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街道美学:落脚于城市的店招史

街道美学:落脚于城市的店招史

发布于:2024-06-27 09:30:27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每个时代,人类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通过文字来传递,有的通过影像来诉说,有的早已融入我们的栖息环境,让城市成为故事的载体来传递。


城市的故事,就是城市的灵魂。


而招牌,就是那些灵魂的宿主。


“本篇文章是由《A Brief History of Neon Signage in Cities》引发一位幼儿级城市设计师对当下审美环境的反思,落脚于城市店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招牌案例,探讨中国大陆城市店招设计与监管环节出现的问题,探讨我们能否设计一套组合拳让  城市店招  继续诉说着属于那家店的故事,属于街巷的故事,属于城市的故事。



——


招牌,故事与人情味


街道是城市故事的发生地,它伴随建筑而存在,建筑也有招牌的衬托。街头挂起的招牌,是城市向大众递出的一张名片,它用视觉影像传递着信息,为商铺与街道发声,各自讲述有关店铺的故事,主动勾勒着地方特色与生活情境。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提出了两个轮廓线的概念。建筑主体的外观形态是“第一层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层轮廓线”。


这两层轮廓线,都包括我们讨论的招牌,第一层轮廓的招牌是贴附于建筑立面的,与建筑本体相融,通过视觉图像对人传递刺激,最直观地给予人们对于商铺理解,第二层轮廓则是招牌对街道空间层次体验的丰富,是城市繁华外表下的绝对个性体现。

 

图:《街道的美学》摘选内容


因此,对  街道  美的塑造,需要招牌作为沟通载体,街道作为承托本底,还给人们本真的生活方式。


就像芦原义信写道:“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当我们认清自己的自然风土,创才能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


——


霓虹,过去与未来


霓虹,作为招牌的设计要素之一,一直作为推广商业活动的首选,直观体现着地区的能量与精神的身份。


霓虹灯的发现来自苏格兰的化学家威廉·拉姆齐爵士在1898年的巴黎,利用红磨坊分离出三种更稀有的气体,同时给了他一个带有光芒的希腊名字:霓虹灯。这一发现是法国工程师乔治·克劳德研发新形式照明的基础。哲学家路易斯·米兰达曾说:“霓虹灯既是神器也是隐喻的历史”。


图:威廉·拉姆齐 William Ramsay 爵士与他的霓虹灯


当霓虹灯在欧洲首次亮相的那一刹那,无疑震撼了全世界。米兰达介绍说,“霓虹灯是20世纪的标志,它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是城市的本质,是20世纪夜晚的诗歌”。


此后,商业机密的泄露和一系列专利的到期打破克劳德对技术的垄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直传达着鲜艳的色彩和永远开放的概念。一战后,巴黎歌剧院委托克劳德设计了一款巨型的霓虹招牌,一时之间观者云集,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察维持街道秩序。


图:巴黎歌剧院霓虹招牌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成本更低廉的替代灯具的出现,加以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将霓虹灯彻底推向深渊,闪烁的霓虹灯意味着无法修理或更换,它再也不预示着未来,而是标示着没落。


De Miranda曾表示十分庆幸走过“霓虹世纪”,尽管数字广告等新技术的产生使得霓虹灯有些黯然失色,但是它仍然存在,也保留着些许傲娇:标志必须手工制作,因为没有经济而又有效的方法来大规模产生它们。


布鲁斯·瑙曼1968年的作品是20世纪技术创新的一个象征,它使用蓝色的“霓虹”字母(实际上是水银)用小写草书拼出“布鲁斯”这个名字,每个字符都重复几次,好像是为了传达一个人在外太空慢慢说话。


图:布鲁斯·瑙曼与其霓虹作品


所以,霓虹灯就像是经历了一种工艺复兴,如果霓虹灯仍然是今天工作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重要媒介,那么“霓虹灯”不仅需要被困在过去,它也可能捕捉到不久的将来的神秘光芒,就像一个世纪前一样闪烁着光芒。


注:《A Brief History of Neon Signage in Cities》作者Sarah Archer是Sarah Archer是美国作家和策展人,工作室设在美国费城。知名作品:The Midcentury Kitchen


