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9月15日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国函〔2024〕137号)。
2024年11月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 正式印发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穗府〔2024〕10号)。
本规划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为广州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四区全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面积约933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本规划是广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 ,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本规划自国务院批复之日起生效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和擅自改变 。
中心城区规划
1.文化设施: 重点围绕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推进珠江前后航道两岸沿线以及北京路、花城广场等核心文化节点的品质化、特色化及集聚性提升,加强文化设施共享。 到 2035年,中心城区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 , 规划新建、改扩建 区级及以上文化设施 60处 。
2.教育设施: 建立公平的基础教育体系,保障教育发展用地供给。 到2035年,中心城区小学按照每千人80个学位、初中按照每千人40个学位、普通高中按照每千人25个学位进行配置 ,满足入学需求,扩大优质学位供给。
3.医疗设施: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保障全体居民享有普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 新建、改扩建 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区级及以上医疗设施 41处 。
4.体育设施: 统筹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注重结合公园绿地、绿道、文化设施、交通枢纽等空间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体育用地面积0.5—0.9平方米 , 规划新建、改扩建 区级及以上体育设施 12处 。
5.养老服务设施: 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临近设置、功能共享、服务融合。到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 新建、改扩建 养老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28处 。
综合交通
到2035年,广州将更高水平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即 客运实现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货运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提高枢纽能级,保持强大的韧性,降低枢纽的衔接摩擦力,提升枢纽的经济竞争力,在服务国内国际空间联系、提升国土连通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枢纽作用。
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高密度的路网、更友好的慢行网。 市域时空进一步压缩,实现“3060”目标, 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和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和外围综合新城之间60分钟互达 。居民绿色出行更有保障,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85%以上, 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 ,减少通勤的不确定性,提高出行幸福感。
到2035年,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治理格局。促进交通空间的有效管控和复合利用,引导交通与空间、产业协同。以数据为基础,支撑交通和空间的协同规划与建设。以信息为纽带,强化旅客联程运输和货运的多式联运,保障国土空间的高效能治理。
构建广州市多机场体系。 扩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推进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 建设 ,推进 通用机场 建设 , 形成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辅, 南沙、黄埔、从化 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 。重点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日韩航线,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到2035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 在落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约42平方千米用地面积基础上 , 预留新增机场用地面积约27平方千米。
优化空域结构。 积极协调推动珠三角机场布局调整 ,推进军民航深度融合,促进空域资源统筹安排和释放。 优化调整广州及周边相关地区空域结构,释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空域 。
完善集疏运系统。 引入高铁、城际、城市轨道等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拓展机场腹地,实现大湾区城市1小时可达、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 。 预留 T4航站楼(与广州北站合设)与专用轨道用地 ,强化广州北站与机场空铁联运。
优化广州港功能布局。 新建 南沙港区五期工程,预留南沙港区六期工程、国际通用码头二期工程 等,形成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重点,黄埔老港和内港港区逐步优化调整功能,各内河港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重点开辟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到2035年,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3600万标准箱。 充分预留港口用地用海空间 。
保障航道畅通。 拓宽和浚深 南沙港区至珠江口出海航道 , 近期按照2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航标准建设,研究远期按3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航标准建设的可行性 。对航道范围内的规划桥隧通道进行管控,保障航道的通行空间。
完善集疏运体系。 重点开通 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铁水联运通道 ,拓展“无水港”口岸功能。打造 南沙港区驳运中心 , 加快建设 珠江、西江内河集装箱和以北部湾等为重点的沿海集装箱驳船运输网络 ,形成江海联运核心枢纽。 优化疏港道路网络 ,落实空间资源保障, 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 。
加强干线铁路网建设 。 构建10个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形成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国际铁路枢纽 。 新增9条高铁 , 优先建设 与长三角(上海)、成渝、湛江(海口)、深港、珠澳方向的直达通道 ,重点提升引入城市中心的铁路通道能力,强化枢纽互联互通。
铁路客运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地区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2小时互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8小时互达。支持 柳广铁路 建设 , 打通广州至大西南地区货运铁路干线瓶颈,推动广州铁路枢纽与铁路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常态化连通运营 , 铁路货运实现国内1000千米以内1日达、2000千米以内2日达、2000千米以上3日达 。 到2035年市域内铁路(不含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约800千米 ,年客运量达4亿人次,年货运量达7700万吨。
构建“一心五向”枢纽群。 在“五主三辅多节点”的铁路枢纽布局基础上, 推动提升 南沙站、新塘站、广州北站 等铁路枢纽站定位,构建与空间结构协同的“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 高标准改造提升 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建设广州白云、新塘、南沙等客站,新增黄埔、知识城、从化等客站 ,实现多点布局、多向到发,方便市民就近乘车。
完善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华南的“三环、十九射”骨架高速公路网。 新增 增佛(天)、狮子洋通道 等高速公路, 实现广州与相邻城市之间两条以上高速公路直接连通 。
到2035年市域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00千米 。顺应需求变化和环保要求, 外迁中心城区公路客运站 ,强化客运站与各类轨道枢纽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的客运枢纽体系。
构建由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城市轨道交通普线和常规公交深度融合的大公交系统, 到2035年实现市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80% 。
