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所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为载体储存太阳能,主要包括能源作物、作物秸秆、木质生物质以及藻类。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具有可永续利用、低污染、分布广泛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关于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2022年,有记者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特邀理事、陕西煤业新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强。
从业经验丰富的徐国强直言:“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现状归纳起来就四个字:一地鸡毛”。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小。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仅占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39%。
二是经济效益差。最近10年,我国从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企业,尤其是生物质能发电或热电联产企业,半数以上微利甚至亏损。
三是技术水平落后。我国生物质采收装备技术落后于加拿大和美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技术装备落后于欧美,生物质制天然气技术与丹麦和瑞典有一定差距,生物质垃圾发电技术与装备不如日本,生物质制液体燃料技术落后于巴西。
究竟是什么导致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如此不堪?徐国强指出四大原因:
一是产业定位不准。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初衷,是解决农林废弃物、有机废弃物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属性。但实际情况是,全社会仍以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对当地财政和就业的贡献等作为判断依据。这种定位与实操的错配,是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尴尬处境的最大原因。
二是对产业面临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生物质能利用与水电、风电等不同,不仅要建设相关的项目和装置,还要将分布零散、能源密度较小的生物质资源收集、分类、储存、加工成型。加之各类有机废弃物分属于农业、林业、市场监管、环保等不同部门管理,导致收集难度大、管控环节多、收储成本连年攀升、质与量难以保证,不少生物质能利用项目长期受制于“吃不饱”或“没得吃”而低负荷率运行甚至停产。
三是支持政策名惠而实不至。虽然中央财政每年都会给予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一定的补贴,但一方面给予补贴的只是少数“入库”项目,更多未“入库”的生物质能项目并未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同时,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有些资金甚至一拖就是1~2年甚至3年。由于生物质能利用项目所需的燃(原)料需要企业自己市场化收储,资金需求量大,一旦补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相关企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
四、是没有切实重视生物质原(燃)料的培育和开发。生物质能与水、光、风等可再生能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原(燃)料有着较高的获取成本。除了收储现有的有机垃圾外,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培育种植采收加工新的生物质能源品种,以确保稳定供应。但目前我们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方面,基本忽略了优质生物质原(燃)料的培育和开发。
不过,尽管现状差强人意,但徐国强仍旧认为,这个产业前景可期,理由是:
一是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木材和森林废弃物、城市有机垃圾、藻类等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4.94亿吨。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37.95亿吨,若届时实现60%回收利用,每年资源能源化利用量可达22.77亿吨。
二是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预计到2030年,我国资源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可替代约8.43亿吨标煤,可减排22亿吨二氧化碳。
三是政策正朝着有利于生物质能产业的方向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无疑为地方经济发展打开了用能空间,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积极性。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9419 条内容 · 1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政策演变及建议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政策演变及建议 湿地是地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等原因,很多湿地都面临面积萎缩、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以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资料有用就好,多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举报
资料很有用,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