——


霓虹vs招牌


如果说招牌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那么霓虹,可以称作这张名片的点睛之笔,在三者的组合下,城市定义出自己的独特故事。


悉数国内外众多城市,霓虹与招牌是城市商家的必需品,拥有一块自己的招牌,让其日夜均可传递商铺信息是首要目的。但是,能够通过三者的组合,不限于店铺,街道的尺度,为整座城市增色并成为标志和象征的案例实属不多。


「从城市看店招」


拉斯维加斯 Las Vegas


拉斯维加斯,一座由招牌组成城市天际线的城市。Venturi曾表示:  拉斯维加斯  的建筑风格与符号是反空间的。在七十年代以汽车主导的拉斯维加斯来说,人事活动隐藏于千篇一律的建筑中,需要更大更夸张的招牌,以求引人注目,并增强「地方感」,而这时,招牌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语言,一种会说话的城市景观。 


图:The making of Sin City: Photographs of Las Vegas, 1906-1970s


图:The making of Sin City: Photographs of Las Vegas, 1906-1970s


东京 Tokyo


沉迷  赛博朋克  的朋友,东京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每一幅关于  东京  的作品,都可以刺激到他们的神经与感官,这里有复杂的街道,欲望的霓虹,有高低错落的店铺招牌,这些混乱,非但没有给城市带来杂乱,反是给予了东京一个叫做“人情味”的东西。

 

图:东京微闪-雨中的光亮,kumokuraza


图:夜色东京,Omi Kim, 东京( Instagram h/t: photogrist)


香港 Hong Kong


相比六、七十年代的  拉斯维加斯  ,香港人大胆创新地运用招牌作招徕,寄生于楼宇上,它们共同组成了街道的语言,并各自表明着自己的身份。


香港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Peter Cookson Smith透过  香港  有机的街道文化,成为独特文化身份的城市招牌,写道:“层层叠叠的招牌、种种琐碎的细节和与人沟通的装置,让乏味的街景变得统一而充满乐趣。这种统一感并不是来自较正统的、以形式化重复建筑元素来建构的建筑方法”。


Smith认为这是一种即兴与凌乱带来的对原有的建筑架构的颠覆。

 

图:Ultraviolet Break of Day, Marcus Wendt


唐人街   /中国城 Chinatown


海外留学生应该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无论是身处在哪一座城市中国城,颜色,字体,版式近乎相同,但每一家所呈现的感觉又有所不同。


望每一眼,走每一步,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味道,这里所给予的感觉要比身处国内更强烈。客观的讲,这并不是因为身在他乡。

 

图:消逝中的唐人街, 林耀基Morris Lum (图片来源;Archdaily)


「从电影看店招」


其次,我们再来通过影像走近城市招牌,电影是为了叙述而存在,而环境是叙述的背板,在人的对话下,空间环境也同样在说话,有意思的是它总是先于人开口,因此,我们很容易通过电影来建立对于故事内容的预先判定。这是一种在地性的体现,我们通过导演对于环境在地的把控,加以镜头的运用,可以直观的领悟到拍摄环境的氛围特征和所传递的情感。


*在地性:in-site,它源于local,是由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限定。


《2046》/《堕落天使》/《重庆森林》


霓虹招牌的生动活泼与浪漫情怀,使当年不少MV、电影将街道上的霓虹招牌,作为主要的取景地。王家卫利用霓虹灯光营造暧昧,而暧昧又意味着性感,里面的招牌,在流逝感中记录时间,承载着太多关于城市,关于生活的情绪。

 

图:《2046》/《堕落天使》/《重庆森林》剧照


《银翼杀手》系列


世界上所有赛博朋克有关的故事,都与香港有关,我们也在银翼杀手中,被霓虹的虚幻与耀眼所吸引,看到电影中颓废的城市还在霓虹的存在而留下些许浪漫。

  

图:《银翼杀手》剧照


《攻壳机动队》


在声,光,味的混杂下,在传递着无数信息的洪流中,空间中面与线的交织感,高密度的影像美感被无限放大。香港也在建筑群,招牌,标志,霓虹的衬托下,变得更加鲜明立体。


图:《攻壳机动队》剧照,Win Yin Szeto


这些城市和电影作品都有一个特点,有调性。在城市招牌的审美一事上,是“审”与“美”的共存,我们要有大众和监管机构的审作为主动介入;也要有设计公司和店主共同创造的美作为客体存在,在审与美都完成后,这套逻辑动作才算结束。


