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亮
——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扬州市文史馆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扬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编辑 | 王应硕
方濬颐(1815—1888),字子箴,安徽定远县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同治、光绪之际,方濬颐任两淮盐运使,致力于咸丰兵燹后扬州重建,尤加意于名胜古迹的保护传承,贡献巨大。他主持重(新)建的天宁寺、盐宗庙均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主持重建的平山堂则成为扬州“运河十二景”之一。此外,方濬颐与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个园、瘦西湖亦有密切的关系。值此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我们一起来听听方濬颐与扬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故事。
个园
平山堂位于蜀冈之上,为北宋著名政治家、一代文宗欧阳修所创建。 平山堂因欧阳修而名闻天下,后屡废屡建。 此堂为登临之胜,亦为扬州标志性文化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咸丰三年(1853),包括平山堂在内的蜀冈诸胜尽毁。 同治八年(1869),方濬颐莅任两淮盐运使,即与扬州士绅谋议修复平山堂。 “吾辈须学金长真,莫使前贤遗址逸”,他慨然表示要以雍正年间扬州知府金镇为榜样,重建平山堂。 同治十一年(1872)夏,重修平山堂终于落成。 据蒋超伯《重建平山堂记》记载,这次重建规模很大,不仅重建了平山堂、平远楼、洛春堂,而且在平山堂后建谷林堂,重浚第五泉。 同时,法净寺(大明寺)也得以重建。 方濬颐为重建后的平山堂题“平山堂”匾,至今仍悬挂于堂内。 方濬颐主持的平山堂重建工程奠定了今天平山堂建筑群的景观格局。
平山堂具有觞咏风雅的文化意义。 方濬颐重建平山堂,不只是表达对欧阳修的景仰,更是要效法欧阳修,以风雅自任。 平山堂建成后,他组织名流修禊平山堂。 时人描述曰“群贤毕至少长集,山林钟鼎形相忘”,称赞方濬颐“翁之盛业继欧阳,扬州胜地重增光”。 因而,方濬颐重建平山堂,不仅重建了物质实体,而且赓续了文化传统。 现今存世的方濬颐嘱著名画家汤禄名绘制的《蜀冈秋禊》,正是他提倡风雅的反映。 此图画面近景从左到右分别为观音山、平山堂、天下第五泉、御碑亭等名胜; 中景则是蜿蜒曲折的瘦西湖,五亭桥(其时亭已毁)、虹桥、白塔等散缀其间; 远景则是扬州城墙和“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江南诸山。 《蜀冈秋禊》是19世纪70年代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真实写照,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重修长春岭殿宇记》拓片
瘦西湖名闻遐迩,景区内小金山关帝庙琴室西院墙壁嵌有一方横碑,名为《重修长春岭殿宇记》。 记文作于光绪八年(1882),撰者为方濬颐。 碑的书丹者为刘溎年。 刘溎年,字树君,直隶大城县人,曾任广东惠州知府,后辞官寓居扬州。
方濬颐在记文中追述了他早年游览瘦西湖的情况: “道光辛丑(1841)秋,予初至扬州,其时湖上园亭半皆芜没,所得游者惟平山堂、莲性寺、桃花庵及长春岭。 ”道光年间,方濬颐所见湖上园林已呈衰败之象。 他在《湖上泛舟》诗中写道: “园亭夹岸尽芜没,怪石偃卧徒纵横。 颓垣断井有余痛,对之不觉心怦怦。 ”依湖而建的园亭都淹没于荒草间,乱石纵横,断壁残垣,令人心痛。
方濬颐任两淮盐运使后对湖上园林曾进行过小规模重修,如移建冶春诗社、沿湖补种桃柳等。 光绪中,小金山得以重建。 方濬颐虽未主持重修工程,但却留下了这篇《重修长春岭殿宇记》,记述了当时长春岭诸建筑的修复情况,成为研究小金山景观变迁的珍贵史料。 长春岭即“梅岭春深”,四面环水,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光绪八年(1882)春,晏端书(字彤甫,仪征人)目睹小金山破败景象,太息不已,因往告盐运使徐文达,请求予以修复。 同时在籍礼部主事汪国政(字子仪,江都人)等人相率呈文,请求修复小金山。 著名画家汪鋆(字砚山,仪征人)曾见过昔年殿宇,时人认为“欲规画旧制,非鋆不可”,最终汪鋆主持了小金山重修工程。 从记文可知,重建后的长春岭格局与今日现状大致相同。
天宁寺
