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Arup奥雅纳
日前,苏州东站综合开发及配套项目(苏州东站)正式开工。苏州东站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桑田科学岛核心区域,旨在打造长三角首个地下高铁站上盖综合开发体,实现高铁、城际、市域线、轨道四网融合。
日建设计
项目为高铁站点上盖综合体,首期开发用地约45公顷,建筑面积共147万平方米,包含五座办公塔楼、两座商业裙房,以及车站枢纽片区。车站主体为地上1层,地下3层(局部4层),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共建设站台4座,到发线9条,地上空间则复合了商业、办公、酒店、休闲等多种功能业态。
四网融合的超大型城市枢纽
日建设计
建成后,苏州东站将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集通苏嘉甬高铁,苏淀沪、如通苏湖城际,轨道交通2、6号线,常规公交和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预计日发送客流约18万人次。秉持开放创新的设计理念,项目将实现空间融合、功能互动、站城一体,成为展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风貌的重要窗口。
项目挑战
苏州东站片区包含诸多地块,体量庞大。项目包含多样的产权形式,以及丰富的业态种类,团队面临工程界面复杂,以及工期紧张等诸多挑战。
日建设计
商业建筑与铁路车站、轨道车站,以及运行线路同期共建,其中既涉及到商业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需厘清铁路建设和综合开发的多元诉求,设计工作难度大、时间紧。
面对挑战,奥雅纳设计团队凭借丰富的TOD项目设计经验,为项目提供具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我们将可持续理念融入项目设计,运用前沿数字化工具,为苏州打造面向未来的高品质城市枢纽。
灵活创新实现经济高效
策略一
精细化设计,实现多系统融合堆叠
奥雅纳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与建筑师日建团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下铁路柱网进行设计,实现商业建筑、展厅等地上建筑与地下铁路车站的上下堆叠。为使上下各系统、各业态之间实现融合,并最大限度降低其相互之间的影响,我们在合适楼层采用结构转换和大跨技术,营造出特殊或大跨空间,以满足后期商业运营需求。
日建设计
此外,在设计阶段,我们通过分析潜在的设计难题和施工风险,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和灵活性,确保后续设计和施工顺利进行。
Arup
临铁塔楼及周边区域沉降敏感性分析
在岩土咨询设计方面,我们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对岩土和基础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在满足国铁严格的沉降要求前提下,为塔楼争取到最佳位置,确保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
策略二
基坑分析,优化开挖顺序
在基坑方案筹划阶段,团队充分理解业主对开发进度的需求,同基坑设计团队群策群力,通过时序分析,为不同地块基坑与国铁基坑、17号线基坑提供开挖策略。
我们从开发进度、对铁路的影响、基坑设计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等各个层面展开分析,与铁路及相关设计方协调,先行开挖处于关键线路上、高度最高的A1、B1塔楼所在基坑,安排最深的17号线基坑后置开挖。此举在保障塔楼尽早封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开挖工程产生的土体扰动,降低对铁路轨道变形的影响。
此外,团队研判周边工程与地质环境,分析超大复杂基坑群受力变形特征,识别出关键控制指标和传力构件。团队据此为项目提供了更为经济有效的基坑内支撑布置策略,既提高了内支撑结构体系的整体安全冗余度,又使施工便利性和整体经济性得到有效优化。
策略三
机电规划,整合多方需求
团队基于项目特点和设计时序要求,从东站片区的总体规划出发,将高效的机电设计落实到各个地块。
我们协调各部门,清晰梳理各地块不同业态的产权和运维界面,并明确机电主系统的分合原则。此外,团队通过与各地块的多家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明确设计界面和范围,确保各参建单位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同时,我们协调市政设计单位,结合市政道路管线迁改方案,为各地块设计合理的市政接口数量和位置,从而为后续设计提供充足的灵活性,为业态选择提供条件。
基于东站各地块不同的产权状况和设计单位,以及整体设计和开发的特点,我们牵头完成了东站片区机电系统设计导则,以实现统一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维标准,确保前期设计方案能够顺利落地。
日建设计
我们为苏州东站片区多栋超高层办公塔楼提供智慧高效的垂直运输系统,利用奥雅纳自研数字化工具ELEVATE,建立了基于楼层预选控制系统的垂直电梯运能模型,在塑造高品质用户体验的同时,打造经济高效的电梯配置。
数智结合推动节能低碳
策略一
高效结构,推动节材降碳
项目五栋塔楼高度从100米至200米不等,均采用混凝土框筒结构。这种结构体系已应用多年,其材料选用及结构布置方案均已趋于成熟。
Arup
数字化工具助力营造舒适美观的大跨度公共空间
为了在当前设计基础上进一步节约材料、减少隐含碳排放,我们突破传统设计视角,采用前沿结构优化算法,优化人工调整的塔楼构件截面,进一步降低塔楼整体材料用量,节省建材约7-8%。
日建设计
综合体设有一系列大跨公共空间,其中包括跨街连廊及特色楼梯、天幕、雨棚、展厅,及文体中心大跨屋顶等。在设计前期,建筑和结构专业紧密配合,通过反复多轮推敲方案,统一建筑外形和结构力学,形成力学美。
面对项目建筑方案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我们采用一系列找型算法,通过数字化工具建立一套快速找型工具包,使团队能够迅速跟进并提供最佳结构解决方案,确保结构的美观、安全、可持续。
策略二
统筹用能,实现持续减排
项目能源中心采用全电系统,将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持续减碳。通过运用蓄冷和蓄热系统,能源中心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冷蓄热,在白天需要时释放冷能或热能,用以调节气温。此举不但节省了项目运营费用,亦削减日间用电峰值,为市政电网调峰做出贡献。
能源中心还可充分利用市政中水内的余热,配置水源热泵系统,为东站片区空调采暖供能。与传统冷热源形式相比,该方案可降低片区全年碳排放量近2000吨。同时,我们研究市政中水梯级利用方案的可行性,适当处理能源站换热后的中水,将其用于冲厕和浇灌,辅助节水目标。
日建设计
此外,奥雅纳自主研发的Load Go能耗模拟软件可结合逐年开发周期的入住率和使用强度,精准计算供能区域的空调冷热负荷。再通过奥雅纳高效机房设计软件Chiller Go,设计运行效率最高的冷热源系统配置方案。
后续,我们还将引入奥雅纳自主研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平台,开展模拟研究,通过模型计算结果来评估东站片区的隐含碳和运营碳,进一步优化减碳方案。
责编:孙阳阳
审核:陶梦媛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