关于招牌的审美,它没有一套绝对美丑的明文规定,每一位公众都有欣赏美的资格与权力,但是,它就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单看不难看是前提,组合在一起又不失舒服是目标,招牌就像城市街道的衣服,而好衣品,一定是值得学习的。 


——


店招:我有话说


城市的情感与故事因城市招牌而来,好的招牌可以让城市,街道,商店共同迷人,并向人们持续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反思国内环境,街道美学是一直存在的城市话题点,招牌也必然会成为这个话题中不可或缺的语料。我们无法定义一条街道的美,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招牌一直都作为城市的符号,作为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载体,标志着城市的繁荣度。那么城市招牌的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衰落的呢?


对招牌的审和美共存的年代大概是很早就开始了。在早期社会,招牌是作为商店的门面存在的,它是古代店铺形象的标记,直接代表着这家店铺的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活动的频繁,招牌广告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如先秦时期的悬帜,它悬挂在店铺之前,内容是与店铺经营范围有关的标志;唐代的市场招牌,是由官府集中统一管理;宋代牌匾,普及度快速提高,每一家商铺都有自己的招牌,有横额、挂匾、竖排三种形式;到了明清时期,招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样式色彩材料也更加丰富,而招牌文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内涵。


对古代店铺招牌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行走在一条街道上,如果发现一家拥有吸睛的招幌,细腻的门牌,甚至是精致的牌匾,这家店一定是经过了重金设计和精心选材,处在街道前端。

 

图:《清明上河图》


图:丰富的招幌要素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要素快速丰富起来,各类字体,平面图片渐渐出现在广告牌上,店招的风格在用不可思议的进化来适应市场需求,但传统文化与美学是依然没有被抛弃的。


就如旧上海,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城市,很多商家不仅熟谙商业经且颇具广告意识,广告业不断萌动,招牌形式业日益丰富,或是在自己所在的房屋墙面上树起广告牌、店招,或在别处的高层建筑、显眼建筑的屋顶做广告(有些还是霓虹灯广告)。 

 

图:上海巨福路路口边的商业广告


图:绘有好莱坞明星lana turner的肥皂广告牌, 1946


即便是在特有的社会阶段背景,政治和管制的概念被强行植入,也只是改变了结果,没有丢失其本质文化和风格,即便是处于文革期间的店招,政治符号也还是为审美塑造了时代感和故事性。


图:法国摄影师眼里的中国, 杨浪, 中国1966, 文革


图:法国摄影师眼里的中国, 杨浪, 中国1966, 文革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大开,高速商业化却让大众审美与审美市场都变得懒惰,利润是第一诉求让审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招牌也是一样,随着实体经济走向高峰,店招也迎来井喷式发展,为了快速推进,模式化,复制化,广告植入化,让眼下的高利润,高周转带走了城市对风格的保留和人对精神层面的诉求。


此外,它还因为市场经济自我推销的动力,和城市管理整齐有序的要求发生矛盾,不时成为整治对象。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招牌整治都是和计划目标有出入的,换来的「统一店招」也让有些城市丢了灵魂,断了故事,这也渐渐让大众习惯认为这就是市场该有的样子。

 

图:“中国特色”,1978-?


现在再来回看当年的那些店招,总是有一种时代被颠覆的感觉。现如今,城市招牌的顽疾依然没有停止,甚至已经进化成为一种“  中国式景观  ”。一味的一刀切政策制度,与泛滥的低成本的设计公司的涌入,催生了信息量大,设计简陋,颜色冲突的城市招牌。


对此,大部分政府的整治办法均为自掏腰包,或是寻找冠名商的支持,来补贴或完全资助意识低下的小摊贩更换店招,从而保证城市风貌走向“和谐统一”。这种解决方案看似是兼顾市容整齐,商家权益,街景氛围的最好办法,但终究是饮鸩止渴,不断加剧城市招牌失去品牌性和最终导致城市街道丢失全部故事性,出现严重的记忆断层。


