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奥雷·伯曼:建筑作为改变的媒介 – 探索作为未来实验室的非洲

奥雷·伯曼:建筑作为改变的媒介 – 探索作为未来实验室的非洲

发布于:2024-06-20 13:45:2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gooood谷德设计网

|

作者:gooood

[复制转发]



第一部分:转向非洲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几乎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建筑理念平台。2023年,双年展将由建筑学者、教育家和小说家莱斯利·洛克(Lesley Lokko)为总策展人。她是非洲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和主任,该研究所于2020年在加纳的阿克拉成立,是一所建筑学研究学院和公共活动平台。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策展双年展的非洲人。


 

洛克写道:“非洲是个未来实验室,我们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洲,人口平均年龄是欧洲和美国的一半,比亚洲年轻十年。我们也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大洲,每年以近4%的速度增长。这种快速和意料之外的增长,常常以牺牲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代价,这使我们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上都处于气候变化的一线位置。”


聚焦建筑作为希望的领域,洛克说:“现代、多元、包容性社会的愿景是令人神往和信服的,但只要它仍只是一幅图像,那便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图像,而建筑师注定要扮演那种将图像转化为现实的关键角色。”


显然,洛克将建筑与真正的发展联系起来,与大多数人切实相关,而不只是让少数人信服。这不是将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展现,也不在于展示建筑作为规则的一种例外。而是将建筑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和综合动机。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尝试把建筑带到这个大规模转型中来,将建筑呈现为质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停留在1%或10%的专属领域。这是该学科在气候危机和全球日益分裂时代的迫切使命。我把这次双年展解读为,我们需要把美和目标重新结合起来,并让非洲成为它的舞台!


不过,对非洲的关注并非一次不偏不倚的尝试,而恰恰相反。


一言以蔽之,“非洲”是“他者”对一个大陆的投射,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大陆永远是“陌生的土地”。我们对这个名字的起源知之甚少,但所有猜测的共同点是,它不是由非洲人创造的。它是外来人赋予这块永存的大陆的一种标签,用以体现其神秘的现实。几个世纪以来,这里都代表一个可以被探索、开采和利用的地方。在那段被奴役的历史之外,非洲会被称为什么?


在中文中,非洲被称为Fei Zhou(非洲)。这个词不仅是一种客观反映,也是一种主观判断。与美洲的命名相比较(美丽的土地),在措辞中,非洲被设定为一块“无地”,或者说“无处之地”。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开始转变对非洲的看法,那就是以更加正面的态度思考它的命名。


这块与我们的星球有着崭新联系的土地,我们称之为“ 洲”,怎么样?


下一步或许是转变对于这个大陆形状的认识。由于西方世界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决定性影响,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非洲基本上处于外部世界的挤压下。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非洲就是全球南方的本质诠释,蕴含着数百年对现代化浪潮的臣服。


 


太久以来,这种不自觉的轻蔑性叙事需要做出改变。为了现存全球权力关系的历史真相;为了追求正义和自由;为了真诚和满怀敬意地拥抱“人类之祖”。显而易见,正是由于非洲在世界舞台上持续处于尴尬的境地,这种伦理动机始终未能使这一切发生。


不过,一个新的动机已经展现出来。这个动机来自于全球变暖、土壤退化、极端天气和其他危机造成的地球困境。很明显,拥有14亿人口的非洲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同样非常清楚地懂得,它不应该重复西方几个世纪以来所追求的那种现代性,那种会造成这种地球困境的现代性。


尽管如此,非洲也不应拒绝自己的现代性。它有权获得其应有的进步。那它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不落入同样的陷阱,即快车道增长、快速的城市化、人员和货物的过度运输、自然资源的加速枯竭,以及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之间越来越深的鸿沟呢?


让我们重新认识非洲,从“无名之地”到“有待重新发现的土地”。这片土地体现了整个世界需要的系统变革。一个可以自我再生的大陆,没有我们所知的碳排放、塑料污染、不可持续的开采和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一个充满创意的大陆,从他人利益的牺牲品,跃升为以真知灼见自我引导。


正如洛克所说:“建筑师一直注定要扮演将图像转化为现实的关键角色。”


实际上,我认为建筑可以做得更多。与其从图像和浮夸或高尚的意图开始,建筑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变革的媒介,同大多数而不是少数人建立关联。与其简单地移植,不如创造一个超越小型个人项目、个人风格和声誉范畴的学科。好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可以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至关必要的另一种空间修复,使非洲人民和全人类从中获益。


让我们把建筑的力量带到重要的舞台上,让建筑展现其巨大的力量,成为非洲进步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建筑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第二部分:这一切与中国何关?


1. 一个广阔的工作领域


除了重塑非洲的人类生存动机,可以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以及承认建筑作为首选工具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直接和具体的角度,可以由此探索中国在这一尝试中的作用。


这并不难理解。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在非洲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始于“南南合作”,进而扩展到市场引导参与重大建设和工程项目,如基础设施、住房、海事设施和许多其他项目,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整个非洲大陆的全面外交、经济和政治框架。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会议中强调了这一点,《2035年中非合作愿景》中提出了在未来三年九个主要领域的倡议,以加强中国对非洲大陆发展的支持。这些倡议是: 医疗保健、农业减贫、贸易促进、投资政策、数字创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文化交流、和平与安全。(FOCAC,2021年11月, http://www.focac.org.cn/eng/


