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论边界:城市与建筑中一条既细又宽的线

论边界:城市与建筑中一条既细又宽的线

发布于:2024-06-20 11:06:2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1.

引言:隔离引发对边界的重视

当疫情带来的一系列的紧缩状态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有许多的现象悄然发生,例举一个阻隔病毒传播的过程,那么大概分为这样5步:


1. 病毒较难入侵带着口罩的人,所以人的自我隔离是做基础的最能对自身控制的隔绝手段;


2. 当我们外出活动时,需要自觉地或者隔离带去引导我们与他人保持距离,使病毒的传播停止在人与人/人群之间的不接触中;


3. 在人移动的过程中,一旦体温异常就会被安置到临时观察室,作为疑似病例与群体隔绝;


4. 健康码变红并被确诊,在你被抢救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倒霉的地方被列为超高风险区禁止流通,在其周围被列为中风险区强加排查,更远的地方则是低风险安全区;


5. 确诊患者数量过多时,则会采取封城措施,甚至更加严格的封锁,将病毒传播风险降到最低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地理隔离。


 


好,当我们走完一遍“隔离流程”,就会发现一个始终贯穿其中的概念—— 边界


边界也有各种存在的形式,它可以是线、竖墙、片区甚至连接的通道成为边界, 每一层级的边界,因其存在形式的不同都有它各自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2. 

边界的存在方式与属性

这篇文章的题目称边界线它又细又宽,也就是要通过边界存在的各种形式去解释和分析,它什么时候是细的,什么时候又是宽的,又各自呈现什么样的特性。细和宽其实就是从两个角度在看边界, AB是一个角度,CD是另外一个


 


因为 边界的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矛盾性的 :它可能是因为原本分离状态,但是为了打破这个状态就产生了连接,这个连接的部分因为难归属A面B面,那我们就是以CD的延伸方向来看边界,那么他就呈现了一个过渡的特性,在强调分隔的同时我们也在讨论连接;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整体,但是却因为某些需要而进行分隔,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强调边界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偶尔,需要若隐若现的小洞来满足一些特别的需求,让边界线上有一个灵活可变的点。


2.1

线→墙 丨边界的 稳定性

 
 

不稳定的边界和稳定的边界


首先很显然,当想要令人产生相对固定的距离时,就有了拉线这样的行为。拉线这种行为不太有稳定的成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能仅依靠自觉保持,更要依靠强制分离。这在弗洛伊德学派的认知中认为是强行建立秩序的暴力行为。而 墙的建立就是一种暴力行为


 

柏林墙分隔东德西德


这很好类比,譬如柏林墙,尽管两地原本是同宗同源亲密无间,但它的建立,已然使之成为了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作为当时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墙,实际存在了将近30年的时间,使得东、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尽管在推倒它之后仍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东德这边的民众都往西德那边跑,但是这样会造成东德人力资源的流失,于是柏林墙被建起来防止人力的损失。库哈斯是现代第一位用极度强烈的建筑手段反映社会问题的建筑师。1972年他在AA的毕业设计叙述着一个关于边界的故事:在一座一分为好坏两半的城市里,坏的一半的居民向好的那半移动,当局为了阻止这种迁徙,将原本虚弱的围墙改建为带状的边界建筑,并在其中添加各种各样流亡者对于“好”的幻想空间与功能,将这个壁垒壮大,在这个边界建筑中,却是空心墙设置的陷阱和泥沼,为这种暴力边界添加了迷惑属性,沉迷其中不可逾越,停止了对真正美好生活追寻的脚步,沦为边界建筑里的囚徒。此时 边界的意义被定义为一种强烈的阻隔 ,维系两侧界面外阶级、价值、经济的差异。


 

库哈斯毕设: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


2.2

墙→房子?门和窗 丨边界的 可变性

 


房子由六面墙封闭,此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空间,原本整体的空间中被截取了一部分分离出来,产生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但是整体世界仍然保持原样。 门的形式仿佛是室内人的空间与这空间之外的事物之间联系的关键 。这时,单薄的门,可以确立边界也可以再次取消这个边界,在联通与隔离的切换功能中是最完美的案例。


 


门变成了人类实际上站着或能够站着的边界点的象征,是一种永久交替的可能性 ,从隔绝的分离状态走出门外,生活就进入了所有可能的方向的无限性之中。空间与空间之间,穿梭生活来去的交往行为。


此时我们就会对窗户产生提问,窗和门之于边界有什么不同?


