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站在城中 城在站中——苏州站建筑设计解读

站在城中 城在站中——苏州站建筑设计解读

发布于:2024-10-22 09:51:2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张广源 / 摄


文 / 杨金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


2006年夏天,我在中国院上海分院(上海中森)任职,正在做一个常州的高层建筑投标,恰逢崔总(崔愷院士)来上海出差,便请师傅为徒弟支招儿。   崔总随即兴致勃勃地画出刚刚中标的苏州站草图,为我讲解如何提取母题用单元体消解建筑体量,融入城市肌理,我当即为之折服,对这一作品充满期待。   这座车站建成后果然广受业内外好评,斩获多项大奖,成为崔总本土设计的力作。   2024年国庆前,铁总领导约我为苏州站写篇文章,收录于《中国铁路客站建筑创作》一书,我欣然领下任务,亦不敢怠慢,利用假期南下苏州,再次实地研学这一经典之作。

我前一晚坐火车到苏州站,住在车站北广场边的酒店,第二天上午从苏州站坐火车离开,晨昏之中远远近近里里外外体验它,一直萦绕在心的八个字更加清晰—— 站在城中、城在站中 ,以此解读苏州站。

01
城市与车站

苏州站,南面为老城护城河,对面是老城北门和一段城墙,城墙内则是一派河道如织,街巷蜿蜒粉墙黛瓦的水乡。北面为新城,横平竖直的街道,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组成的钢铁丛林,反映着现代都市的新气象。苏州站,正是处于新老城市转换的节点之上,不仅面临着“苏而新”的新老城市建筑风格的转换,也面临着新老城市尺度的转换。

车站建筑作为现代交通建筑,具有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巨大尺度。在苏州站的设计中,采取了 上下分层 肌理重构 的方式实现车站和新老苏州城的尺度转换。巨大的屋顶抬升至老城低矮建筑的高度之上,和新城建筑的大体量相适应,顺轨方向延伸,垂轨方向铺展的层叠屋顶则把老城肌理进行了重构,如同嵌入城市中的一片街区。白墙和栗色格栅定义的一两层的 檐下建筑 插入巨大屋顶覆盖的城市灰空间,如同老城建筑的延续,比较而言,南站房檐下建筑的体量和材质较之北站房的层次变化更加丰富,想必也是在满足功能需求不同的基础上考虑到南北新老城市尺度的不同。从南边古城方向看苏州站,可见船码头的石条护栏枕着流水,绿树的葱郁掩映着屋檐下的白墙,绿树之上则是一组组的漂浮在蓝天之中的菱形屋顶。
   


▲  从苏州老城北门北望苏州站
 

▲  从北护城河北望苏州站

02
建筑与园林

苏州站的檐下建筑以园林化的手法进行组织,实现从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自然过渡。

墙——   墙的语言在苏州站设计运用得最多;北站房以一层高的长墙巧妙地遮蔽高架落空车道边,也形成站房水平舒缓而坚实有力的基台;一道道的连续墙限定功能空间,引导人流,也进一步调整建筑的空间尺度,创造层层递进的空间秩序;一片片短墙形成步移景异的园林化空间;墙上的洞口或漏窗则让小尺度空间更加通透和丰富。
 

▲  墙调整建筑的空间尺度创造层层递进的空间秩序
(张广源 / 摄)

院——   地下一层南北通廊衔接一层南北广场的下沉院子,站房一层入口广厅上至二层候车厅的转换中庭,均是整合在大屋顶之下叠层通高的庭院空间,边界明确而又空间流动。 



▲  苏州站室内外的庭院空间

廊——   在南北站前广场,均可看到几道L型或U型的游廊有效地将广场空间分割划小,避免广场过于空旷无物,也在站房建筑和广场空间之间实现尺度的过渡,互成背景。

园——   南北站前广场的四角,并未作叠石理水的小动作,只是以游廊或短墙勾勒,以树阵或草地铺陈,以格架或漏窗对景,便干脆利落地营造出四方功能性极强的游园,为乘客提供更多的休憩空间。
   


