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固废处理 \ 广东省肇庆市:以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为重点 促进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广东省肇庆市:以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为重点 促进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发布于:2024-12-30 09:52:30 来自:环保工程/固废处理

来源:工业固废网

[复制转发]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部署,按照《“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环固体〔2021〕114号)要求及2023年广东省“无废城市”推进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继续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持续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肇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肇府办函〔2022〕54号)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以助力减污降碳和国家绿色经济建设为战略方向,以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为重点,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持续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无废湾区”建设、建设绿美广东作出肇庆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以减污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加强各部门各领域统筹衔接,强化建设工作系统性、协同性、配套性和永续性,构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无废城市”工作体系。紧密结合肇庆实际,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高值化、信息化,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精准发力,协同推动各类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目标引领,精准发力。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无废城市”建设全过程,科学设定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补齐相关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打造肇庆“无废城市”建设典型示范。  
注重长效,创新驱动。 坚持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领城市环境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思路方法举措,强化科技动力支撑,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项目收益覆盖投入,保障任务与项目落地实施,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可持续。以“无废城市”建设智慧化、信息化创新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党政主导,全民共建。 坚持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过程,加强组织推进,大力宣传“无废”理念,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引领、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建共享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新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  
(三)建设目标  
围绕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五大领域及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坚持城乡统筹、部门联动、市县(区)同创、全民参与、突出重点、全域推进,统筹城市发展与固废管理,聚焦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无废城市”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肇庆特色的“无废县、镇、村”系列示范,加快推进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到2025年,全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水平全面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6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90%,市政污泥趋零填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0%。固体废物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管”;累计完成200个“无废细胞”创建,“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到2027年,全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无废县、镇、村”示范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固体废物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建成,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违法犯罪案件大幅下降。  
到2030年,力争建成“无废城市”,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指标、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全省前列,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立。固体废物“一网统管”全面覆盖,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工业低碳循环发展,实现工业源固废治理提质增效  
1.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工业减废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能级跃升。 推动共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着力引进建设储能装备、正(负)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延链强链补链项目。推动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项目建设,深化与宁德时代、深能源等战略合作,打造现代化储能特色产业园、废旧电池精细回收示范工程基地。推动新材料向新兴产业前端材料应用配套转型发展,加快金属加工、绿色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深耕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推动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共创金属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地区,推进封开县建设大湾区绿色建材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实施绿色开采,保持全市持证在产绿色矿山建成率保持100%。〔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环境局、市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落实。以下各项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根据《肇庆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双碳”工作。推动肇庆高新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打造大湾区“双碳”示范区和一批“绿色低碳工厂”。高质量建设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有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广东肇庆工业园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东省四会经济开发区、肇庆端州双龙经济开发区4个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印染、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降耗升级、绿色发展,谋划推动EOD等开发模式,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融合发展。到2025年年底,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业企业占比达90%,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建设的工业园区占比达50%。(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环境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打造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区 。肇庆高新区持续开展“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助力入驻企业实现精细化能耗管理。通过四大创新体系,在矿、大宗原材料、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电池系统五大关键节点实现技术降碳。将“无废工厂”“无废工业园区”建设与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打造协同推进,推动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四会市龙甫镇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开展“无废工业园区”建设。到2025年年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低于0.24吨/万元,累计开展绿色工厂建设13家。(市环境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运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创新工业固体废物收运管理模式。以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推动“互联网+”模式,推广智能回收、自动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建立废旧电器电子生产者回收试点,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强化报废汽车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通过新建、改建、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市场,构建覆盖全市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年底,肇庆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工业型“无废县”建设,促进铝灰闭环利用提质增效。  