 


答: 门是双向的而窗户是单向的。 看这张照片,在室内向外看云。室内的空间往往是私人的,我们为了防止外面的人向内窥视会使用镜面玻璃,或者是挂窗帘,它与人之间互动更多是视觉上的,而且更多是与室内的人与外界之间的。破窗而入和你被你妈反锁在此不做讨论。


2.3

 建筑单体→群体 (窄/宽)| 边界的 双重性

   


当墙的厚度增加,或者是墙出现了无限宽度的缝隙,一分为二则道路出现,另一就是由单体建筑矩阵在外墙与外墙之间产生道路,这是由形态上来讲道路的形成;从功能上来讲,环境提供人们可穿行的和可到达某地的通道。


在原则上,道路是联通两地的一条固定的路径,它最开始的功用的连接。 道路之所以成为一种边界,是因为相反的概念的根源就来自于它的连接


 


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公共道路的宽度增加,穿越道路的可能性降低,使得我们去往道路对面的难度增加。“墙”的缝隙被川流不息的道路填满,成了厚厚的实心的壁垒。 明明道路是A到B的通道,但却在此时成为了C与D之间最大的阻隔


 


当道路的宽度无限增加时候,原本完整的地域却被割裂成难以到达的两岸。 这就造成了由联通而且却成为了分割的双重性。道路的宽度和墙的高度呈现完全正向相关,并在此刻达到了峰值。


2.4

无限宽的 +地理隔离 丨边界的 模糊性

 


第一位在两地之间开辟了一条路出来的人,完成了人类的一项壮举, 将连接的意愿变成了有形的现实,这一成就在一座桥的修建中达到了顶峰 。桥的连接是为了克服两地之间难以逾越的边界。

如果我们假设分割两地的是一条纵向的河流,那么桥其实就是两岸的一个横向边界,这条边界的长度与河流的宽度相当,尽管桥带有难以磨灭的连接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桥和河流同样是两地的边界。因为我们很难判定这座桥作为边界的归属,到底属于谁。


 

厄勒海峡大桥


在很多故事中作为边界的桥都承担着非凡的意义: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城市马尔默之间,有一座世界著名的跨海大桥:厄勒海峡大桥。汉斯·罗森菲尔德的斯堪的纳维亚系列《桥》的第一集以一具尸体正好躺在边境的厄勒海峡大桥的中心开始。一半的尸体在丹麦一侧,另一半在瑞典一侧。问题是哪一方承担责任?


2.5

假如一座桥是一个  片区 丨边界的 过渡性

 


回归到边界变化的初始,CD沿着横向延伸,由一条细细的线变长了一个片。同时,桥也是作为一个“宽阔的线”来进行这座城的假设。 永远在路上的人决定了这个边界片的属性——过渡性。赶路人永远在趋向甲地或乙地之中

桥的宽度和长度的边界正好限定了一个空间。假设一座桥是一座城市?流动两地的人口都定居在这座桥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边界区”上独立生长,而获取相对的自由。举例的概念设计:


 

假设一座桥是一座城市 概念设计


这个设计的背景就是大量移民涌入瑞典,而导致瑞典的边境管控,而这些被拦截的人没有离去的意愿而在这座大桥上盘踞生活,继续争取进入的资格。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厄勒海峡大桥是增长和联系的一个有希望的区域。这是通往向往城市的一个受欢迎的入口。目的地是瑞典,只要成功跨越厄勒海峡大桥。这座大桥似乎成为了前文库哈斯的“边界监狱”,但是此时的边界具有可以流通的过渡性。可以更进一步也可知难而退。


 


假使沧海桑田线条的桥渐变成为相连的地块, 此时边界的属性由主宰边界的主人的属性所决定 ,仍然具有双向过过渡的特征。我们以《落脚城市》的概念来理解:总有农村政策与城市政策,却没有关心到乡镇与城市的连接处。


这条边界有着因人产生的过渡性体现在何处呢?


(1)劳动力

城市中就业岗位比乡镇多,而乡镇农村中的劳动力充足,因而在乡镇与城市的连接处就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使劳动力在连接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岗位和劳动力的矛盾得到了解决,调节了城市的就业压力问题。


(2)市场

城市的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资源也更加丰富,这些市场的优势扩展蔓延至乡镇可以为其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城乡结合的部分就是最先受益的地区。


(3)生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我们的城市中心越来越以第三产业为主,由于城市功能的转变,乡村城镇就变成发展制造业,为生产提供动力的绝佳地带。而城乡连接的部分就起到了过渡缓冲的作用。


(4)消费

城市中物质资料相对充足,面对城市外溢出来的商品,乡镇居民不会全盘接纳。面对这些过剩的商品,城乡结合的“边界”空间就体现出来极大的经济价值,这个空间可以吸纳这些过剩商品,从而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城市与农村之间从来就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城市的引力不可能戛然而止,农村人的野心也难以抑制。 在城市周围存在着过渡性的边界,这个“边界”空间的潜力,活力和价值是巨大的,对于调节城市与乡村的种种矛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这里,你只要找对了谋生方式,就可以让你的子孙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乡下,你只能努力填饱肚子。”


 

重庆新桥:混乱破败的"落脚城市"孕育一代重庆人


3. 