▲  苏州站前的游园

台——   利用站房立体空间在一层屋顶形成园林建筑中的高台空间,从车站南望,出挑深远的屋檐和宽阔的平台勾勒出一道狭长的框景,将苏州城高耸的北门楼和闲散错落的民居收入这一线间。
 

▲  从苏州站二层平台南望苏州古城

03
母题与建构

苏州站水平舒展的体量和层次丰富的空间依赖于逻辑清晰的母题和建构系统实现,可以简单概括为菱形构架系统和灰白墙体系统。

菱形构架系统——   菱形截面的桁架系统是这套建构逻辑的基础,由此衍生出单元式的折叠屋顶。主站房两端的屋檐则被演化为一组极具力度的菱形断面,如同传统建筑屋脊处的檐枋,这样的处理让我联想起崔总同时期的另一个代表作——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中密密匝匝的红色额枋。站房四角的四向开花的巨柱之中悬浮着菱形灯具,既有效削减了巨柱的压迫感和空荡感,还塑造了屋檐下极具传统意蕴的“宫灯”,无疑是这座建筑的点睛之笔!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处理都延续了这一菱形母题:菱形檐枋下方是一层折折叠叠的栗色构架,是对斗栱的现代演绎,也让深灰色的屋顶和白色的檐下建筑之间有了层次,实现更加调和的过渡,而收头处的菱形构件有意识地悬出一截,更具传统意蕴;候车大厅中央天窗下的格栅吊顶有意识地在两端侧切,形成更具立体感的三角断面;幕墙的钢结构抗风柱上也做了一系列菱形挖空的处理,让我突然有了对新艺术运动中铸铁构件的联想。


▲  苏州站和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对于额枋的现代表达
 

▲  候车大厅格栅吊顶的侧切处理

▲  构架收头和幕墙抗风柱的菱形母题

灰白墙体系统——   苏州城离不开小桥流水和白墙黑瓦,吴冠中国画中的寥寥墨笔是对它最精炼的表达和留白。大块面的白色墙体和深灰色的压顶线条以及半人高的深色勒脚构成了苏州站最苏州的建筑底色,典雅灵秀,也成为捕捉光影变换的画布。同样,这套灰白墙体系统也把很多功能性的出入口、门窗、标识牌、空调风口等进行了巧妙的整合,让人觉得自然而含蓄。
 

▲  白墙成为捕捉光影变换的画布

04
苏博与苏火

提起苏州火车站,就自然让人想起贝聿铭先生的名作——苏州博物馆。两位建筑大师相隔四年各自为苏州奉献了一座经典,完美诠释了“苏而新”,这两个作品确有心有灵犀的相通之点。

苏州元素的几何性表达——   苏博与苏火,都是通过对苏州建筑元素进行提取,并以极具几何性的建筑语言进行表达,这是贝老的标签,也是崔总的擅长。不同之处在于,苏火较之苏博的功能性限制更多,尺度更大,而苏州本就以精致灵秀著称,因此处理起来也更具挑战性。

建筑和环境的融合——   苏博处于拙政园一隅,苏火则处于新老苏州城之间,两个作品都充分融入环境,所不同的是苏博实现了“馆在园中 园在馆中”,而苏火则是实现了“站在城中 城在站中”。

▲  苏州博物馆
 

▲  苏州站


责编:李炎

审核:陶梦媛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4 万条内容 · 28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筑的未来究竟如何?

"  何为现实,何为幻想 未来何处,建筑何在 我们都曾在作文纸上幻想过未来的世界,会飞的汽车,高耸的摩天大楼。 《三体》中罗辑沉睡后醒来,看到的是钢铁森林,建筑就像树那样,由枝干展开,而城市的周边则是一片死寂的废墟,那里鲜有人烟,与森林的景观截然不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