图:焦点访谈摘选内容,图片来源网络


——


别人的故事


2013年夏天,一个叫做都市酵母的计划进入人们的视线,它通过创意发酵,来让人们爱上台湾都市。这也是台湾首次组成招牌设计团队,举办「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 小招牌製造所」,一群深爱台北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在这个时刻,化危机为转机,为台北街道洗面,催生全新样貌,让人们意识到城市也可以如此清爽。


虽然已经过去五年有余,但这依然是一个极其推荐的,极具参考意义的,改变城市风貌的策略方式,它从多元创意领域组建团队,从执行中学习,培养思考力与整合力,促进内发改革,用行动和成果告诉公众,何为好,何为不推荐。


图:小招牌制造所活动海报,2013


招牌设计团队在台湾当地组成,只要你是店主人,以拥有实体店的商铺作为优先考量,就可以参与招牌导览以及招牌制作工作坊,获得为你量身订做招牌的机会,从设计到制作施工全程免费。


这个活动是通过设计师的思维发散以及技巧的运用,在店家独特的经营经历的伴随下,与四大街区、四个工作团队以及24面招牌制作工坊一同创作符合店家特殊故事性的招牌。


由于篇幅有限,本部分将以城东街区的活动作为借鉴案例,此案例采用一种参与式设计的方法,提供解决城市店招顽疾的思路,过程意义大于成果,更多内容请寻找「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 小招牌製造所」相关项目。


在城东街区部分的活动中,行动者包括设计师团队,店家,招牌工作坊三方。工作坊为活动组织者,店家为被招募者,设计师团队为水越设计团队,由其为参与招募过程中确认的6位店家主人进行免费的招牌定制和安装。


活动一始,设计团队将通过招牌导览活动的实施为店家提供招牌的基础性认识,让店家能够从色彩、字体、形式以及适宜性上分析并拥有其独立的想法;然后,通过类似于参与性设计的方式,将店家、居民以及专业的设计者邀请到招牌工作坊中,实地探讨、分析适宜的招牌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使得招牌在设计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可实施性得以提高。

 

图:招牌导览活动


图:招牌工作坊workshop


来看看他们的其中一个设计,社区咖啡厅——“理想时光”。设计师在与店主的探讨中发现,店主在小院子里售卖的各式各样的时钟,是较好的切入点,于是便决定用“时钟”替换“时光”,结合名字的改动,店内设置了以时钟为背景的个人享用空间,钟面上的时间可以自由拨动,寓意:享受您的自由时光。

 

图:理想时光店面与招牌预计施工位置


再到Blahblahblah服饰店,其于2005年成立,是一家手作皮件+服饰+饰品+布包的原创店,位于微风广场对面小巷內,店主人陈怡珊的风格是典型服饰皮件设计师的风格,招牌制作构想上希望能运用店里的皮革,陈怡珊还特别选了一张有夹子夹过的皮革,保留皮革自然的感觉,通过皮革的卷起与放下赋予「营业」与「休息」的信息。


正面的blahblahblah使用雷射割字,过程中水越设计团队与店主人一起缝制,并邀请艺术家廖建忠制作ㄇ型黑铁搭配铜扣柱,是一件软硬兼具,需要实时保养并且可以互动的招牌。

 

图:招牌设计图


图:Blahblahblah店面与招牌预计施工位置


在短短的4年中,大大小小约有100面招牌设计被运用,商家们的合作让人们感受到了招牌的故事性,也让许多未能够参与到招牌设计的店家感到惋惜。但是,设计师团队也提到过,城市中较为单调的招牌仍是当今招牌市场的主流,此类小招牌的设计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前进。


推动一个招牌平台,让供需者能够得以相遇,让城市的故事得以连接,这或许需要有更多的商家合作的达成、设计新锐的引入、以及乐于创造街区优越景观的设计师们。


当然,如何透过招牌追求环境美与品质美显然值得设计师所思考。除了部门招牌管制条例,仍旧有较多的推广方式有助于该类招牌的发展,举个例子:


1.集合招牌的特点,增加对于字体细节、色彩的运用,多元化材质的引进,亦或提高制造商素质。2.让大众通过参与的方式,探讨适宜性招牌设计以及特色,大商圈共议等。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3.建立民众认知的流程,从民众出发,进行认知普及,或许也能够推动更多的好招牌好街景。4. 让招牌设计成为民众较为容易找到的渠道,建起交流平台。