限制即自由

当我们在谈论边界设计时,其实我们在谈的是人与空间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关于社会学问题的思考就是会到静态的空间结构:边界、距离、确定的位置和邻近性就像空间结构中的增加物,它们在这个空间中被分离。这种分离的情况对于人们从一个地方一定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方式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存在的空间环境变得复杂起来,通过移动来获取他们生活和生存的空间。这是对于被分离状态的克服,以及需要处于某种原因而不得不产生的分离。


当我们克服分离的方法越多,地地人人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也就越是需要隐私,隔离也将必然存在。 在当下,有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才能更多的享受到自由流动的益处,反之,毫无束缚毫无遮蔽的人只能一直流浪。回顾上文,在我们与疫情相处的生活中,我们逐渐体会边界与流动的重要性。再到城市构想,peter cook的插入城市激发了类似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康斯坦特定义了居住在城市上空的新巴比伦游戏在城市人间的人;弗里德曼把打破空间里面的强烈愿望最终给予“空间城市”;这些巨构方案通过在极具流动性的巨型框架结构中插入“舱体”的做法真是异曲同工,在隐私与公共开放之间流动。


 

Peter Cook 插入城市

 

康斯坦特 新巴比伦空中城市

 

弗里德曼 空间城市


相比自然界,人类更有权利进行组合与分离。从室内到室外、从私人建筑到公共空间、从城市到乡村、从人类社会到自然地理。其实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


一直以来以边界为中心的创作尝试也都大抵超不过这两种倾向,就是1.边界向内,里层过渡;2.边界向外,打破盒子。


在人与建筑物的尺度中,有更多的实践: 文丘里肯定室内与室外存在着矛盾性,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边界的开脱里层;现代建筑的最大贡献就是使室内外连续的所谓流动空间,以此来达到室内外与景观之间的统一和人的自由交往行为;麦克哈格在阐述设计遵从自然时候,提出了开放空间的方案,明确开放空间中的分配问题。


 

文丘里 脱开里层平面图解 

 

赖特 芝加哥威利茨住宅(Willitts House)

 

麦克哈格 TheWoodlands Town 规划设计方案



3.1

限制是对空间而言的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对自然的破坏与改造从未停止,这一行为所要克服的就是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边界。现代人面临着的艰难问题,即理解人在自然中扮演的角色。他总是要找到一个办法,去超越他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发挥无限的潜能,但是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作用。


回溯2019年的冬天,我们很难不把病毒的来源与人和自然相联系起来,也许就是因为没有遵守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则。因为 此刻人与空间之间的边界它是一个对抗的状态。



3.2

自由是对人类来说的


室内的基本功能是围护而不是敞通,并将室内与室外隔开。康说“建筑是藏身之所”。房屋的功能自古以来就是提供和维护人们在身心上的秘密。所以 边界所带来的自由是由人的情感体验出发的


通常来讲,自我表露的相关程度取决于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当人们相遇全然的陌生人时就会失去自我表露的准则,表现为不安和抗拒;相反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可以评估各种关系,并且拓展权利和适当的表达,呈现一个轻松自由的状态。


比如我们更喜欢平易近人的建筑和开放性强的城市,那是因为我们更需要交往,可能是向往与陌生人的冒险,也可能是对自然的热爱。



备注:

1.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或作者手绘,区分应该比较明显[思考]

参考文献:

[1](美)文丘里 著.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M].周卜颐 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8(2014.5重印)

[2](德)齐奥尔格·西美尔著.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 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11

[3](美)伊恩·麦克哈格 著.(美)弗雷德里克·R·斯坦纳 编.伊恩·麦克哈格——设计遵从自然[M].朱强等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图说中国57项世界遗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一件件无声的珍贵文物,保存着中华文明的恢弘气象,也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 57 项,其中文化遗产 39 项、自然遗产 14 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4 项。蜿蜒盘旋的长城、气势雄伟的泰山、风光旖旎的九寨沟……这些世界遗产你打卡过几个?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