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加出水阀门)等水头等速
(不加出水阀门)等水头变速
单个实际滤速不断减少,滤池组平均滤速不变
普通快滤池通常指的是安装四个阀门的快滤型滤池。一组滤池分为多格,图8-12所示的普通快滤池是其中的一格。每格内的滤层、承托层、配水系统、冲洗排水槽尺寸完全相同。每一格滤池上都设置了四个阀门,又称 四阀滤池 。滤池滤层一般采用单层石英砂滤料或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料,放置在承托层之上。
快滤池过滤出水水质稳定、使用历史悠久,适用于不同规模的水厂。当设计水量在1万m 3 /d以下规模时,可设计成图8-12所示的管道进水方式。设计水量较大时,一般设计成管渠结合的进、出水方式。把反冲洗进水总管(渠)、滤后出水管(渠)布置在管廊中间,浑水进水、反冲洗排水分别布置在滤池两端。如果一组滤池分为4格以上,可设计成双排,中间设管廊和操作间,上部设反冲洗高位水箱。单格滤池面积较大时,大多采用每格双单元布置,即中间布置排水总渠,两侧有若干条冲洗排水槽。
普通快滤池有“浑、排、冲、清”四个阀门,先后开启、关闭各一次,即为一个工作周期。其中,清水出水阀门在工作周期内开启度由小到大。为了减少阀门数量,开发了“双阀滤池”。即用虹吸管代替过滤进水和反冲洗排水的阀门。在管廊间安装真空栗,抽吸虹吸管中空气形成真空,浑水便从进水渠中虹吸到滤池,反冲洗废水从滤池排水渠虹吸到池外排水总渠,见图8-13。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抽吸虹吸管中空气形成真空的时间不便控制,且抽气管、虹吸管需严密不漏气。对自动化控制、运行具有不利影响,所以,近年来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的滤池仍以四阀滤池为主,各阀门为电动或气动控制。
在已知过滤水量条件下,设计一座快滤池,就是确定滤池尺寸大小、平面布置形式、进出水管(渠)尺寸、反冲洗方式等。
① 滤池面积与分格
快滤池的滤速相当于滤池的负荷,以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过滤水量计算,单位是m 3 /(m 2 ?h)或m/h。 通常单层细砂滤料滤池滤速6~9m/h,当一格或两格停止运行进行检修、冲洗或翻砂时其他滤池滤速(强制滤速)9~12m/h 。
设计滤速是指过滤周期内全部滤池进行工作时的滤速。
过滤周期
如果设计的快滤池每天反冲洗一次,不计冲洗时间,即工作周期为24h。扣除反冲洗时间和冲洗后停用时间约为1.0h,则实际过滤(周期)时间为23h有些水厂设计时明确要求滤池每天过滤22h,应按实际过滤时间的流量计算。还应注意的是,有些水厂要求,滤池冲洗后排放初滤水0.5h,应计入冲洗后的停用时间内。在这种情况下,滤池实际过滤水量大于设计供水量。
一组滤池分格多少由过滤滤速和强制滤速的大小决定,和设计水量无关 。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过滤水量、允许停运的格数。 过滤任务不变,滤速对应分格数。
一组滤池分格数应大于4格,可采用双排布置,中间设置管廊,操作间及高位水箱,设计成方型 。在分格数相同的条件下,管廊越长,输水管越长,操作间越长,相对应的造价增加。所以尽量设计成管廊操作间较短些,对于反冲洗均匀配水是有益的。
② 滤池深度
普通快滤池深度包括:
砾石承托层厚400mm左右,反冲洗配水支管放置其中;
滤层厚度700~800mm,放置在承托层之上;
滤层砂面以上水深,又称为砂面水深,一般为1500~2000mm,砂面水深越大,池深越大;
保护高度 ,又称为 超高或干舷高度 ,一般取300~400mm。
由此可以计算出滤池总深度约3000~3600mm,多层滤料滤池池深度为3500~4000mm。
滤池的深度不代表滤池内水面标高。砂面以上水位标高和过滤水头损失、清水池最高水位有关。单层、双层滤料滤池冲洗前水头损失宜采用2.0~2.5m。
③ 管廊内管线设计流速
普通快滤池的管渠有浑水进水管(渠),滤后清水管(渠),反冲洗进水管(渠),反冲洗排水管(渠)及与各格相连接的支管。其设计过水断面参考下列流速确定:
浑水进水管(渠):0.8~1.2m/s;
清水出水管(渠):1.0~1.5m/s;
反冲洗进水管:2.0~2.5m/s;
反冲洗排水管(渠):1.0~1.5m/s;
初滤水排放管(渠):3.0~4.5m/s。
输气管10~20m/s。
如果浑水进水渠、反冲洗排水渠为重力流,其流速适当减小,同时计入超载系数进行计算。
④ 配水系统
普通快滤池配水系统大多采用管式大阻力配水系统。
a. 过滤面积较小的快滤池管式大阻力配水系统由干管、支管组成。过滤面积较大的快滤池配水干管改为配水渠,如图8-14所示。
