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33.1 表现形式
(1)浇筑混凝土前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33.2 产生原因
(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垫块垫得太少或墙面垫块固定不牢。
(2)墙面钢筋在基础中插筋不垂直,有侧向倾斜现象。
(3)钢筋制作完成后因其它原因(如需立吊空模板,安装止水,浇筑等)造成面板钢筋下沉。
(4)当采用翻转模板生产预制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是现浇的,不用翻转模板,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
(5)箍筋制作不规范往往影响保护层厚度。
33.3 防治措施
(1)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强度(应高于构件强度等级)是否准确,且垫层要有配合比设计指导,并根据面积大小适当垫够和固定。
(2)在绑扎水平筋前先把竖向钢筋调整垂直,再开始扎水平筋。
(3)基础面板与上下层筋之间加设间距120~140的撑筋,以固定面层钢筋的正确位置,四周如有止水剪刀口交叉钢筋需绑扎牢固。
(4)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采用翻转模板时,也可用钢筋承托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再在翻转后抽除承托钢筋。
(5)墩墙等上部结构插筋时,为防止插筋移位,将插筋和下部钢筋电焊牢固。
(6)绘制钢筋放样图。
34 钢筋间距不准
34.1 表现形式
钢筋间距偏差太大,间距尺寸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34.2 产生原因
(1)绑扎时,未按要求在纵横钢筋上画上尺寸间距的刻度记号;
(2)纵横钢筋上的扎丝稀少或未扎牢,有漏扎跳扎现象;
(3)钢筋在振捣过程中移动了位置,改变了钢筋间距的尺寸;
(4)固定措施不到位;
34.3 防治措施
(1)绑扎前,按图纸要求,用石笔在纵横钢筋上画出尺寸间距的刻度记号,再把钢筋按尺寸记号线等距离绑扎,或者用专门的间距限位尺辅助扎筋。
(2)检查绑扎过程中的扎丝是否牢固,宜采用交叉八字扣将纵横钢筋固定,扎丝缠绕不少于二转半,边角部位应加固绑扎,不可跳扎漏扎。
(3)钢筋绑扎完成后,对预埋的钢筋要进行点焊,防止钢筋在振捣过程中移位走动,下沉倾斜,并要使用架立钢筋把外露的构造钢筋牵引固定,待浇筑完成后再拆除架立钢筋。
35 骨架吊装变形
35.1 表现形式
钢筋骨架用吊车吊装入模时发生扭曲、弯折、歪斜等变形。
35.2 产生原因
骨架本身刚度不够;起吊后悠荡或碰撞;骨架钢筋交叉点绑扎欠牢。
35.3 防治措施
起吊操作力求平稳;钢筋骨架起吊挂钩点要预先根据骨架外形确定好:刚度较差的骨架可绑木杆加固,或利用“扁担”起吊(即通过吊架或横杆起吊,使起吊力垂直作用于骨架);骨架各钢筋交点都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用电焊适当焊上几点。
35.4 治理方法
变形骨架应在模板内或附近修整平复,严重的应拆散、矫直后重新组装。
36 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36.1 表现形式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ll的1.3倍区段l内,所存有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
36.2 产生原因
(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
(2)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3)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
(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36.3 防治措施
(1)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相同的,要加文字说明。
(2)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如屋架下弦、拱拉杆等)中的受力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
(3)弄清楚规范中规定的“同一连接区段”含义。
(4)如果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如果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与配料人员对受拉或受压区理解不同(表现在取料时,某分号有多有少),则应讨论解决或征询设计人员意见。
36.4 治理方法
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应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果已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长,则可采用加焊帮条(个别情况下,经过研究,也可以来用绑扎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电弧焊搭接。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6 万条内容 · 213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水利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之钢筋工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等防治措施,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