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街景重构理念下城市街道空间更新策略探索

街景重构理念下城市街道空间更新策略探索

发布于:2024-06-20 11:07:20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街景重构理念下城市街道空间更新策略探索


0 引言

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多年来的粗犷式发展引发了诸多城市问题。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街景重构成为实施城市更新的关键举措 [1] 。随着社会发展,街道空间设计从“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并向慢行与步行交通回归,迫切需要通过街景重构实现街道空间转型 [2] 。本文在街景重构理念下探索城市街道空间更新策略,塑造城市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1 街景重构的内涵与意义

>内涵

街景作为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是街道自然环境、人工要素及其中行为活动的集合,对城市的宜居起到重要作用,并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内涵 [3-4] 。街景重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策略,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系统性改造与提升,解决土地的使用模式与生产问题;考虑物理空间的改善与生态、经济、社会层面的综合影响,完善区域功能、突出地域优势,为人们提供交通、休憩、社交及文化娱乐场所。

>对城市的三大意义

1) 生态意义   街景重构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种植绿化、雨洪管理系统等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构建绿廊系统,为步行者与骑行者提供健康、绿色的出行环境;通过整合绿化,促进市民从“观绿”变为“拥绿”,打造宜人的街景空间。

2) 经济意义   通过街景重构可提升城市街道整体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与游客,促进商业繁荣、挖掘区域升值潜力;可提高区域识别度并形成名片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与人才,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3) 社会意   通过街景重构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并使街道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提升区域宜居性,增加市民互动,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与展示历史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增强城市的归属感。


2 街景重构五大原则

SRC街景研究中心发起人之一陈跃中提出,街景重构五大原则为“慢行连通、突破红线、多元包容、功能有序、文化表述”,为街景重构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方向 [5] 。街景重构需平衡街道交通系统与空间质量,注重街道空间驻留质量的同时促进街道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的融合。

1) 慢行连通   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建立慢行系统,通过城市绿廊、慢行步道及骑行道的有机连接促进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园的一体化建设,从而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城区和已建成区,需在考虑现有条件的前提下确保绿色出行的安全与便利。

2) 突破红线   在开放的界面统筹设计红线内外的空间与设施,塑造活跃的街道氛围;专注于建筑正前方的空间,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

3) 多元包容   创造多元化街道形态,避免趋同与单一,满足多元化使用需求;注重场地功能,平衡便利设施分布,使街道更具活力。

4) 功能有序   合理规划街道空间并响应社区需求,为共享单车、外卖车、快递车等提供专用空间,并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功能分区。

5) 文化表述   发掘和表述场地历史文化,在尊重居民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将在地记忆融入街区设计,延续场地记忆,打造街区特色,增强街道生命力。


3 城市街道空间3U更新模式

基于街景重构五大原则,延伸并总结出城市街道空间3U更新模式。“慢行连通”与“突破红线”强调场地的连通性与开放性,即构建多元连接的街道(united street);“多元包容”与“功能有序”强调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规划设计,即设计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街道(user’s street);“文化表述”强调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特色街区,即营造别具一格的街道(unique street)。

   

△城市街道空间3U更新模式


>united street:构建多元连接的街道

1) 连通慢行空间、畅享绿色生活   通过慢行系统加强街道空间与相邻公共空间的连接,构建步行道与骑行道,将散落的、未被利用的城市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将道路绿化与周围绿地系统及公园相连接,构建城市生态网络,通过生态廊道将自然风景渗透到城市街区,使开放绿地具备可达性、连通性与共享性,满足市民的多元化使用需求 [6]

2) 打破边界隔阂、营造开放街区   统筹规划道路红线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尽可能将封闭区域对外开放,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并用慢行道连接,从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率,为市民提供更多交往空间。

>user’s street:设计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街道

1) 优化功能布局、满足日常需求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更新街道空间,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出发,积极发现并回应广泛存在却被忽视的需求。例如共享单车的停放需求超出原非机动车位的规划预期导致其乱停乱放;城市空间缺乏家具迫使人们坐在地上;外卖车与快递车因没有供其停放的外摆空间而侵占人行道。