回归到“都市酵母”,它希望的是能够吸引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来共同一起创造魅力都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招牌设计市场所需要的,他们有着一致的目标亦或是愿景:为都市环境与社区注入活力。

 

图:活动流程简图


如果透过小招牌一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项活动计划是与台湾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相契合的,它同样是座落在如此鲜明「在地性」的基础上。


这项活动使得社区和街道巷弄持续地被生活中的人群维系着;而当小招牌的改造发生时,则是有效借用并升华了这样的归属感。实则,台湾社会中,小尺度环境的在地性,并不是被社造所创造出来,社造只是一种介入在地的策略。


——


城市店招,continue


店招是街道给予行人的第一视觉印象,是城市在地性的直接体现,街道是否具有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这些决定街景质量的要素都与招牌有关。怎么让它继续为我们讲故事呢?“美化市容,规范管理”,“文明城市”,“统一招牌”,都显得行不通,甚至会让烟火气与人情味离我们渐渐远去。


出台的相关政策行不通,市场状况难以有效监管,问题迟迟解决不了?未来的城市创新发展,故事性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而这种做法忽略了招牌是用来传递信息这一功能的特性,有损店铺的个性化发展,城市商店不会讲故事,需求日益提高的消费者也自然不会买单。


招牌不是一页纸,一抹颜色,一盏灯的事,一块招牌,从细节到材质,从尺寸到技艺,都代表着这家门店的个性,也记录着这条街的所有信息。整齐划一的改造,复制化的生产方式是违背商业发展规律的,所以我们看过去的东西认为是被颠覆,这毁掉的不仅是店铺本身,更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与传承。


图:网络店招设计服务

怎么救?要在秩序中凸显个性。是不是堪比  五彩斑斓的黑  一样难?接下来要有一波技术分析来助力。本次助力是以日本的广告法和设计导则案例,探讨能否从中获得一些针对中国大陆环境的店招解决办法的经验与灵感。(个人拙见)


我们分开来说,首先设计,不合适的字体和色彩透露着不严肃不认真的审美态度,构图和装置也无美感可言。招牌设计要素大概可以分成四点1字2构图3颜色4灯,这四点承接了日间风貌和夜间风貌的展示。


对于招牌的字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应给予保留,字体的大小、形式给予一定性的详细规范与更新。成立文字工厂与文字库,让文字与城市风格相协调,这在招牌的良性发展是很重要的,例如香港老招牌的北魏碑体,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字体的可读性,比例塑造了香港身份也体现了美学气质,让港味得已持续体现。


在字体大小的管控方面,日本的屋外广告法中要求,对于登在15米以下的广告中,每个文字不得大于1平方米,超过15米的则每个字不大于2平方米,等等。这样一种控制是在保证字体与周遭环境氛围相协调的情况下,巧妙寻求变化,从而保护个性。因此,个性的保留,风貌的协调、招牌文化的存留与发展,这三者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图: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CACHe)举办的「城市字海」展览,讲述香港手写招牌,摄影:陈嘉元


对于色彩而言,色彩缤纷的招牌固然会留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并不等于现今的素色招牌会失去其独特的魅力。日本对于色彩的管控,采用的办法是有反射涂料的广告均不得放置。确定禁止色、限用色,限用材料,显然是对城市招牌颜色发展的一大推动,给予健康、活力而又不失美感的招牌环境。


虽然颜色本身是不存在高级与低级之分的,但是同样的色彩运用在不同的场所环境中,会有极大的差别,是色彩联想赋予了不同颜色以意义,丰富了情感,构成了故事。


图:日本屋外広告フォーラム部分导则


招牌也是一样,色彩是让其出现高级与不高级之分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我们研究国际大公司的VI,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是对颜色“动了手脚”的,就如MUJI的红。所以高饱和度的  色彩  是对城市风貌的不尊重,虽然惹眼,却让城市变得廉价。

 

