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风景文饰:一种以题名创作升华风景意境的本土营造方法

风景文饰:一种以题名创作升华风景意境的本土营造方法

发布于:2024-06-11 16:00:11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1

  何谓“风景文饰”

中国本土风景营造善于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基础上,注入一番人文意涵,升华一地人居意境。在实践中,往往将寓于空间之内的审美意趣、历史典故、先贤事迹等进行精华萃取和诗文凝练,采用匾额、楹联、碑刻、砖雕等形式进行“题名”,补充和升华空间本体所不能传达之意蕴,“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由此累代形成“风景文饰”的优秀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亦作“景题”“品题”“题咏”“点题”等之谓。
作为一种以题名创作对人居环境进行艺术升华的本土营造方法,“风景文饰”注重在全面体察内外风景格局与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萃取一方景致精华,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题名创作。文饰虽小却往往具有点景、引景、造景等多重功用,使一地风景得以升华意境、经久流传。论及实践要义,一在于“观”,重在观察和发掘山水形胜、四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地方特质,并于特质中萃其精华;二在于“名”,通过命名、赋词等文饰创作,于环顾皆景之中摘抉精华“钟会”之处,其名或点染风景之胜,或衬托形势之险,或引导赏景行为;最后落于“题”,关键之处的风景题署往往出自文人贤士或地方营建者,使景得其名而彰,使名得其人而久。古人所讲“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便蕴含此意。

2

 “风景文饰”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及实地调研可知,中国历史上“风景文饰”的实践范例不胜枚举。如安徽东至,邑人待城垣建毕,于四方城门楼题景书额,东书“畿辅上游”,以突出城池关键区位;南书“岳渎会秀”,以昭显自然山川形胜,西题“吴楚要津”,以示城外江河流曲,北题“洄澜砥柱”,以旌表山石挺拔险峻。

▲  东至县城郭图 [引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东流县志》]

广东化州,城东有陵罗二水合流至龙母山,当地于山下江心岛筑台,察其四周“璇源圆折,势若抱珠”,题名“丽珠台”以彰此番城邑山水形势。
  ▲    州治图 [引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化州志》]

山西平定,古人在城内东北隅踞高建亭,登之可览城周群峰环绕,遂名之“环翠”,内悬题书“城隈曲水千层碧,郭外环山万点青”,其亭之名囊括山水之景又兼诗文意境。

广西桂平,双江夹绕,邑人于城东门外隔江营建高塔以为对景,观其塔影山光、江河湍流,题名“东塔回澜”以记载一郡伟观。
  ▲    东塔回澜 [引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浔州府志》]
浙江青田,东临龙门桥水、西望锦屏山、南临大溪、北依丹山,当地收四方景致题名城门“龙津”“锦屏”“清溪”“丹山”。
  ▲    县治图 [引自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青田县志》]
山东济宁,时人纪念李白饮酒之处而题名“太白楼”,与之对景营建一亭,因其四周池水清冽名之“濯缨亭”,二者皆为济宁八景之“白楼晚眺、南池荷净”。
  ▲    南池荷净图 [引自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济宁直隶州志》]

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四川眉山、江西庐山、陕西潼关、四川名山,对“风景文饰”的实践要义作进一步阐释。

