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古人遇上台风怎么办?

古人遇上台风怎么办?

发布于:2024-09-23 15:47:23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来源:中国大运河

|

作者:运河君

[复制转发]
最新气象资料显示,今年已经二次登陆的台风“普拉桑”原地掉头,江浙沪地区因这场秋台风的“回马枪”气温骤降。           
从“贝碧嘉”到“普拉桑”,近期两个前后脚的“台风”让很多城市都在迎接风雨考验。
凭借着科技的力量,人们在台风到来之前,就能看到它的实时路径,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台风自古有之,      运河沿线也时常受到台风影响, 古人遇上台风怎么办?

历史上的台风大事件

          
每当风雨来临时,漕丁时常要面临漕粮被水浸泡,甚至船只倾覆、漕粮漂失的危险。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录:      “每至夏秋季节,河水泛滥,运军常阻遏河流” 。由此可见,洪水对漕运的影响极大。
《清高宗实录》中多次记载了运河上的“狂风暴雨”。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雨水频繁,河水暴涨,风浪猛烈,导致天津一带的漕粮被水浸湿。      “据仓场总督兆华奏报,六月二十二、三日,雨水连绵,河流骤涨,天津一带多艘粮船浸湿漂损” 
江村风雨图 明·吕文英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道光年间(1821-1850),李钧在《转漕日记》中描述了运河上的风浪情景:      “风势肆虐,波浪翻滚,船只被缆绳束缚,仍感震动不已,较白日更为猛烈。”
一边是运河上的行船在乘风破浪,另一边,沿岸的城镇也在经历台风的考验。苏州地方志中记载:      “三国(吴)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风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八尺。唐长庆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泛滥,平地乘舟。唐长庆四年(824年)夏,太湖再溢。” 这些记载都充分展现了台风登陆后,狂风暴雨对地形和水域的巨大影响,树木被拔起,雨水使得太湖水位暴涨,平地甚至可以行船。

未雨绸缪,惹不起躲得起

          
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我们能提前预知台风的行踪,做好防范措施。但在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从日常生活中累积经验,根据一些天象和物象的征兆来预测台风。
长年累月在运河水系里往来漂泊的渔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常以天象和物象的征兆来预测台风的到来。

南宋 佚名《风雨归舟图页》    
渔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如      “一斗东风三斗雨”“六月北风,水浸鸡笼” ,其中的“三斗雨”“水浸鸡笼”指的就是台风雨。
此外,民间还总结出      “东风转北,搓绳缚屋” 的经验,意思就是台风多来自东南海面,当某地受台风外围气流影响,出现西风、北风、东风持续半天至一天时,便预示台风即将来临。

共渡慈航,互助精神代代传承

          
为减少风浪带来的危险,清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当时,京口地区作为江浙咽喉,漕船拥挤,清廷派官员巡视河道,救护失风漕船。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廷颁布谕旨“造护漕船十只,分驻南北两岸,漕船遇风,迅速出动救护”。官方之外,民间也有许多船只被责令参与救护工作。
虽然台风无情,但百姓之间的互助精神却代代传承。镇江西津渡昭关石塔旁边的京口救生会旧址,是古代社会救护江上船只和渡江人的慈善机构。
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里面陈列着一艘仿制的救生船。扁长的船身配有五对划桨,供多人划行,加快船速。      整艘船被涂成鲜艳的红色,因而被称为“救生红船”。      船头悬挂着金锣和旗帜,还有一面独特的虎头牌,隐约可见昔日威风凛凛的景象。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参考资料 : 《中国运河志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21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你不知道的,砌筑工程、墙体抹灰工程标准化做法

一、砌筑说明: 1、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纵向配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厚度不小于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