这些倡议如果没有经过实地检验,就只能停留在良好的意图阶段。因此,假设我们将其转化为一个实际的设计工作范围,毫无疑问,一系列的项目就会随之而来。其中一些甚至已经宣布了,而其他项目作为这些倡议的合理后续行动,可以预期很快发生:


在医疗保健方面,这可能意味着设计疫苗接种活动、设计疫苗接种室和设施、设计疫苗分配策略、设计和/或升级当地的卫生中心。在大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之外,还有许多轻量级干预的机会,关注于预防性医疗方面。


在通过农业减贫方面,它可能意味着设计培训中心和示范村,为这些中心设计课程,特别是在热带作物、水产养殖、生物质能、旱作农业等领域。除了象征性的援助计划和重型农工业试点之外,还有许多机会可以扩大非洲农民的代理权。


在贸易促进方面,这可能意味着在价值链中设计各种增值机制,以及设计一个“设计-情报”共享机制,用于中国帮助非洲企业以负责任和非榨取的方式实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发电厂和其他项目的建设。除了大型工业园区和久负盛名的基础设施项目之外,还有许多设计机会,不仅仅是为贸易,而是为公平贸易。


在数字创新方面,这可能意味着设计一个后都市的现代性。这是一个不预先要求大型建筑的难题,不是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同时增加全球热量的设计,而是一个依靠自我维持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和智能村而实现的现代性。除了简单的大规模技术推广外,还有许多机会可以将技术与生态文明真正结合起来。


在绿色发展方面,这不仅意味着设计低碳示范区和气候变化适应示范区,而且可能更意味着引进中国(古代)的经验来避免荒漠化,增强灌溉工具,加强重新造林计划等等。除了对绿色技术的依赖,还有绿色智慧,它与尊重土地这一非洲永恒的传统紧密相连。


在能力建设方面,它可能意味着无论是通过硬件、软件或组织软件,任何对非洲社区进行支持的设计项目。有时他们需要学校,但有时他们也可能需要学习材料,以及训练有素的辅导员。通过教育进行能力建设是改善生计和促进友谊的最有效方法。


在文化交流方面,这可能意味着中国和非洲建筑师在特定项目上设计配对方案,为创意者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以及学生间的交流项目。除了文化推广活动和投资旅游目的地之外,长期发展主要是通过两边的创意灵感来实现。


即使在和平与安全方面,设计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旦武器被压制,真正的工作就开始了。为维持和平行动设计建筑政策,包括可重复使用的营房、最佳地理位置的选择、当地供货、当地采购、当地合伙、为当地居民提供培训机会。设计时要考虑到遗留问题。总而言之:设计基本信任策略。这是最根本的机会,一贯如此。





2. 非洲建筑的新使命


让我澄清一下:这些部门的倡议当然属于政策制定的范畴,其具体的实施往往是工程师、技术专家和其他专家的工作。但如果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建筑与设计。几乎每一项倡议都有建筑或设计方面的含义,大部分项目都是关于建筑和工程的,我们可以在建设和施工中思考如何展现更高质量。所有具有直接物质影响的项目,都可以从建筑的角度和质量标准进行评估和重新考虑。设计为此时此地的努力打开了产生深远影响的大门。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目前中国建筑师在非洲的作用还很薄弱。很少有中国建筑师参与其中,更不用说担任领导角色了。其实我们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我们所拥有的技能来传递品质,建筑师是鼓舞人心的公民社会的守护者。但是,即使公民文化的建设是中国参与非洲发展的一个明确目标,这些守护者也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投资和倡议下,在全球范围内呼吁并召集最好的建筑人才,来加入这个巨大的工作领域恰逢其时。


除了建筑领域巨大的潜在工作范畴,为了应对作为社会需求和政策举措的直接后果,我们也可以发现建筑在非洲新时代前沿的历史机遇。因此,建筑不仅仅是中国对非洲未来投资的物质输出,也是中非合作的典范媒介,探索和扩大建筑的边界并在非洲发展中提出自己的质量标准。要做到这一点,仅仅将建筑视为执行政治意图的物质学科是不够的。为此,我们需要把建筑看作是变革的驱动力,从非洲深层的文化、地质甚至物理现实中寻找潜力来展示其设定新视野的力量。


不仅仅是有工作要做。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改变!




翻译:蔡惟文


关于奥雷· 伯曼


伯曼自2015年出任深圳创新文化聚合力平台设计互联馆长,由设计互联运营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已于2017年12月开幕,被纽约《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佳目的地。

伯曼曾任《Volume》杂志主编(2005-2007,由OMA建筑事务所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创办),荷兰建筑学会馆长(NAi,2006-2013)。


伯曼曾参与策划第三届欧洲宣言展(2000,联合策展人),以及深圳、圣保罗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国家馆,并担纲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创意总监(UABB 2013-2014)。


伯曼著有《建筑中的不可见》(合著,1994),《无所不在的中国》(2006),《责任建筑》(2009),以及《设计互联:成为创新聚合力平台》(合著,2017)。

伯曼曾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香港大学讲授建筑与设计课程。他被评为2018深圳商报十大年度创意影响力人物。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 万条内容 · 27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风土设计 - Grand Emily酒店大堂

  Yevhenii Avramenko 粗壮的梧桐树装置高达五层楼。它的有机轮廓与墙壁的几何装饰的韵律、地板的水平线、墙面上的垂直板以及楼梯金属栏杆的对角线形成对比。客人可以躺在大厅的圆形皮革坐垫上,从树根下凝视这棵树,进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