2) 激发街区活力、促进多元共享   根据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打造服务设施,展现人文关怀,构建多元友好、文化包容、开放共享的街区,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unique street:营造别具一格的街道

1) 塑造地域特色、彰显城市魅力   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地理特征等元素,在保护本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营造个性化街道场景。

2) 传承地方记忆、增强场所精神   重点塑造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保护与传承当地历史与独特文化并将其融入街景空间设计,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并增强市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4 3U更新模式下城市街道空间更新策略

当前,城市街道空间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步行道与骑行道的连通性不足导致慢行系统紊乱;空间被围墙、围栏等障碍物封闭导致空间功能割裂且风貌不一;街道空间功能规划不合理导致不符合多元化使用需求;盲道与无障碍通道等基础设施缺失;同质化建设导致地域文化与风貌特色消失;对城市遗址的忽视导致保护缺失。

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采用基于3U更新模式的六大更新策略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改造设计。

>构建慢行绿廊

遵循“行人友好”与“慢行优先”原则重塑道路秩序,构建生态宜人的慢行绿廊。优化或增设步行连通空间与非机动车道,构建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系统完善盲道与无障碍通道,优化交通接驳方式,实现渠化交通管理,确保公众出行安全;丰富绿化带植被种类,补植行道树,优化生态布局并美化街区环境。

例如,在遂宁南滨江城市走廊的城市界面设计中,在原河堤的堤岸路上增设沿堤跑道,构建连续的慢行系统,在保留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基础上丰富植物群落,并利用原有地形打造具有雨洪管理功能的台地花园,从而将自然生态与慢行系统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7]

   

△构建慢行绿廊(图片来源:河狸景观摄影)


>统筹周围空间

突破边界限制,丰富空间界面形式,打造和谐统一的开放式街区。消隐围墙,用低矮的绿篱或非机动车停车架取代围栏,确保交通安全的同时在视觉与空间使用上打破边界限制、减少视觉障碍,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将红线内外的场地进行统筹规划,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使场地与周围环境的风格与功能和谐统一。

例如,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产业园区更新 项目设计中,取消围墙以打破原有封闭的格 局,使园区城市界面内外的空间实现共享; 通过优化车行流线管理提升园区的交通安全 性和便捷性;增加休憩停留空间,为人们提 供放松身心的场所。通过改造,该园区的空 间利用得到了合理优化并全面提升了园区的 街景形象 [8]

   

△统筹周围空间(图片来源:一界摄影)


>完善城市功能

关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发掘其新的使用需求并解决城市街道的现状问题。释放问题空间与失落空间,通过扩大局部节点面积解决空间拥堵问题,同时为步行者与骑行者提供连贯的空间以促进绿色出行方式的发展;在街道空间中穿插布置“微口袋”“微口岸” ,形成休憩节点与交往空间,丰富空间功能;满足人们对街道空间的新需求,设置快递车与外卖车专属停放区,如爱心外卖停车位、外卖站点、快递驿站等,关爱服务业从业者。

例如,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九街更新设计中,重 新梳理街道空间并通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有效解决了空间拥堵问题;在街道开阔区域设置折线挡墙与坐凳形成收放自如的空间,同时设置白色木纹廊架,使其成为街边休憩与交往的空间节点;将快递送货站、外卖送餐平台及服务性构筑物等合理设置在街边带状空间中,并与沿街种植、街道设施等整合为有机整体,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提升了街道的空间品质。

   
   

△完善城市功能(图片来源:张锦影像工作室+易兰规划设计院)


>丰富街景设施

通过丰富街景设施提升街区活力,打造多元共享、开放包容的街区。兼顾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增设城市家具,如公共座椅、照明设施、健身器材等;考虑老弱病残孕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完善无障碍设施与爱心关怀设施;打造文化艺术装置与互动装置,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