天宁寺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 天宁寺曾为官方举行盛大活动,为官僚聚集、百姓观瞻的重要场所。 同治十年(1871),方濬颐特向两江总督曾国藩请求重建。 他采取盐商助资的方式筹集经费,对天宁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就寺之旧址,重建大殿暨两廊朝房、官廨外,并建金刚殿,一切丹垩垣墉,毋不加意肸饰,至于供张宝座、安设御屏,凡有应需,罔敢不备”。 重建后的天宁寺规模宏大,殿宇整齐。 凡祝圣釐、贺正旦等重大活动,皆于此举行。 方濬颐以骈体文写就《重建天宁寺碑记》,追溯了天宁寺的沿革历史,次及清代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对天宁寺的巡幸恩赏,接下来写寺宇毁于兵火,最后写重建情况。 记文文情并茂,典雅得体。 碑至今仍嵌于天宁寺大雄宝殿后走廊东壁,成为天宁寺沧桑历史的见证。
小金山风亭
方濬颐撰有《春雷阁记》,此文虽以“春雷阁”为题,但实际上笔涉春雷阁所在园林,这处园林正是个园主人黄至筠所建。 记文写道: “往者个园主人获歙商罗氏产营之,地不过数亩,而南有堂宇,东界质库,乃于逼仄之区逞般输之巧,市石选材者三稔,縻朱提五万,而工以竣。 ”园林以假山胜,“嵌空玲珑,宛若天匠所成”,“广陵人家多假山,盖推此为冠云”。 光绪七年(1881),春雷阁不幸毁于火灾。 方濬颐感慨园林兴废,不仅作《春雷阁记》,而且赋《春雷阁歌》诗,诗中有云“广陵假山此为最,嵌空峭崿出埃壒。 朱提五万缔造艰,灵奇乃在个园外”。 从上述记载来看,春雷阁所在园林当是个园建成后向南扩建形成,位置正在今天著名的“四季假山”一带。
《春雷阁记》还写到了当时个园(包括春雷阁所在区域)的归属情况: “栖云山馆已归丹徒李氏,春雷阁与质库今归合肥李氏,中间老屋主人为个园之四公子,其五弟子鸿无家依兄。 ”丹徒李氏,即李培松(字韵亭)、李培桢(字维之)兄弟。 子鸿,即黄锡禧,黄至筠第五子。 个园在黄至筠身后,很快易主。 对此,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 “厥后子孙析居,西边一宅,展转归丹徒李韵亭、维之昆仲……中有一宅,个园主人黄锡禧居之。 ”两相对比,方濬颐的记载较详。 方濬颐与黄锡禧常相唱,交游甚密。 方濬颐因长男妇拏孙曾僦居于个园,故来此园游览甚便,“每至,必招子鸿与谈往事,二更始散”。 因此,《春雷阁记》《春雷阁歌》所记皆方濬颐本人所见所闻,真实可信,对研究个园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创了我国海盐生产的先河,故被后人奉为“盐宗”。 但作为我国海盐的重要产区,两淮盐区却长期以来无有盐宗庙。 《(光绪)两淮盐法志》说: “两淮旧无盐宗庙,昉于运使乔松年创建于泰州。 ”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两淮运司衙门由扬州迁泰州。 咸丰十年(1860),乔松年任两淮盐运使。 同治元年(1862),他将明珠寺改建为盐宗庙,祀夙沙氏,以胶鬲、管仲为配。 这是两淮地区第一座盐宗庙。 同治九年(1870),方濬颐来泰州瞻谒盐宗庙,并记之以诗。 他在诗中说“侍郎真善创,兴礼必开先”,称赞乔松年创建盐宗庙的功劳。 其后,方濬颐有意在扬州建盐宗庙。 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城中有康山,尚待偫挶畚。 ”句后自注: “拟于康山下建盐宗庙。 ”次年,方濬颐采用盐商捐资的方式,在南河下康山旁建盐宗庙。 盐宗庙落成后,于仲秋良辰举行安放神主仪式,方濬颐特作《盐宗庙安主祝文》。 在这篇祝文中,方濬颐盛赞盐宗功德: “维我贤侯,炎帝之臣; 肇制盐监,以育万民。 ”“奉为盐宗,山右解池; 《寰宇》有记,祖述攸宜。 ”这是说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解州安邑县(今属山西运城)建祠奉祀夙沙氏,谓之盐宗。 “往者乔公,曾举斯祀”,则指乔松年在泰州建盐宗庙之事。 所谓“乃新庙貌,康山之前”,指在扬州康山旁新建盐宗庙。 “谁其配之,曰胶曰管”,新建的扬州盐宗庙主祀夙沙氏,祔以胶鬲、管仲。 “豫章楚皖,我侯降福; 俎豆馨香,用遂尸祝。 ”豫章楚皖,指当时两淮盐业的引地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 建盐宗庙,举行祀典,目的在于祈求盐宗降福,保佑两淮盐业畅销兴盛。 《盐宗庙安主祝文》表达了对盐宗的崇奉和敬意,向神明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祈愿,是有关扬州盐宗庙的珍贵文献。
《春雷阁记》
来源:江南时报(2024年7月19日A04版)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6 万条内容 · 21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如何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1、问:安责险的投保单位是谁? 水利工程建设安责险以项目施工标段为单元由承包的施工企业投保。单个施工标段存在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时,应根据各自施工范围进行投保,避免漏保或者重复投保。 鼓励探索由项目法人以项目为单位统一投保。 2、问:安责险实施范围有哪些? 新建、扩建、改建、加固和拆除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配套与附属工程)应当投保安责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