图:MUJI Logo 和常用配色


对于构图而言,招牌本体的简洁程度和放置位置是对于城市的深入理解所得出的城市故事线的引领。对构图方式的考量现如今逐步出现在更多的店招设计中。这种考量并非对于某种构图美感的主观认可,而是设计师应该清楚,繁复的平面设计,花哨的设计语言绝不是店招的正确方向。
招牌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息,如何最直观的传递内容,进而打动人们的内心才是关键,这种协调与提升考验的是设计师的绝对把控能力。

 

图:《浅析日本户外广告规划与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3 Vol.28, No.3,作者:邓凌云,张楠


对于灯而言,光环境是当今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城市的灯光可以让街道活跃在夜里,也能让城市被泯灭在光环境的污染当中。目前,大多城市开始禁止使用霓虹灯类的广告牌,看到这一禁令我们兴许会感到疑惑,霓虹灯色彩烘托下的夜景能够烘托夜晚寂寥又喧哗的城市,这一禁令是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未受到专业维护或者修复的霓虹灯在城市中会带有肮脏的气息,所以,在技术提升的基础上,考虑灯的植入和夜间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图:日本屋外広告フォーラム部分导则


其次是监管,由于城市店招既要保证其个性的自由发展,保证城市店招叙事性,又要在城市风貌的限定下发展,让其不有失风貌的协调并为城市增色,所以,如何协调自由发挥和监管限定成为了最难的问题。


对于招牌的监管控制,既要有导则制定,又要跟紧实施监管。虽然我们对于美的标准是无法统一的,但是对于一个平面舒服与否,视觉传达的方式方法,还是需要制定一个导则,既然是导,那它绝不是一刀切,也不是全限制。确实,我们也在做监管,我们也在统一店招,对尺寸,颜色,字体,字号,都动了刀,最后却引发了一场泥石流。

 

图:中国“特色”招牌,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由于我们尚未拥有广告监管的职能部门,所以很难将每一个维度的问题都处理清楚,甚至出现管理空白,其次,既然招牌已经渗透入全社会,全城市,那么对于广告的监管,也应上升层次,借鉴城市规划中禁建,适建,限建的思路,为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准则,比如对历史名城,行政办公中心,度假休闲区的广告招牌,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导则,从而避免市场发展与个性需求带来的杂乱弊病。


最后在拍板实施前,也要有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包括字体色彩等要求,开展细致评估。拍板后,要定期审查,不符合要求的适当进行摘牌或处罚。


——


城市:招牌不再见


在城市同质化与互联网经济相遇的今天,求同存异已不能再满足一个城市向金字塔上一层迈进的需求,每一座城市都渐渐意识到求异的重要性,它们开始定义自己的城市名片,编撰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习惯只关注故事的“里”,却忘记了“表”,这也渐渐导致公众已经开始对美感免疫,人们形成了共识,被动接受着丑的侵蚀,逐渐丧失对美的追求。当“美”来临时,也仅仅是一句,“这家店不错”,试问,我们可否想过,在这个审美病态的社会中,一位店家,精心呈现自己的门面,换来的却仅仅是茫茫人海中多看你一眼。


不过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日益激化对美的需求,人们的审美惰性逐渐被唤醒,市场中层出不穷的网红店、必打卡店是这个城市对于尊重美学与故事性的起点,虽说也是鱼龙混杂,但还是有很多店铺不肯向这个审美丢失的年代屈服,保持着热情,争做风格实验者,重新定义着时代精神与审美,各自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靠着自身的能力与风格美感夺得市场青睐。


我国目前的广告规划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行各业已经开始沉淀,弥补年轻时犯下的错,不怕犯错,也不恐惧整改,更不焦急美好生活的姗姗来迟。在沉淀过后,精品与故事性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要这个世上的良性竞争存在,就会保持进步。学会对症下药,如果出了错,不妨停下来看一看,是不是搞错了方向。

也同样希望城市招牌这一问题,能够尽快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上,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请给这个社会,给我们,给后代,多留下一些想象空间,再继续给我们讲述有关时光,有关城市的故事。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1 万条内容 · 2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  城市文脉中的抽象形体 abstract massing in the urban context  ? 田方方  T ian  F angfang 海茵建筑担当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IHM 创新中心)位于广州蓬勃发展的国际生物岛。IHM 创新中心生物岛研发中心内设置有科研实验室、交流互动空间、办公协同空间,致力于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研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