依托四会市龙甫镇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聚焦铝制品生产加工等骨干企业,探索开展废铝料、铝灰等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全程资源化特色产业链条“无废工厂”和“无废工业园区”示范建设,打造四会市工业型“无废县”示范,引领四会市再生铝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工业型“无废县”典型模式,依托辉煌、正南新等再生铝加工企业,优化铝灰资源利用产品,扩展资源利用途径,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铝灰闭环利用。到2025年年底,实现全肇庆市铝灰资源利用能力提升至15万吨/年以上。(市环境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创建养殖示范主体。  
推动畜禽养殖绿色生态转型。 优化畜禽养殖空间布局,推动县(市、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推动小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型升级,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升级。到2025年年底,累计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5家。(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深入发展绿色淡水养殖。 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稳步实施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推进养殖池塘进行升级改造。到2025年年底,累计创建3个美丽渔场和40家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5.深化农业减量增效,推进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减量增效。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持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引导农牧企业开展种养结合,实现畜禽粪污充分还田利用,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到2025年年底,化学农药施用总量和化学肥料施用总量趋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8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深化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五料化”应用为辅的模式,加大秸秆还田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秸秆粉碎还田质量和肥料化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年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6.完善农业固废回收机制,健全末端处理机制。  
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 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回收体系,压实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主体责任,鼓励和扶持专业化服务机构参与回收、运输、贮存等服务。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宣传,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逐步完善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加强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和秸秆覆盖还田,以减少普通地膜用量。严格使用标准地膜,严禁非标准地膜销售和使用。开展农膜回收统计工作,积极推广农膜减量化技术应用,逐步构建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年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农膜回收率达85%。(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健全农业固废末端无害化处置机制。 健全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推动肇庆市区域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处理中心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到2025年年底,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7.打造“无废村镇”,实现农业固体废弃物有序回收。  
推动山区农业型“无废小镇”创建。依托洲仔镇山区农业镇畜禽规模化养殖产业园和农村特点,聚焦洲仔镇肉兔产业园建设项目,重点探索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利用固体粪便堆肥沼气工程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畜禽粪污就地就近综合利用模式。打造山区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业固体废弃物分类收运示范,引领洲仔镇畜禽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农业农村局、市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现代农业型“无废乡村”创建。 依托沙四村特色生态水产养殖和肇实种植产业,推动建设农业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试点,提升农业废弃物规范化管理水平。总结以水产养殖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型农村“无废农村”建设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乡村”示范。(市农业农村局、市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生活源固废治理提质增效  
8.打造分类样板城市,推动生活源固废源头减量。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科学规划生活垃圾投放点,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布局,制定各类垃圾的投放指引。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和示范社区基础,打造“无废社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完善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年花年桔)预约收运平台,统筹安排运输车辆,合理配置收集点,推动建设大件垃圾处理中心与园林绿化垃圾处理中心。到2025年年底,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20万吨/年,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保持100%。(市城管局负责)  
大力培育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切实加强学校的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将生活垃圾分类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打造“无废学校”。(市教育局负责)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商场、酒店资源合理使用,节能降耗,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动“无废商场”“无废酒店”创建。(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A级景区以《“无废景区”建设规范》为指引,推动肇庆市全域“无废景区”建设。(市文广旅体局、星湖管理局、各景区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积极动员指导落实“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要求,打造“无废机关”。(市发改局负责)  
9.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源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  
推动再生资源分拣设施建设。 推动再生资源行业规模集约、高效联动、一网统管,制定出台肇庆市可回收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完成主城区再生资源回收点和可回收物交投点“两网融合”。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建设1个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并投入正常运营。推行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互联网+回收”模式,构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纺织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平台,实现网上预约、上门回收。到2025年年底,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率达17%。(市商务局、市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生活垃圾利用处置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以焚烧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按照提前谋划、适度超前建设原则,推动肇庆市西北板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积极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到2025年年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提升至90%,厨余垃圾处置能力达到190吨/天。(市城管局、市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打造少数民族“无废小镇”,广泛传递“无废”理念。  