例如,在北京市顺义区中粮祥云小镇商业街设计中,通过多层次绿化种植、趣味性景观小品及特色化铺装,塑造出充满活力的花园式商业街。在入口区域,结合水景、雕塑与曲线铺装营造出活力四溢的氛围;造型别致、色彩明快的标志性人形雕塑散布在街角,吸引市民互动;特别为儿童设计的多样化游乐设施使街区成为孩子们的欢乐天地,为商业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丰富街景设施(图片来源:林一+李忠)


>重振地域风貌

在发掘、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合理创新,重振地域风貌。构建本土生态系统,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貌;尊重传统风貌,发掘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配色、形制等元素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城市遗址,在尊重既有城市道路肌理的同时营造个性化街景空间。

例如,在浙江黄岩古城滨水空间城市改造项目中,五洞桥作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项目的重点保护与活化利用对象,采用简洁内敛的设计手法,优化场地动线、扩宽五洞桥两端集散场地、凸显古桥历史形象;废弃的黄岩老水厂被改造为空中酒廊,在保留工业元素的同时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成为城市新的人气聚集地 [9]

   

△重振地域风貌(图片来源:一界摄影+易兰规划设计院)


>塑造场所精神

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塑造独特的场所精神。传承地域文化,提取文化符号与元素并将其融入设计,形成独特的空间氛围;延续场地记忆,挖掘场地蕴含的历史故事、传统习俗、时代精神等,在设计中通过雕塑、景观小品、铺装等表现形式恢复和再现场地记忆,使人们在游览中感受历史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北京首钢工业遗址改造项目设计中,提取场地内的管廊和铁轨元素,改造利用历史遗留轨迹还原铁轨记忆并配合植物进行生态修复,营造出独特的空间节点;五一剧场作为历史建筑遗存,曾是工人们观看文艺演出的场所,将工业元素与文化符号融入剧场前广场,使整体风格简洁严肃以表现其独特的场所精神 [10]

   

△塑造场所精神(图片来源:黄建忠+张锦影像工作室)


5 结语

3U更新模式以人本理念优化城市街道空间,并以空间重构带动生活与文化重构,通过构建慢行绿廊、统筹周围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丰富街景设施、重振地域风貌、塑造场所精神六大更新策略解决街道空间面临的问题,满足使用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在塑造独特城市风貌的同时打造更加宜居与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洋,孟凡钰,郭旗 .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街道功能、界面和主体的人本特征演变 [J]. 景观设计, 021(6):10-17.
[2]徐磊青 . 街道转型:一部公共空间的现代简史 [J]. 时代建筑, 2017(6):6-11.
[3]ANDRé C, AHMED M, LEMYA K, et al.Measuring streetscape complexity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local contrast and spatial frequency[J]. Plos one,2014,9(2):e87097.
[4]MIRKA K.H, YUKI I, XI S, et al.Overlooked plant diversity in urban streetscapes in Oulu and Yokohama[J].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3(46):1-10.
[5]陈跃中 . 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 [J]. 中国园林, 2018,34(11):69-74.
[6]王向荣 . 自然城市 [J]. 中国园林, 2023, 39(2):2-3.
[7]陈跃中 . 从混凝土护岸江堤带到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四川遂宁南滨江公园规划设计 [J]. 中国园林, 2022,38(2):54-59.
[8]张妍妍 . 街景重构——原联想总部景观改造实践探索 [J]. 城乡建设,2019(14):26-27.
[9]陈跃中 . 城市要素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10]陈跃中,王斌 . 首钢园区:从工业遗址到奥运遗产传承的设计探讨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29(2):34-38.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微观样本——佛山市南海区的集体土地制度变迁

01 研究缘起: 微观渐进式改革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 宏观视野下的渐进式改革研究强调“政策试点”等治理方式对制度变迁影响的“减震器”作用。然而,在微观视野下,地方政府不仅是科层制中上传下达的角色,更是社会场域中的实际治理主体,中介性质的双重角色决定其在中央—地方、政府—市场互动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