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

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

发布于:2024-06-12 14:50:1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DONG建筑影像  

建筑沉默地矗立在河边,好像一座深沉的教堂,沉默无言又无法忽视的存在。我们感觉建筑“被经过”的日常,可能正是它存在的意义,也是艺术介入乡村慢慢发芽的容器。它应该是一个融入到社区生活中的异质空间,一个提醒社区时刻与外界发生关联的符号,为社区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带来一点振奋和热情。

感谢 时地建筑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小石记第六回-

小石村实践记录

时地建筑对小石村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5年),重点关注的一直是社区价值的提升,以及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这个项目出现的契机是营建一座区域性质的规划和艺术展厅,将更多的文化艺术项目引入到当地社区,在项目的策划中我们也考虑到了未来在空间中更多运营的可能性,和与社区活动的链接,因此设计中非常关注空间使用的弹性,建筑既可以作为展览空间,也可以和研学、商业服务多种业态结合。希望这个建筑可以成为小石村的一个目的地,人们会为了这个建筑专程过来看展览或者参与策划的活动。平时这个建筑也可以开放给社区作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希望游客可以将这个建筑列为小石村必游清单之一,可以因此在村上多停留一阵子,更多体会乡村社区微妙的生活滋味。

▲建筑概况   ? DONG建筑影像

▲建筑鸟瞰   ? DONG建筑影像

我想我们在小石村并没有很大的野心想要重构一种文化,我更希望的是引导原有的当地文化一点点的自己生发出来,同时增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进一步一点点自我迭代,发展变化成为一种小石村独有的在地社区文化。文化大院做的是前一步,让原有的生命力有一片土壤自己发生展现,从隐到显;而艺术中心则是后一步,增加本地文化和外界交流的可能,为将来的发展和变化提供触发点。希望小石村在保持自身身份的同时,可以具有更多包容性和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让曾经被压抑损坏的在地文化和价值重新发生,让本土的生活逐渐舒展和自在起来。

——李烨

▲室内概况   ? DONG建筑影像



01. 从内到外的转折点
出现社区生活的异质空间

小石村距离成都市60公里,处于四川盆地边缘,在成都平原北侧龙门山脉上,它经历了因煤矿而兴盛,也伴随着08年地震矿业倒塌,再次变回一个普通乡村。2016年起随着村集体出色的社区治理和有节奏的整村建筑实践,小石村的公共空间系统逐步形成体系。社区逐渐发展起来。

▲小石村航拍   ? DONG建筑影像

▲小石村规划总图   ? 时地建筑

我们思考这个建筑可能是小石村一个由内向外的转折点,使社区发展从内向的社区营造逐步转向与外界产生更多接触和交流。因此我们希望这个建筑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除了空间尺度的异质性,视觉上也应该更具有可识别性。但这一切都应该与社区的日常相关联,它应该是一个融入到社区生活中的异质空间,一个提醒社区时刻与外界发生关联的符号,为社区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带来一点振奋和热情。

▲项目场地原状   ? 时地建筑  



02. 保留记忆之路
使建筑拥有一种动态尺度

场地位于村庄入口,两山一河的夹角,北侧是山体和村庄主干道,南侧紧邻河流,地势自西向东缓缓降低。原始红线是17亩的综合用地地块,考虑到乡村土地资源有限,我们将建筑尽可能的布置在用地的边缘,留出大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作为后续开发的储备。

▲场地分析图   ? 时地建筑

观察到现场有一条连接两处小区的道路,行人很多,我们想把这条记录着乡村社区生活的印迹保留下来,这样建筑就可以放在道路左侧的三角地,与建筑计划用地面积基本符合,最大限度节省了用地。这条道路也将继续留给社区通行,希望这样的策略可以让更多人经过这个建筑,体验到这个建筑,为未来的运营带来更多的机会。

▲通过建筑柔化场地三角边界   ? DONG建筑影像

选址确定后,我们开始探索如何让1000㎡有余的建筑既有“地标性”又有社区“亲和力”:尺度太小,在如此空荡的17亩地上不协调;尺度太大,又会和社区产生疏离感。

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场地形状可以使建筑拥有一种动态的尺度,从两侧社区走来时,面对的是建筑的端头,尺度较小;而从进入村庄的主干道路正面经过时,又可以看到建筑尺度比较大和环境对话比较完整的一面。因此我们将建筑的平面顺应场地,设计为接近三角的自然曲线形状,使建筑以柔和的姿态栖息于场地,呈最大的拥抱姿态,靠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村民,同时彬彬有礼的迎接入村的游客。

