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斌
始建 于1930年的浦东大道(原名浦东路)是浦东最早的一条基本平行于黄浦江的东西向交通主干道,目前路幅宽度50~55m,双向6~8车道。而始建于1953年的东方路(原名文登路)是浦东垂直于黄浦江的南北向主干道之一,借由2003年开通的大连路隧道越江与对岸的大连路接通。 由于东方路、浦东大道交叉口离江较近,东方路下方的隧道箱涵(27m宽、8m高)于交叉口下7m左右顶部埋深处穿过。 同期稍后建设并于2005年 底开通的上海地铁4号线在基本平行于大连路隧道的西侧20m左右穿越浦东大道,并于其下方顶部埋深3.5m左右处设置近200m长的双层地下岛式站台的浦东大道站(21.5m宽、12m高), 占用此道路交叉口西侧的南北两个地块的零星位置布置地面出入口及风井冷却塔等设施,造成路口面貌的破碎化。
▲ 场地历史变迁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东西通道是指由浦西的延安路高架、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和浦东大道地下道路构成的东西向快速交通系统,2007年底就开始了浦东大道以西与延安东路隧道相衔接的小陆家嘴段地下道路的施工,并于2010年完工。 2014年底开始的东西通道浦东大道段地下隧道与轨交14号线合建工程将两者上下叠合在浦东大道下方,且需结建6座地铁站,是上海近年来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综合交通系统工程。
▲ 东南向鸟瞰 ?杨敏
其标准断面布置方式是,地面道路以下顶部埋深1~2m左右为东西通道箱涵(24m宽,7.5m高),市政管线走在两侧,箱涵下6.6m净空保护距离以下是轨交14号线盾构。 对于结建的地铁站,正好可以在道路箱涵下方布置两层的站体空间。 但是由于沿线有多条已建或将建的南北向隧道及地铁需要穿越,致使部分路段的地下结构处理难度极高。 而本交叉路口下正好是结建地铁站的最复杂的节点之一,东西通道与轨交14号线需要分别在已建的大连路隧道及4号线地铁站的上、下方作双十字穿越。 这段东西通道箱涵需要两侧起坡抬高至紧贴地面道路基层穿越东方路,并通过局部以东西通道箱涵底板直接作为4号线站体顶板,降低站体顶板标高1m,并压缩隧道内净空0.6m,同时将地面道路交叉口标高由吴淞路3.2m再上抬1.7m,保证东西通道的正常贯通。
▲ 轨道交通爆炸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俯视 鸟瞰 ?杨敏
场地条件
风塔所在位置东侧与钱仓路之间原来是吴氏民宅(吴妙生宅)用地。吴宅建于1924年,为江南四合院式民居,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由于东西通道及地铁的建设需要,2008年底已被整体保护性拆除入库,等待原址复建。南侧相邻陈氏民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中西合璧风格合院建筑,2003年被列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钱仓路原名其昌栈南街,得名于1890年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在英海军船坞地基原址改建的其昌栈码头。1931年在其昌栈开设渡口,并逐渐形成从渡口引出一路蜿蜒向南的其昌栈大街,成为浦东沿江历史上除同样因渡口而兴的东昌路外最热闹的地段。浦东大道以北的其昌栈北街,随着浦东新区的旧区改造已经消失。
▲ 陈宅 ?杨敏
▲ 吴宅 ?杨敏
城市设计
2014—2015年间,随着东西通道与轨交14号线合建工程的开工,以及风塔落位在浦东大道东方路口东南角,针对东方路西侧轨交4号线已建成地面设施的凌乱局面,结合14号线新建站的其他各种出地面设施的要求, 我们通过城市设计对交叉口周边的各类基础设施与零碎用地、文化历史要素、街角开放空间等进行了重新整合,更好地缝合周边城市空间,塑造优良的立体步行体系,提升地区活力。 针对风塔所在地块,一方面协调风塔与相邻历史建筑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空间与形象的复合赋予风塔与风井组合在这一交叉口周边的良性标志地位。 我们在风塔与地铁风井之间立体叠合了地铁出入口和社区商业,引入了一个带有小型事件活动空间的街角咖啡,拓展了基础设施原本的单一功能,并为风塔塑形体量的表皮处理的挺拔性确立了螺旋主题。
▲ 西北向人视 ?杨敏
▲ 城市设计轴测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2017年中,为了配合风塔的实施,我们对其所在的浦东大道、东方路交叉口东南角东至钱仓路、南至栖霞路的整个狭长街区做了一轮新的城市更新。陈宅以南的南侧地块通过拆改留形成办公、商业、人才公寓的混合街区。对于北部地块,将风塔与吴宅、陈宅为主的历史风貌活化及文化展示区紧密结合,形成尺度宜人、环境友好的活力街区。 利用吴宅和陈宅之间的空地,与风塔相围合,形成面向钱仓路开口的口袋公园,既作为风塔的后花园,又作为吴宅与陈宅的前场。吴宅被复建在抬高一层的基座上,并和风塔的二层平台连通,也在基座部分提供了近400㎡的文化展示空间,且为其营造了一个从口袋公园拾级而上的历史仪式感。
前期方案
风塔项目在技术布局上分为南北两组结构体 , 北侧紧靠道路转角是高度较低的轨交14号线地铁站的配套风井 ,由一个排风井、一个新风井、两个活塞风井及空调外机平台集束而成,底层还贴临两处地下疏散楼梯间; 南侧偏东是由一个60m高主排风井、一个28m高次排风井,以及一主一次两个低位新风井集束而成的东西通道风塔 , 贴临其西南侧是沿东方路的14号线地铁站6号出入口,南侧背面还有另一处地下疏散楼梯间。
