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给排水工程 \ 市政给排水 \ 新水务视角|位于大湾区的水务人在思考什么?

新水务视角|位于大湾区的水务人在思考什么?

发布于:2024-07-12 12:06:12 来自:给排水工程/市政给排水 [复制转发]

新水务视角|位于大湾区的水务人在思考什么?


大湾区位于流域尾闾,易受上游径流和排污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在水资源分配、洪涝灾害防御以及水质保护方面面临特殊挑战;加之区内经济活动的密集性、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气候变化的极端性等影响,需要考虑的水务问题更加复杂多变。在未来新水务(深圳)高峰论坛中,几位发言嘉宾从不同视角解析了大湾区水务人的特殊命题及思考方式。


技术创新:关注自来水可直饮及废水处理范式革新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左剑恶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大湾区城市水系统的现状、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图片

他提到,大湾区总体来说属于缺水地区。就深圳而言,境内无大江大河,共有11个流域水系经过。但河流普遍很短,且雨源性特征明显,水环境容量小、蓄滞洪能力弱。因此,深圳的原水资源对外依赖度高,80%以上从市外东江调入。在过去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围绕新时期城市水务新需求,深圳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是推动自来水可直饮计划。深圳市希望能在2025年实现自来水持续、稳定、优质供应,标准从严、服务达优,最终实现自来水直饮。为此,深圳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从硬件提升、全流程风险管控、服务升级、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开展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挑战包括风险掌握不全面、水质监管有空白、技术储备有空缺、社会认可难度大等。

二是推动废水处理范式的革新。包括在污水处理设施空间叠加、前沿技术探索等。空间方面,深圳市在有限空间里设有45座污水处理厂,不仅占地,且对周边地价、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影响。为此,深圳鼓励高度集成化设计及高度节地技术,探索释放地面空间、构建生态综合体的地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应用;鼓励以装备化形式进行竖向工艺段组合,如竖流RPIR工艺的装备化应用,可以将旧有初沉池更新为生化池、节省拆除与新建成本。技术方面,基于深度脱氮、集约低碳等行业新需求,探索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污水中的碳补集+氨回收、AOA深度脱氮等。

规划引领:优化供水布局,降低咸潮影响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王丽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图片

她提到,大湾区供水以地表水为主(占比接近99%),且是以引提水为主要的供水方式。用水方包括农业、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补水,总体以农业用水为主,各个区域用水结构差距比较大。如深圳农田面积较小,农业用水比重小;而江门和肇庆的农业用水比例相当大,超过50%。在此背景下,大湾区供水格局存在几项问题:

第一,集中供水的布局存在安全隐患,应急水源建设不足。大湾区中,香港、深圳、贵州、东莞主要由东江供水;澳门、中山、珠海、佛山主要依赖西江,广州依赖东江和西江。西江的供水压力非常大,此外,区域应急水源建设不足,如佛山的主城区、三水区与顺德区以西江、北江现状常规水源互为备用水源,应对风险能力不足。

第二,区域内供水系统不能互济。深圳实现了东江和西江两个水源的相互补给,但整个珠江三角洲各个供水片区互为补给的供水网没有形成。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将西江水向东江片区的东莞与深圳补水,但东江片区水源仍难以补给西北江三角洲片区。

第三,部分城市枯水期供水受咸潮影响。大湾区水源以河流型为主,受枯水期上游径流量减少、咸潮上溯、供水规模不断扩大等因素综合作用,枯水期供水压力较大。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咸潮对于供水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且最大咸界线总体呈向上游延伸趋势。

第四,上下游、行业间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联合机制有待加强。大湾区地处珠江下游,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且一些重要工矿企业分布在流域上游,导致大湾区成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重灾区。同时,珠江河口区域、西江干流航运发达,港口码头与取水口交错分布,给取水安全带来风险。

为此,珠江委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打造一体化高质量供水保障网,包括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优化流域水资源调配格局、完善大湾区供水网络格局、保障港澳供水安全、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和供水水平等。

