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04-24 00:20:24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底层柱高不同,怎样建立模型?
因为建筑的原因(比如有下沉的阶梯教室),或地形的原因,部分柱的基础要下沉才能到持力层。这样会导致底层柱的高度不同。
那么请问pkpm中怎样合理的建立模型,网上看到一些讨论,比如在STRU.SAT中调柱长度,或者改柱长度系数等等,但因为没有权威的定论,不敢妄动,或者参照地基规范中高杯基础的做法,做扩大短柱(和主刚度比大于5,短柱高度不大于3m),哪个高手解答下
另,框架基础拉梁底面和基础顶面平的时候,柱的计算长度取到基础顶面时是否合理,拉梁毕竟还是对柱有一定约束。我是平时是取到基础顶面的,但后来因工程原因需要提高基础高度,复核时注意到,如果底层计算高度减小后,总体刚度增加,地震力放大,底层以上配筋一般有增大,底层虽然地震力放大,但因刚度增加,配筋反有一定减小。现有点怀疑到底该取到哪儿了。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还有,我们这审图一般是要求拉梁到基础顶之间柱子的箍筋全长加密,按短柱处理。
对于楼主遇到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楼主不妨将柱子分层考虑,即多建几个标准层,将柱子的高差用楼层高度差体现出来(有点类似于错层的做法),这样更接近于实际计算的结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