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无废小镇”示范。 依托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少数民族聚居特点,探索下帅乡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开发模式的“无废景区”示范,形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壮、瑶、汉三族共居为文化特色,以乡村生态环境为基础,把下帅乡打造成为一个文旅互促、文旅并进、彰显民族之和、民族之美、壮瑶汉三族和谐共荣的“无废风情旅游小镇”。(市环境局、市文广旅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建筑领域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11.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推动建筑业源头减量。 推动实施《肇庆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面落实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的建造模式,使用轻量化的住宿产品。持续扩大公共建筑、房地产项目装配式建筑覆盖比例。到2025年年底,推动实现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升至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率提升至35%,新增绿色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30%。(市住建局负责)  
12.规范建筑垃圾末端处置,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强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建设。 各县(市、区)统筹安排建筑垃圾转运设施、综合利用场所、消纳场的布局和用地,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垃圾设施建设,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建筑垃圾消纳场和综合利用厂,强化设施运营管理,压实企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建设装修垃圾中转分拣和处置利用场所。(市城管局、市发改局、市环境局、市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对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鼎湖区、高要区积极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各县(市、区)要打造一批高效、高质、高值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利用质量、扩大利用规模。各地要建立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及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再生产品推广应用机制,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到2025年年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70%。(市城管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强化建筑垃圾监督管理。  
制定《肇庆市建筑垃圾治理及资源利用行动方案》,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转运管理、规范处置、监督执法,落实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备案及处置核准制度,定期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衔接跨区域平衡处置协作监管,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肇庆海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危险废物风险管控,推动“三个能力”建设提质增效  
14.深化分级分类,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深化危险废物源头管理。 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抓手,从严审批危险废物产量大、综合利用低的建设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提升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重点行业绿色化水平,减少危废产生量。支持研发、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源头减量。建立肇庆市危险废物重点监管源企业清单,建议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产生单位及纳入危险废物重点监管源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年底,工业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除外)产生强度低于0.029吨/万元。(市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持续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 推广危险废物“一物一码”全过程管理体系,有序推进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加强对辖区内重点危险废物产废和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检查和指导。探索危险废物分级分类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体系,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实现抽查达标率不低于95%。(市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完善收运体系,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健全危险废物收运体系。 健全小微企业和社会源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实现各类危险废物产生源规范化监管全覆盖。鼓励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单位使用危险废物智能收集设施,为小微产废单位提供规范化管理延伸服务。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收集点考核与退出机制,优化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能力。(市环境局负责)  
探索医疗废物线上预约收运、“智能收集箱”等模式,形成数智赋能实现医疗废物全面、高效和安全收集贮存。 加快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规范体系,指导地方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全过程全链条科学、精准、依法监管,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处置认知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医疗废物环境风险,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到2025年年底,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保持100%,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100%。(市卫健局、市环境局、市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动态评估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基础设施能力,统筹保障“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危险废物的利用处置需求。探索应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和铝灰多元化资源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到2025年年底,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60%以上。(市环境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深化监管机制,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  
深化危险废物监管机制。 持续推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面落实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资格单位和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深入落实固体废物产废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管理。到2025年年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率达100%。(市环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肇庆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 依托广东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危险废物源头分类及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逐步推广智能磅秤、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市环境局、市卫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做好典型经验总结,奋力打造“无废城市”建设肇庆样板  
17.打造工业领域减废降碳协同增效样板工程。  