配水系统过水断面参考下列数据计算:
b. 配水干管(渠)进口处流速取1.0~1.5m/s,支管起端流速1.5~2.0m/s,支管上孔眼出口流速5~6m/s。
c. 配水支管间距0.20~0.30m,支管长度与支管直径之比不大于60。
d. 支管上孔眼直径9~12mm,与垂线呈45°向下交错排列。孔眼个数和间距根据滤池开孔比α确定。
e. 池中间不设排水渠的小型快滤池配水干管(渠)埋设在承托层之下,直径或渠宽大于300mm时,上方应开孔布水,并加设挡水板,不使直冲滤料。
⑤ 排水渠和冲洗排水槽
快滤池冲洗水通常由冲洗排水槽和排水渠排出,其布置形式见图8-15。同时,它又是过滤进水分配到整格滤池的渠道。 排水槽正下方有滤料,排水渠正下方没有滤料。
滤池面积较小时,排水渠设在滤池一侧;滤池面积较大时,排水渠设在滤池中间。
排水渠,又称废水渠,收集冲洗排水槽排出水,再由排水管排到池外废水池。排水渠一般设计成矩形,自由跌落出水时起端水深按下式计算:
Q----滤池冲洗流量,m 3 /s;
B----渠宽,m; 排水渠宽度
g----重力加速度,9.81m/s 2 。
为使排水顺畅, 排水渠起端水面需低于冲洗排水槽底100~200mm ,使排水槽内废水自由跌落到排水渠中。渠底高度即由排水槽槽底高度和排水渠中起端水深确定。
冲洗排水槽一般设计成图(8-15c)槽底三角形断面形式,也有槽底是半圆形断面。
过滤面积较小的快滤池,冲洗排水槽常设计成槽底斜坡,末端深度等于起端深度的2倍,收集的废水在水力坡度下迅速流到排水渠。 槽底是平坡的排水槽,末端、起端断面相同。起端水深按照末端水深的√3倍计算。取槽宽2x等于起端平均水深,则排水槽断面模数x的近似计算式为:
B=H q =2x
x≈0.45Q 0.4 (m)
Q----冲洗排水槽排水量,m 3 /s,Q=QL 0 a 0 /1000=4x 2 v
q----滤池反冲洗强度,L/(m 2 ·s);
L 0 ----冲洗排水槽长度,m,L 0 一般小于6m;
a 0 ----两条冲洗排水槽中心距,多取a 0 =1.5~2.0m。
也可按照冲洗排水槽末端流速v计算,则:
通常取v≤0.6m/s。
在反冲洗时,滤料层处于膨胀状态,两排水槽中间水流断面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加快,容易冲走滤料,所以,排水槽底设置在滤料层膨胀面以上。则槽顶距滤料层砂面的高度为:
H e =eH 2 +2.5x+δ+0.07
H e ----冲洗排水槽槽顶距滤料层砂面高度,m;
H 2 ----滤料层厚度,m;
e----冲洗时滤料层膨胀率冲洗排水槽断面模数,,一般取40%-50%
δ----冲洗排水槽槽底厚度,m,—般取0.05m; 槽壁厚一般也取0.05m
0.07(m)----冲洗排水槽超高。 (承托层不膨胀)
eH 2 ----滤层膨胀高度,m。
该公式表示反冲洗时,滤层膨胀面恰好与排水槽外底平齐。若要更换滤料也要保证后来的滤料反冲洗时恰好膨胀到排水槽外底。
为达到均匀地排出废水, 设计排水渠和冲洗排水槽 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 排水渠通常设有一定坡度,末端渠底比起端低0.30m左右。排水渠下部是配水干渠的快滤池,排水渠底板最高处安装排气管,并在排水渠中部底板上设置检修人孔,故要求设在池内的排水渠宽度一般在800mm以上。
b. 冲洗排水槽在平面上的总面积(槽宽x槽长x条数)一般不大于滤池面积的25%(考虑壁厚),以免冲洗时槽与槽之间水流上升速度过大,将细滤料冲出池外。
c. 冲洗排水槽中心间距1.5~2.0m。以免出水流量存在差异,直接影响反冲洗均匀性。
d. 单位槽长的溢入流量应相等,故施工时力求排水槽口水平,误差限制在±2mm以内。
9.5.24 冲洗排水槽的总平面面积不应大于滤池面积的25% (考虑壁厚) ,滤料表面到洗砂排水槽底的距离应等于冲洗时滤层的膨胀高度。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5人已点赞
分享
给排水资料库
返回版块22.41 万条内容 · 54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市政综合管线设计优化案例1、地源热泵系统优化 2、室外雨污管网优化 3、室外排水管道埋设深度优化 4、室外检查井及井盖优化 5、室外供热管网优化 6、供热管网优化 7、检查井井盖优化 8、化粪池材料优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资料很有用,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
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