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地频繁传出签约“微风发电”项目的消息,这些项目动辄以“史上最大单体项目”的噱头吸引眼球,投资金额更是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技术不成熟、经济性不佳等诸多问题。今天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仅供业内同事参考。
签约热潮:土地紧张与招商冲动
微风发电,顾名思义,是指在风力资源一般或较差的地区,利用微型风机发电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以垂直轴风机为主打,单机功率多在1兆瓦以内,相较于传统的大型水平轴风机,其选址更为灵活,外形也更为小巧。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独特”的优势,让微风发电项目在全国多地迅速铺开。
多地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引进微风发电项目,一方面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紧张。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风电项目的选址越来越难,尤其是在江浙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指标成为制约风电开发的关键因素。而微风发电项目占地少、噪音低,自然成为了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
另一方面,招商引资的压力也促使地方政府对微风发电项目大开绿灯。一些新兴企业利用地方政府急于招商的心理,夸大项目投资金额和运作方式,成功拿下多个大单。然而,这些“百亿级”的签约项目,真正能够落地并实现并网发电的却寥寥无几。
落地难题:技术不成熟与经济性不佳
尽管微风发电项目在全国多地遍地开花,但其技术和经济性却饱受质疑。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垂直轴风机的发电效率远低于水平轴风机。在相同风速下,水平轴风机能够发出更多的电量,而垂直轴风机的发电效率则大打折扣。这使得微风发电项目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难以吸引大中型企业的青睐。
其次,从经济性层面来看,微风发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由于发电效率不高,项目的电费收益也相对有限。同时,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不容忽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采用劣质材料和设备,导致项目质量堪忧。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项目方在签约后迟迟不开工,甚至以项目为名套取资金或倒卖土地指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给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巨资承诺下的微风发电热潮:
真金白银还是泡沫?
以中部地区为例,今年一月,某县成功吸引一家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青睐,双方签订了一项宏大的招商引资协议。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该公司计划在该县投资100亿元,用于建设一座1000兆瓦的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投资额度竟超过了该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60.7亿元)的六成,显示了项目规模的庞大与投资方的雄心壮志。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并非该公司的孤例。同年四月,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又在同省的另一个县签署了类似规模的合作协议,同样是100亿元的投资额,用于建设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而该县202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6亿元。
然而,在业内人士眼中,这类大手笔的投资承诺并非全然可信。据一位业内同事透露:“通常情况下,国有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的投资方案更为真实和保守,他们注重实际可行性与风险评估。相反,一些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则表现得更为激进,动辄宣称将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这样的豪言壮语往往让人难以抗拒其诱惑。”
一位深耕新能源投资管理的资深从业者,对于近期微风发电项目的投资热潮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曾在广东政府县市级发改部门工作多年,见证了众多项目从萌芽到落地的全过程。两三年前,微风发电项目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但最终因内部严格的评估体系和过多的反对声音而未能成功落地。
风电项目审批之路坎坷:
政策简化难掩多重挑战与动机质疑"
“基于多年的电力行业经验,我们深知项目评估的复杂性,”业内同事表示,“当时那些项目提交的投资意向书确实显得过于夸大,让人难以全信。我们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可行性都有严格的考量标准,不会轻易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他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地方财政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政府往往寄希望于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提升地方经济并保障税收收入。这种背景下,投资规模和税收预期自然成为了评估项目优劣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与资方签约只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后续的顺利推进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到位、技术实现、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等。
另外现在政策为小型风电项目简化了审批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仍需跨越自然资源、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审核门槛,并需电网批准接入,方能顺利运行。项目从签约到核准,再到开工及并网,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
目前,尽管多地宣布签约微风发电项目,却鲜见大规模并网的成功案例,这也反映出流程中的多重障碍。除政策手续繁复外,项目方的资金实力、推进意愿及潜在动机(如资金套取、土地圈占后高价转售指标)也是制约项目进展的关键因素,值得进一步审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风力发电技术
返回版块8731 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