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的乳化油类物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乳化油类物质在废水中的存在形式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乳化油类物质不易相互粘聚上浮,导致去除效率低下。甘度将从表面活性物质的角度,探讨废水中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的原因。
乳化油类物质主要由油脂、脂肪酸、表面活性剂等组成。这些物质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难以分离。乳化油类物质的粒径一般在0.1~10μm之间,细小的油珠在水中悬浮,难以自然上浮。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发生聚集、上浮等行为,这使得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难以去除。
一、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1.两亲分子结构
废水中的乳化油类物质主要由两亲分子组成,这种分子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亲油端吸附在油粒内,亲水端伸向水中。这种结构使得油粒在水中分散,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2.表面活性物质的电离
在水环境中,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端进一步电离,产生负电荷。这些负电荷分布在油珠界面,形成一层电荷层。
二、双电层现象
1.双电层结构
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电离,油珠界面被包围了一层负电荷,产生了双电层现象。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组成,紧密层中的电荷密度较高,扩散层中的电荷密度较低。
2.电位值的增大
双电层的存在使油珠表面的电位值增大。电位值的增大对乳化油水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乳化油水体系稳定性分析
1.阻碍油珠相互兼并
增大的电位值使得细小油珠之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阻碍了油珠的相互兼并。这使得油珠在水中保持较小的粒径,难以相互粘聚上浮。
2.影响油珠向气泡表面的粘附
电位值的增大还影响了油珠向气泡表面的粘附。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气泡是油珠上浮的重要载体。但由于电位值的增大,油珠与气泡之间的粘附力减弱,导致油珠难以附着在气泡上,进一步降低了油珠的上浮速度。
废水中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的原因主要在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表面活性物质的两亲分子结构使油珠在水中分散,电离产生的负电荷形成双电层,增大了油珠表面的电位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乳化油水体系成为稳定体系,导致油珠难以相互粘聚上浮。因此,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如何破坏乳化油水体系的稳定性,降低油珠的电位值,是实现油珠有效分离的关键。
1.建议添加破乳剂:通过添加破乳剂,改变油珠表面的电荷分布,降低电位值,促使油珠相互兼并,提高上浮速度。
2.调整pH值:通过调整废水的pH值,影响表面活性物质的电离程度,进而改变油珠表面的电位值。
3.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利用高级氧化技术破坏乳化油水体系中的表面活性物质,降低油珠的电位值,提高油珠上浮速度。
4.优化废水处理工艺: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废水处理工艺,提高乳化油类物质的去除效果。
以某化工企业废水处理为例,该企业废水中的乳化油类物质含量较高,处理难度大。通过添加破乳剂、调整pH值、采用絮凝剂等方法,成功降低了废水中的乳化油类物质含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38 万条内容 · 144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资料不错,对于学习污水处理知识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
废水中乳化油类不易相互粘聚上浮的原因 了解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