聚焦再生资源产业,打造“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打造“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助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再生资源线上交易平台和市供销社“互联网+回收”信息平台,构建“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网络,打通“城市矿产”回收“最后一公里”。依托肇庆亚洲金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广宁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加快废旧金属和废塑料再生利用先进技术应用及推广,推进整体产业技术升级及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打造“废旧塑料回收—再生原料—再生塑料制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向废纸、废旧金属等“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延伸。依托广东隽诺环保,打造再生资源“装备制造+系统集成+投资运营+回收体系”全产业链布局,强化废旧塑料高品质利用、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处理、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选、工业固废资源化等领域科技创新。多举措支持蜂鸟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推动智能化与精细化拆解。通过回收、分拣和再加工体系构建,加速“城市矿产”资源产业向平台化、标准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环境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碳达峰试点园区。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通过围绕龙头行业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培育“主导+特色”产业体系。推动开展“双碳”试点、深化探索绿色金融及科研项目实施转化等方面试点创新。构建“碳账户+碳信用+碳融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布局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推行“数智化”赋能降碳、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提升企业能效水平,促进年碳减排量,以高质量产业体系和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循环化园区。(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环境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聚焦铝型材加工产业,打造铝灰多元化利用模式。 肇庆市作为广东省重要铝型材加工基地,探索打造肇庆市铝灰多元化利用模式,提升肇庆市铝灰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能力。鼓励铝型材加工制造企业自行利用,打造“铝灰集中资源利用+鼓励企业自行利用”的多元化利用模式。探索湿法、火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多种铝灰利用处置技术。探索生产铝酸钙、高铝矾土料、炼钢脱硫剂、净水剂、水泥、建筑板材及陶瓷等多元化产品。通过铝灰多元化资源利用模式,有效形成铝灰市内处置的闭环管理,减少非法处置铝灰的行为,降低铝灰对环境污染风险,实现铝灰变危废为宝,提升肇庆市乃至广东省铝灰资源化利用水平。(市环境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聚焦动力电池产业,打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闭环模式。 依托理士电源、玛西尔、定江康宇等主要企业为承载,打造铅酸电池制造、铅酸电池应用及铅酸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闭环。依托瑞庆时代、小鹏汽车、金晟新能源和卓高新材料等企业,构建形成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退役电池回收和电池材料制造产业链闭环。通过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建设,建立废旧动力电池全路径回收渠道体系,推进电池回收体系、再生利用和梯次利用一体化建设,实现动力电池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废旧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闭环发展模式,解决我市废旧动力电池处理处置难题,助力湾区循环经济发展。(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聚焦产业协同,打造污泥全量处置利用发展模式。 肇庆市通过布局铝型材表面处理废渣综合利用企业项目,与铝加工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协同发展,解决铝表面处理废渣处理处置难题,实现铝表面处理废渣变身环保净水剂,助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托自立环保、飞南股份两家电镀污泥处理处置经营单位,拓宽大湾区电镀污泥处理处置路径,实现电镀污泥转变成为环保产业“金矿”,助力行业绿色发展,促进在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建材企业项目、生产有机肥项目、造纸污泥生产碳酸钙、电力燃煤协同掺烧与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多途径利用处置各类污泥项目建设,实现陶瓷污泥、印染污泥、造纸污泥有效利用处置,缓解我市各类污泥处理处置压力,为湾区提供利用处置需要,助力“无废湾区”建设。(市环境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打造农业领域“无废”建设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聚集,提升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在怀集和封开的平原地区,建设大田作物精准耕作、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农业示范基地。在鼎湖、高要、四会,改造建设水产养殖场。在封开、广宁等山地、丘陵地区,推广现代化集约型专用设施,形成一批畜禽养殖示范区。力争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19.打造生活领域“无废”建设提质增效典型模式。  
聚焦肇庆文旅资源,打造标准化全域“无废景区”样板。 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建设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推动肇庆市绿色旅游发展。以我市发布的全国首部《“无废景区”建设规范》为指引,以七星岩和肇庆包公文化园“无废景区”为样板,依托“肇庆千里游”环线画廊、贺江碧道画廊、四会古邑碧道画廊等A级以上特色旅游景区,加大“无废景区”创建力度。推动“无废景区”宣传展馆、宣传廊建设,开展宣讲培训等举措,引导生态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全域“无废景区”,为“无废社会”提供一套生动样板。以“无废景区”为窗口,向广大游客传递“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市文广旅体局、市委宣传部、星湖管理局、各景区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牵头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无废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会商,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县(市、区)参照市级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压实工作责任  
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考核体系和评价制度,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参考。各县(市、区)、各部门按照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对重点任务、项目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加强工作总结,每月3日前将上个月各项工程项目和任务推进情况及工作经验亮点信息,报送至市无废办。对工作推进不力、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单位,进行定期通报、严格督导。  
(三)加大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积极引进和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安排生态环境等专项经费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相关任务,保障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统筹规划布局本行政区内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回收、转运、处置、利用设施建设,畅通各类固体废物设施用地保障机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主题,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有关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着力挖掘“文化符号”,将肇庆特色传统文化如端砚文化、裹蒸粽等与“无废文化”有机结合,加大“无废”理念宣传推广力度,带动文旅产业。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六五环境日”“国际无废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促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来源:肇庆市生态环境局。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2024-12-31 07:45:3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

8593 条内容 · 17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用小龙虾捕获微塑料|武汉大学团队研究出微塑料治新方案

小龙虾能“治”微塑料?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吃掉约600斤小龙虾后发现,不仅能治污,效果还挺好。而且,他们研究出的方法简单可行,市场推广前景广阔。 从今年5月至11月,邓红兵团队有关小龙虾和微塑料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连续3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