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石 : 在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柱础” , 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 柱顶石 ” ,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石制构件,柱础的作用主要是承载与传递上部的负荷,并防止地面湿气对木柱的侵蚀。其形制可大致分为覆盆式、覆斗式、鼓式、基座式、复合式。
柱础包含隐于地下以及凸出于地面的两部分。通常所说的柱础,指的便是凸出于地面的那部分。
这些凸出于地面的柱础,在早期常常被加工成古镜、覆盆等形状,其上有的还装饰有雕刻,之后随着持续的发展,雕刻纹样变得更为丰富,有动物纹、莲花纹、龙纹、凤纹、鱼纹、水纹、其他花草纹等等。
柱础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朝代有着具体各异的式样。
在较早的殷商时代,柱础大多是天然石块;发展到汉代时,出现了圆形、覆斗形以及部分带有动物纹的柱础。
圆形
在佛教盛行的 南北朝 时期,则出现了较多的莲花瓣形柱础。
唐宋时期的柱础多数为带莲瓣的覆盆式柱础,雕饰的花样颇为丰富。 所谓 “覆盆”,即柱础的露明部分被加工成枭线线脚,柱础呈现出盘状隆起的形态,如同倒置的盆,故而得名 “覆盆”。 覆盆式柱础既可以是素面磨光的,也能够在其上面雕刻各类花纹。
在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盛行 ,例如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宝装莲花覆盆式柱础便是典型代表。
宋代 对于柱础的形制已有明确规定,在《 营造法式 》中记载:“制作柱础的规制,其方形边长是柱子直径的倍数,比如柱子直径为二尺,那么柱础的方形边长就是四尺之类。边长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每边长一尺则厚度为八寸;边长在三尺以上的,厚度为边长的一半;边长在四尺以上的,以厚度三尺为标准。”
宋代保圣寺大殿的覆盆式雕饰牡丹柱础
元代时期 ,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柱础偏好使用简洁的素覆盆,不添加雕琢装饰,素作柱础的数量最多。
在 明末清初 之际,柱础的棱角较为分明,束腰略为纤细,外观趋于纤巧之态。瓜棱上刻有卷草、如意等花卉图案,有的柱础石在瓜棱上部还叠刻多层莲瓣形的线脚。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神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历史文化,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与智慧,也承载了只有中国人的传承。 中国古建筑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就像一幅长卷画,必须慢慢展看细细品味。当你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你必须一一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建筑,从天安门进入,通过一道门,进入一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慢慢走到另一头,每一步景色都在不同,让人心旷神怡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而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不同文化内涵吧。本文通过借助儒家礼教、道家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浅易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分享
回复 举报
学习了中国古建筑小常识--我国古代各时期柱础样式,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