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修设计 \ 公装设计 \ 重塑生长之美,向开放回归:山西·洪洞第二中学

重塑生长之美,向开放回归:山西·洪洞第二中学

发布于:2024-06-17 13:57:17 来自:装修设计/公装设计 [复制转发]

      

洪洞第二中学

Hongdong Second Middle School


中国,山西

China,Shanxi

" 建筑,这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才是建筑的目的。

一勒·柯布西耶 



 
 


/ 源起

“BACKGROUND”

-



洪洞,“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一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古老县城。项目位于山西洪洞县河西新区,规划用地面积约 300 亩,在河西新区建设完全中学是提升洪洞二中办学能力的需要,同时也能有效缓解主城区学校的压力,办学规模为高中20轨初中12轨,共96个班。



 
"鲁迅先生说起私塾里的“四角的天空”的时候,  
羡慕在田边劳作的闰土,而闺土羡慕鲁迅能在私熟学堂。"  
 

未来 我们要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学堂环境 ?

     





赋/空间

PLAN AND DESIGN

-


"那里要有谆谆教诲和欢声笑语,要有窗明几净和鸟语花香"

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空间?

  张弛有度的乐学空间序列
  纵向三层的趣味学习平台
首先突破传统的秩序空间,丰富更加多样的兴趣空间以及室外的运动场所,从秩序到释放,营造张弛有度的乐学空间序列。多层次趣味学习平台的打造让学生们不同层次的空间中体验到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活动,从架空的集体活动到趣味学习平台的创意实践,再到顶部的生态实验农场和室外阅读阶梯,将更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共享生长的纽带

◎半围合的空间形态
总平面
设计之初秉持建筑重塑生长之美,空间向开放回归的设计理念。建筑外观和形态与自然和谐相融,连廊形态采用流线型的曲线,赋予建筑柔和生长的感觉。建筑设计也融入自然元素,绿色屋顶、垂直花园、自然通风等,这些元素不仅能提供自然美感,还能增加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行政楼
  宿舍楼
  教学楼
空间向开放回归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固定教室边界,创造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布局,将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整合和连接,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流动和交互。“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为了提供多样性的活动空间与交往空间。
    体育馆
图书馆

书馆位于教学区与运动区之间,包围于花园绿 地森林中,4000m2的花园 连接了两边的运动场,挥洒 汗水的孩子们来这里休憩,谈心。 体育 馆二层退让大面积景观露台, 为学生和社区带来更多的文化和娱乐体验,整个形体 彰显学生们青春飞扬的 生命个性。



曲/考工

FACADE AND SPATIAL DETAIL DESIGN

-


  教学楼  
  教学楼组团
  实验楼

教学楼底层架空使孩子们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花园中,扩大了孩子们的活动半径,增加了不 同年级间孩子们的沟通交流,打造开放互动式的乐园。

  教职工宿舍
  学生宿舍

标准化的生活及学习单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分割的体块,跳动的开窗方式,山墙的小阳台,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同时带来丰富的韵律与节奏变化, 不仅符合功能需求,还将建筑塑造成一个艺术品。

技术图纸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教学楼行政楼平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行政楼平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餐厅宿舍平面


结/语

“END”

重塑书院并不是初衷,回归开放也不是目的,我们想做的仅仅是为孩子们争取一份独特的童年经历。  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体验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超越传统教育框架的限制。因此,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而多样化的空间,让孩子们能够发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造力,并且以积极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山西·洪洞|洪洞第二中学

项目业主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政府

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 丨上海柏创智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丨 山西洪洞县河西新区

建筑面积丨112700平方米

设计风格丨现代

设计时间丨2019年-2023年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装设计

返回版块

8.02 万条内容 · 20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OMA新作:UniCredit 慕尼黑总部

Notwithstanding the city’s rich history and a global reputation, much of Munich feels bland. This competition’s site is no exception. Haidenauquartier seems the unwitting manifestation of a ‘city without properties’. Taking an S-Bahn train from Marienplatz past the site is as much a journey through time as it is one toward a progressive loss of soul. It is this loss of soul that our scheme wishes to address.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