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万里长城边上唯一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万里长城边上唯一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发布于:2024-06-26 09:21:2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来源:建筑史学

|

作者:罗铭

[复制转发]


      晋北的地名一点都没有塞外西风的粗犷,左云右玉,反而优雅中透着浪漫。明代的外长城就在左云北边的阴山余脉摩天岭上蜿蜒起伏。

      长城边的村庄名字大多跟长城有关,左云县八台子村因境内有八个长城墩台而得名。让这里更加出名的,是长城内侧几百米的地方竟然有个残破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朝晚期,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大清的国门,各国传教士也随之蜂拥而入。1876年,一个德国传教士来到这里,在长城边上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名叫八台子圣母堂。这座长城边上唯一的教堂从此开始了它命运多舛的一生。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1900年,农历庚子年,一场“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席卷山东、直隶和京城。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扶清灭洋运动中,最积极的既不是义和团发源地山东,也不是洋人聚集的直隶和帝都,杀人最多反而是相对偏僻的山西。  

      据《左云县乡土志》书中记载,左云义和团头领夏金官和曹老五带人杀死外国传教士14人、教徒4人,并烧毁教堂。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西逃的时候,夏金官和曹老五被斩首。

      1901年,拿着清廷的赔款,八台子教堂得以重建。 总共建设了十多年,到1916年才复建完成。 重建的八台子圣母堂气势宏伟,充满异域风格,现残存哥特式建筑风格塔楼,就是当年遗存。

      有趣的是,教堂虽然是西洋式样,但做工完全是中国工艺,山西的砖木建筑手法,砖雕艺术,在这座教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如今残存的塔楼内部往上看,这建筑工艺跟一些中国古塔没啥区别。

      跟第一次建好后二十多年就遭殃一样,这座教堂重修了二十多年后就遭遇了日本侵华的战火,和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一起,教堂损毁严重。 

      给这个教堂最后致命一击的是1967年,串联的小将们手拿镐头和铁钎来这里向代表封资修的教堂宣战。早已千疮百孔教堂的主堂大部分被夷为平地。就在拆除塔楼时出意外了,刚拆了个塔尖,就摔死一个小将,其余小将错愕之余,在牌匾上留下“反修楼”三字墨迹后,作鸟兽散。由此,留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的塔楼部分,给广大摄影爱好者留下了一个绝美的残影。

      如今的八台子教堂遗址,因为其身处长城边上,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会,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会。正因为这独特的魅力,引来了众多的游客。



      当地为了发展旅游,附会澳门大三巴的名字,给八台子教堂塔楼取名大单巴。这实在没必要,八台子教堂作为四大文明交汇点的独特地位,去附会大三巴实为自我矮化。澳门大三巴的名字也不是因为其有三个门洞,而是“圣保禄”的粤语谐音。左云当地,因为八台子教堂塔楼只剩一个门洞,便取名大单巴,让人啼笑皆非。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梁思成,与北京的“大屋顶”们

引言 今天,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来到深宫大院,也不难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都的气息——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它起源于于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门户敞开不久,承受着西方文化冲击之下的文化产物,到后来建国后,仍然新建了不少此类建筑。而在许多人看来,这与梁思成是脱不开关系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