围绕上述要求,下一步,大湾区将在流域层面开展如下工作:综合评估现状供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和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对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加强流域的统一调度,提高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确保大湾区的取水安全;加快亲水廊道的建设,降低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结合国家及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的实施,优化水资源供水格局。

先行先试:聚焦自来水可直饮,开展设施升级

深圳水务集团副总裁冀滨弘介绍了深圳在自来水可直饮方面的探索实践。

图片

她表示,当前,全球已有36个国家实现了自来水直饮,其中发达国家31个。按照深圳的城市定位,既是双区示范,又要建全球标杆城市,因此,自来水可直饮是这座城市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范例的入场券之一。

深圳的自来水可直饮之路蓄力已久。2004年,深圳发布了《优质饮用水水质发展规划》,深水集团成立了直饮办,开始水厂深度处理的探索。2009年,深圳市正式启动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的建设;2018年,盐田行政区率先实现了自来水可直饮;2020年,深圳市水务局发布了深圳生活饮用水地标,共116项指标,其中84项的上限值对标国际最严标准;2022年,集团启动直饮的一区一试点工作;2023年,集团发布了《自来水可直饮工作方案(试行)》,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来水全城可直饮。

为此,集团在管理、运营、技术、标准等方面开启了一系列重要转变。可总结为“一引领、二提升、三支撑”。“一引领”是标准引领,“二提升”是设施和管理提升,“三支撑”是强化服务、智慧赋能、技术应用。

标准引领。目前已经发布了12个自来水可直饮标准,包括水质、工程、运营、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由集团和市水务局、各区水务局共同编制。

设施提升。全市从水源配置优化控制、水厂规模化和集约化整合,管网更新改造、小区设施更新改造四个方面推进基础设施的提升。

管理提升。对于水厂,在原有HACCP基础上增加了水安全计划的风险识别内容;对于管网,强化了设施风险的诊断,细化管网作业类目及标准流程;对于小区,进行全覆盖,抄表到户,并区分管控安全水质情况以及设施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强化服务。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共设有107个网格、1180名网格“水管家”,打造半小时服务圈;走访了5600多个小区,敲门入户,宣传用水知识,与用户面对面交流,倾听用户声音,收集用户意见,全面提升用户用水体验。

智慧赋能。通过“深水云脑”的应用,目前集团供水业务已实现数字化全覆盖,包括智慧厂站系统、数字管网管理系统、二供管理系统、小区管理系统;并建立了运营的管理平台,作为指标中心、监测中心、调度中心、应急中心;强化全时空的监测预警,建立了包含100多个在线监测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等。

技术应用。针对流程中的痛点难点,形成诸多技术包,包括水源监测预警的研发模型、余压利用、智能投药、生物项精密拦截、水箱自动清洗等方面。

下一步,深圳水务集团将致力于更加深入打造区域集中运营管控模式,深化“深水云脑”,推动数字产品产业化,实现降本增效。

透过专家视角、管理者视角、地方水务集团视角,可以看到,面对水资源分配、洪涝灾害防御和水质保护的多重挑战,大湾区的水务管理正通过技术创新、规划引领和先行先试等策略,积极应对并寻求突破。深圳市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来水直饮、废水处理、咸潮应对、水资源可持续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是关乎区域生态平衡的变革手段,也或将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先行经验和创新启示。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zxl-66
    zxl-66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24-07-12 16:24: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甘度环境
    甘度环境 板凳

    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2024-07-12 15:23: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市政给排水

返回版块

23.61 万条内容 · 81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探访净水背后的“科技力量”

探访净水背后的“科技力量”--by青春年少 在治水方面,广州持续探索节水护水爱水的生态路径,绘就生态宜人的美丽图景,交出了一份又一份高分答卷。 近年来,广州陆续将污水处理厂建到十多米深的地下空间,打造“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园林式净水厂。地面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主题绿地公园,地下是悄然运行的净水处理厂。一滴滴污水在这里汇集,再一步一步变成清澈的“再生水”。 净水有“膜”力 顶尖工艺让水更纯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