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定期对接触氧化装置进行反冲洗,有助于清除脱落生物膜和污泥,保持填料层清洁。
5.分阶段培养生物膜
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正常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因此,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应分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以微生物附着为主,重点关注填料表面微生物的附着情况。
2)第二阶段:微生物开始繁殖,生物膜逐渐增厚,关注生物膜的生长速度和厚度。
3)第三阶段:生物膜成熟,处理效果达到最佳,关注生物膜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
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接触氧化装置运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过控制水力剪切力、优化运行条件、适当添加营养源、定期反冲洗等措施,可有效应对生物膜脱落问题。分阶段培养生物膜,确保生物膜成熟稳定,从而提高接触氧化装置的处理效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措施,确保生物膜培养成功。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43 万条内容 · 145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自来水生产中的消毒剂:种类、成本、原理与优缺点自来水生产中的消毒剂:种类、成本、原理与优缺点 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消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有效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水质安全。目前,常用的消毒剂有多种,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消毒剂,包括它们的种类、吨水成本、反应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氯气消毒 1.反应原理 氯气溶于水后,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Cl2+H2O→HCl+HClO 次氯酸(HClO)是主要的消毒成分,它能够穿透细菌细胞壁,破坏细菌的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衡,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不错,对于学习生物接触氧化法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