▲与远山同起伏   ? DONG建筑影像

▲连接社区的视角   ? DONG建筑影像

▲面向停车场视角   ? DONG建筑影像



03. 不断行走的透明性
营造一个“乡村熟人社会”展厅

乡村的艺术中心会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质?区别于城市中密闭环境的展览体验,在乡村,自然本身也是一个展品,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将这场属于乡村的展览归于乡村。将建筑的中部打开形成一个环形的中庭,将山林、天空、微风、雨水……和小石村的历史记忆(铁路桥遗址)包裹进建筑内部,站在中庭就可以感受自然的生机和小石村那段因煤矿而兴盛的历史。

▲中心庭院朝向山林、天空   ? DONG建筑影像


▲起伏旋转的屋檐   ? DONG建筑影像

我们希望建筑体验像乡村社区一般亲切,没有规定的入口和出口,人们可以自由地通过建筑,因此在三角的每个面都设计了出入口。建筑内部围绕中央庭院设计了环形线路,同时在室内希望人们可以不断在里面行走,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展品可以来来回回地相遇。回游线路朝向不同方向设计了透明的玻璃幕墙,展览内容和乡村风景交替出现在室内空间体验,使人时刻意识到身处于乡村山林之中,释放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首层平面图   ? 时地建筑

▲向社区开敞的面   ? DONG建筑影像

▲面向停车场的入口   ? DONG建筑影像

▲室内环形的透明空间   ? DONG建筑影像

▲看向山野运动公园   ? DONG建筑影像

▲压低中庭侧屋檐,外侧抬起,引导人们视线    
? DONG建筑影像

屋顶的自由有机形态也塑造了室内丰富的空间体验,将旁边的山和奔流的河揉成丝带的形态,静静滑向大地,此起彼伏,屋顶营造出令人愉悦的动感和活力,带来柔软的包裹感,不管人们身处中央庭院还是外围道路上,移步异景,吸引参观者层层深入。  

▲屋顶与村庄道路   ? DONG建筑影像

艺术设计中心是村庄与外界资源的连接窗口,是入村必须经过的“桥头堡”,所以采用了和村落中以小青瓦、竹子、水刷石等不太一样的材料体系。出于对环保和建设周期的考虑,建筑结构采取了钢木混合结构,阵列式的木梁可以更好的表达由屋顶所形成的动态空间。建筑的空调设备和水电系统全部走在地下,从而释放屋顶空间,让屋顶的体验更佳干净、完整。建筑的围护结构使用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加夯土漆,夯土的层叠质感可以与流动的空间相呼应,强化设计要表达的空间体验。

▲分解轴测图   ? 时地建筑


▲柔软如丝带的屋顶   ? DONG建筑影像



04. 仅被使用过一次
留下一份对未来的想象

在建筑主体施工完毕,室内施工还未开始时,艺术设计中心就迎来了第一场展览,整个建筑被手忙脚乱的“半呈现”出来(主要我们心里不想承认它被施工完毕了)。与此同时,小石村也迎来了中国民宿产业发展大会,络绎不绝的游客都会来到艺术设计中心停留参观,建筑一度成为村里的“主角”。但是随着展览和大会的结束,艺术设计中心的大门也被锁上了。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个建筑可以有一个被日常使用的时候,毕竟很难去发表一个仅被使用一次的建筑。


▲建筑外观   ? DONG建筑影像

直到今年8月,再次去到小石村,改变了我们的想法。看到民村每天回家路过,有的村民会专门经过沿着建筑走几圈,有的村民晚饭后特意逛过来,在附近遛弯散步。建筑沉默地矗立在河边,好像一座深沉的教堂,沉默无言又无法忽视的存在。我们感觉建筑“被经过”的日常,可能正是它存在的意义,也是艺术介入乡村慢慢发芽的容器。我们愿意把这种阶段性的乡村实践成果坦诚的分享给读者,或许艺术空间在乡村运营的道路还需要好长时间来探索,我们还是满怀期待,留下一份对未来的想象。



项目图纸


▲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总平面图    ? 时地建筑

▲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首层平面图    ? 时地建筑

▲北立面(主干道一侧)    ? 时地建筑

▲西立面(运动公园一侧)    ? 时地建筑

▲剖面图1    ? 时地建筑

▲剖面图2    ? 时地建筑

▲剖面大样图    ? 时地建筑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湖畔山地小镇 - 茶亭·自由之滨

     王骁   不同于城市片段中空间集约、人员密集的办公、商业环境,在自然资源如此丰厚的基地内,我们想创造一种接近于度假体验的商业与办公氛围,让项目所在的山水自然环境与人为雕琢的建筑空间充分渗透,满足使用者对所谓山地小镇的期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