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闪器是接受雷电流的金属导体,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
接闪器由下列各形式之一或任意组合而成;独立避雷针;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屋顶上的永久性金属物及金属屋面;混凝土构件内钢筋。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外,接闪器应镀(浸)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还应适当加大其截面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
避雷针一般用镀锌圆钢(针长1~2m,直径不小于16mm)。或镀锌钢管(长1~2m,内径不小于 25mm)制成,可以安裝在建筑物上、支柱或电杆上,下端经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焊接连接。
引下线是把雷电流由接闪器引到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在现代民用建筑中,一般利用建、构筑物的混凝土柱中的钢筋或金属构件作为防雷引下线。
① 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其尺寸和防腐蚀要求与避雷网、避雷带相同。 采用圆钢时直径不小于8mm;采用扁钢时,截面不小于48m㎡。 用钢绞线作引下线,其截面积不得小于25m㎡。用有色金属导线做引下线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的铜导线。
②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并应避免弯曲,经最短途径接地。明敷时外表面需镀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引下线连接必须采用焊接连成电气通路。
③ 采用多条引下线时,为了便于接地电阻和检查引下线、接地线的连接情况,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高约1.8m处设断接卡。
④ 采用多条引下线时,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至少应有两条引下线,其间距离分别不得大于12m和18m ;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周长超过25m或高度超过40m时,也应有两条引下线,其间距离不得大于25m。
⑤ 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地面以下0.3m至地面以上1.7m的一段引下线应加竹管、角钢或钢管保护。采用角钢或钢管保护时,应与引下线连接起来,以减小通过雷电流时的电抗。
⑥ 引下线截面锈蚀30% 以上者应予以更换。
⑦ 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距建筑物出入口或者人行道边沿不易小于3m。
接地装置是对埋设于地下的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通常称之为接地极。其作用是把雷电流疏散到大地中去。接地体有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自然接地体可利用建筑物的基础中的钢筋,人工接地体按埋设方式可分为垂直接地和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一般采用镀锌钢管、镀锌角钢,水平接地体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扁钢等。设计时应优先考虑设置自然接地体,当接地电阻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加装人工接地体。
在高层建筑中,推荐利用柱子、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主要优点:
① 接地电阻低。
② 电位分布均匀,均压效果好。
③ 施工方便,可省去大量土方挖掘工程量。
④ 节约钢材。
⑤ 维护工程量少。
(4) 浪涌保护器(避雷器)
作用是把窜入电力线、信号传输线的雷电流泄入大地,保护设备不受冲击。
三、建筑接地系统
建筑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有:TN、TT、IT三种接地形式。
民用建筑常用的接地系统为TN系统,分为TN-S 、TN-C、TN-C-S三种形式。
TN-S系统:是指在整个系统中,中性线(N线)和保护线(PE线)是分开的,只是在变压器处汇合,俗称三相五线制。
TN-C系统:是指在整个系统中,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称为PEN线,即保护接零系统,俗称三相四线制。
四、建筑物防雷分级
(2)二級防雷建筑:
① 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物。如部、省级办公楼;省级会堂、博展、体育、交通、通信、广播等建筑;以及大型商店、影剧院等。
②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③ 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其他民用建筑物。
④ 省级及以上大型计算中心和装有重要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注:
耐雷水平: 雷击线路时,其绝缘尚不至于发生闪络的最大电流幅值或能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小雷电流幅值,(电气设备或其他设备能承受的最大雷电流冲击而不至于损坏时的电流)单位为kA。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防雷减灾
返回版块8.69 万条内容 · 23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一图读懂 | 新国标GB 4717-2024《火灾报警控制器》来源: 六分委、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六分委、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建筑物防雷分级------建筑物没有这个!
根据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分为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参看GB 50057-2010、GB 55024-202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