四川眉山,山水形胜甲于西蜀,素有“峨眉揖于前,象耳镇于后,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之称。城池始建于唐,后世历代修葺、重建,“合五县之力”以营造眉山。至明成化十七年,于城池故址新开四门并分别题名。城东临近内江,名之“临江”;城西有醴泉河一水环绕,名之“跨醴”;城南远对峨眉山,遂取眉州八景“峨眉霁雪”之意,名之“霁雪”;北门名之“登云”以取意天象。四座城门“上设谯楼,规模耸峙”,登临其上可远眺峨眉山景、俯瞰江水安澜、仰观云雾天象,蔚为壮观。此番山水形胜与城池格局,早在南宋时期陆游有诗赞曰:“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江西庐山,于星子镇以北建有白鹿书院,“书院之脉,自五老峰来,背岭临溪,一水中流”,形胜绝佳,为“天下书院之首”。书院始为唐代李渤归隐读书之处,因驯养白鹿得名,后经明、清增修,逐渐形成以亭、阁、楼、殿、祠等建筑组群为核心的空间格局。明代江西提学副使巡察书院,见其风景之胜在五老峰,又恰临朱熹旧游之地,遂命人择址建亭并题名“独对”,以借景之手法将五老峰收于亭内,同时纪念朱熹文公,传承“仁者乐山”胸怀。清代文人干建邦于书院脚下凿池建亭,名之“原泉”,以表四周涧水溪流、翠竹桃李之景,又象征“取水寻源”之义。另有藏书阁楹联“清泉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礼圣殿楹联“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将山水花月自然之景、形色声味五感之意巧妙糅合,实现以文饰景、增益书院之功效。此番文饰经营,促成白鹿书院别具一格、礼乐相成的人文空间。

  ▲    白鹿书院图 [引自清同治十年(1871年)《星子县志》]

陕西潼关,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城市依山作镇、跨河为疆,形成笼山贯水的险峻风貌与城市格局。古城共设城门六座,尤以东关门最为雄壮,时人发现门外麒麟山一角形似虎踞,遂将关门与山石合为一景,题名“雄关虎踞”,为潼关八景之一。又因东门形势险要,是东向入关的唯一大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代兵宪张公维新将门外牌坊改题为“三秦锁钥”,西门外则建有“四镇咽喉”坊,东西牌坊相对而立,共同彰显潼关军事要道之地位。举目全城,在麒麟山之东制高点营建一楼,登临此楼可将城周山河尽收眼底,遂题名“山河一览楼”以昭其壮丽景致。楼之北直对黄河处,择址营建标志建筑,取其望黄河之意,名曰“望河宫”。可见,潼关古城在城门、牌坊、楼阁的营建中,处处注重以题名修饰的手法,将诗文之名与景致之胜有机融合,以彰城池形势之险、增益山河地景之壮。

  ▲    潼关卫治图 [引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潼关县志》]
四川名山,县南“蒙山峰奇,青衣水秀”,西北“跨月华山,有小水自山右来,为濠东南”。因四周地势与连绵阴雨,城池屡遭损毁,当地于清雍正癸卯春,“顾石工填砌完固,并置城楼五间”,分别题额四座城门。因东门与城外青云桥相接,名之曰“青云”;南门则以关键位置扼守青衣江逆流之水,名之曰“留青”;从西门向外远眺,可见蒙山之上清峰高低重迭、层峦耸翠,二者互为对景,遂题额西门“上清”;北门选址于月华山上,题名“月华”。至清嘉庆三年,时人又榜题东门曰“大幕钟灵”、西门曰“蒙山挺秀”。名山城门之修建、题名、更名,反映了古人在经营城市空间时,始终注重以诗文景题融入区域环境、点染人文意境的风景观照。
  ▲    名山县城图 [引自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名山县志》]

总之,“风景文饰”作为一种以题名创作升华风景意境的本土营造方法,蕴含着本土规划通过空间营造与诗文品题,将现实风景与理想风景虚实相融,营造“景外之景”、升华“象外之境”的人居智慧。这一方法应用于城池楼阁、园林书院、亭台池沼等各个空间尺度,不仅在风景壮美之处可见文饰题名,在相对贫瘠之地亦通过借典、用典等方式来培补地方胜迹。传承“风景文饰”的优秀传统,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发掘山川精粹、比赋人文意涵、升华人居意境,对于营造富有中国山水才情的人居环境具有深刻意义。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重庆:土地管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近日, 《重庆市土地管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征求意见。从重庆人大相关资讯得知, 条例草案增强了国土规划刚性,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不得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等。 条例草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改。其中,细化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定,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划定“三区三线”,并明确了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禁止开垦的范围等;增强了国土空间规划刚性,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不得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等。《条例》详情如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