加强城际交通联系。 协同城际铁路, 建设 跨市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 , 推动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与佛山、中山、东莞、深圳、清远、惠州等城市衔接 。按照“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运营模式,实现城际公交化,推进广州与相邻城市的各重要组团紧密联系。
支撑市域组团快速通达 。 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网络 ,支撑广州市域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及外围综合新城至中心城区快速通达。
提高轨道服务覆盖度。 加密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内部及连绵发展地区走廊的城市轨道交通普线网络,提高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实现重要客流走廊全覆盖。
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及公交场站用地 。其中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用地总规模约为21平方千米。
以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模式为主营造广州道路网络。抓住广州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建设重点,采取差异化的策略营造路网,包容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
市域以加强“三核四极”间的快速联系为重点,规划形成“中心放射、核极快联”的主骨架路网格局。 推进 广汕公路、广花路 等既有道路的快速化改造 ,优化连接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放射线。 构筑 花都大道、永九快速、开放大道、沙鱼洲隧道、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 等,强化核极间的高效联系,促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以扩大路网容量为重点,规划形成“内环、八联络”的快速通道体系和“十五横、十三纵”的结构性主骨架路网 。
扩大中心城区对外道路容量 ,新增对外直连通道,推 进 东晓南路至南站连接线、中新广州知识城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南沙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 。
扩大快速道路容量 , 推进 龙溪大道、黄埔大道(科韵路—汇彩路) 等环路放射线的快速化改造,建设 快捷路二期 等一批主线连续、高效通行的快捷路。
扩大主骨架道路容量 , 新建 猎德大道北延线、汇景北路东延线 , 打通江南大道南延线、花城大道东延线 等断头路。
扩大生活性道路容量 , 加密过江通道,分阶段逐步开放封闭大院、居住区的道路,结合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并加密次支路网 。
强化镇区和农村道路可达性。 提升镇区、农村道路的建设标准和联通程度 ,支撑乡村振兴。
完善步行空间网络。积极拓展步行空间,中心城区生活性道路优先布置步行空间。 强化以城市轨道站点为核心组织步行通道,加强步行与公共交通网络的良好衔接 。利用骑楼街、步行连廊、地下通道、桥下空间等多种形式,构筑全天候使用的步行网络。通过打通街区、加密支路、增加立体步行系统等措施, 逐步实现中心城区步行通道网络密度不少于10千米/平方千米 。
区域协同发展
服务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深化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加快推动 南沙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在 南沙、番禺、海珠 等地区建设面向港澳的优质生活圈 ,为港澳居民在穗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重要载体和空间支撑。
推进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共同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落地,深化广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加强产业联动发展,共同推进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智能装备集群、广州—深圳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广州—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等建设 。
推动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通道建设,促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之间高速直达,共建100公里“黄金内湾” 。积极推动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沿珠江东岸加强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地区,以及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等 重要创新平台的衔接 , 沿珠江西岸深入与佛山三龙湾地区、中山翠亨地区、珠海唐家湾地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等 重大创新平台对接 。
支撑强化珠三角核心区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 依 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机场群,形成高效联系的区域发展轴带,促进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珠中江一体化协同发展 ,共建带动广东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共建沿海经济带。 落实广东省“双核+双副中心”战略部署,加强与湛江深度协作,推动两市在港航、石化、钢铁、海洋等优势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与惠州、阳江以及汕潮揭地区、湛茂地区等共建海洋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基地,与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开发利用深海矿产资源,形成生物医药、石化等产业集群,提升南海开发服务保障能力。
深入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 共同维育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积极联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对接湾区大市场,加强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合作建设,辐射带动清远、云浮、韶关、河源、梅州等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壮大广州都市圈。 以广州都市圈建设为带动,加快构建圈层协作模式。 建设1小时同城一体化圈层 ,重点推进 与佛山、东莞、中山、肇庆和清远 等城市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 ,引导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协作格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防共治,促进城市功能和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 构建2小时协同发展圈层 ,推进与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惠州、云浮、韶关及河源等城市在生态网络、交通网络、产业创新网络的深度衔接。
辐射带动省内城市发展。 推 进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构建沿 东江、西江、绥江、北江通道 的四大发展走廊,统筹内河码头建设 。发挥对口帮扶作用,强化广州对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生态游憩合作,共同推进碧道、绿道、南粤古驿道等衔接建设。
重点推进 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花都—三水、白云—南海、荔湾—南海、南沙—顺德 等地区建设 ,促进广佛两市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协同管理、协同建设。
强化广佛交界9条跨界河涌水环境共同治理,共建广佛生态文化带。
优化同城道路网体系,打造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直达、边界融合、枢纽共享的轨道交通一张网 。
推进广清两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着力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建设 。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推进王子山森林公园、银盏森林公园、盘古王森林公园等共同组成广清绿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沿东江和狮子洋重点推进与东莞、惠州在公共服务配套、生态旅游、科研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促进各城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
着力打造 广州东部中心(东江城片区)—莲花湾地区—海鸥岛—东莞水乡地区、广州荔湖新城区和石滩—惠州博罗—东莞石碣和石龙地区 两条发展带 。推动广州港、东莞港和惠州港合作,促进航运资源共享。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时事快讯
返回版块1.06 万条内容 · 6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坏了!这些情况都算“挂证”近日,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 《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自查自纠问题答疑(一)、(二)、(三)》 ,集中解答了大家对于“挂证”的典型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加快建设!加油!
回复 举报
关注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