▲ 前期方案生成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南北两组结构体之间设置开放的穿越通道,形成沿路街角空间、地铁出入口及其背面的凹入休息空间与东侧口袋公园的转折连通。 风塔低位新风井和高位排风井的体量退台高度与地铁风井高度基本一致,由此形成层层景观挑台与退台结合的3层基座空间,其北、西两侧的底层沿街面除了穿越通道口之外都设置成陡坡绿植墙,缓解密闭风井体量对于街道的隔绝感并优化近人尺度的界面。在基座二、三层,利用风塔低位新风井和地铁出入口的体积退让,沿东方路一侧植入小型社区用房,并在主排风井南侧背面原有次排风井、次新风井及地下疏散楼梯基础上增设地上电梯和疏散楼梯及二、三层的公共卫生间。
▲ 前期方案轴测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在沿街面,顺应地铁出入口内楼梯方向由北向南设置缓台阶通向基座二层平台,在穿越通道内设置一部叠合的直跑楼梯连通基座二、三层及屋顶花园。 这一与口袋公园共生的立体花园系统及其嵌入的社区用房,让风塔基座兼容了回馈社区的公共性。
▲ 前期方案流线分析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基座以上的风塔主体体量的水平断面原本是一个北宽南窄的梯形,我们在保持东、北两个面垂直的同时,在南侧形成下大上小的斜向收分,以包络次排风井和电梯的体量,同时将风塔顶部平面扭成一个矩形,使西侧成为一个微扭的直纹曲面。 在这一结构内核的基础上,我们在风塔外侧出挑外挂了一个双螺旋缓台阶登高健身步道系统,保持上下路径的连续与独立,它们在塔顶以一条斜穿风井的密闭水平廊桥连接在一起。这一登高步道在基座立体社区花园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将整个风塔塑造成了一个复合的社区生活基础设施。
▲ 主入口(西北向)轴测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风塔外立面由层层外挂台阶形成,呼应临近两处历史建筑的氛围,我们基于它的垂直收分比例 融合了中国传统密檐塔的构成方式进行变形 ,以与基座水平挑台板相似的、由步道台阶结构板所定义的层叠斜向陡坡挑檐构成立面特征,并在层层檐板之间设置向下倾斜的半透明界面围护步道,同时兼容灯光与显示装置。
虽然风塔方案中体现的最大程度回馈社区的技术态度获得了社区的认可与支持,也极大打消了社区居民对这一巨大排风设施的疑虑,但登高步道在专家评议中却因可能的管理与安全风险与特殊风况下废气的下沉扩散问题未获认同。 最终,我们在实施方案中取消了登高步道, 将塔身在保持内核实体不变的基础上瘦身,使其视觉上更为挺拔,立面则保留了虚(向下倾斜)实(向上倾斜)相间的螺旋上升状类密檐塔效果。 在遵循立面上的新风口可近人设置、排风口与活塞风口必须与人保持安全距离的原则基础上,确保地铁风井与东西通道风塔之间进风与排风的互不干扰,并满足规范的所有间距要求。
▲ 方案流线分析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基座中的 结构体外墙 采用 清水混凝土工艺 ,体 现朴素的建筑性格 。 风口外立面 采用 铝格栅百叶 ,北侧地铁排风井的 水平出挑外壁 采用 开缝阳极氧化铝板幕墙材质 , 社区用房外立面为连续落地玻璃排窗 ,形成理性基调上的活跃元素。 风塔主体 螺旋状外立面 采用 整体幕墙系统 ,其中向上倾斜的 实体条带 和基座的各层 挑台檐口 一样都是 干挂ASLOC中空纤维增强混凝土预制板 ; 向下倾斜的 半透明条带 则采用 开竖向长圆孔的 银灰色穿孔铝板 ,每个单元板块间都沿螺旋方向作了微微折叠起伏,形成有韵律的半透明效果。 半透明条带的空腔内暗藏泛光照明,结合灯光的变色程序,使风塔在夜间更强烈地凸显螺旋密檐的无尽旋动主题。
▲ 剖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北立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南立 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张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10 Design 完成珠海市民服务中心:以人为本的一站式便民 政务服务及社区中心珠海市民服务中心坐落于珠海市香洲区核心区域,紧邻两条城市主干道交汇处,不仅是城市的重要形象展示面,更与市图书馆、体育场、文化宫、博物馆和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毗邻而立、互为呼应。珠海市民服务中心的落成将强化片区的公共性,为珠海市民打造一处充满活力的公共服务中心。 10 Design 的设计愿景是让市民服务中心融入周围环境,让社区、建筑与城市绿地形成对话。设计团队巧妙安排建筑朝向,确保最大化地利用场地的景观优势,将毗邻的凤凰山山景和公园绿地尽收眼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回馈社区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方案——东西通道风塔及轨交14号线浦东大道站风井(by 张斌),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