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风景文饰”
2
“风景文饰”的传统实践
▲ 东至县城郭图 [引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东流县志》]
山西平定,古人在城内东北隅踞高建亭,登之可览城周群峰环绕,遂名之“环翠”,内悬题书“城隈曲水千层碧,郭外环山万点青”,其亭之名囊括山水之景又兼诗文意境。
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四川眉山、江西庐山、陕西潼关、四川名山,对“风景文饰”的实践要义作进一步阐释。
四川眉山,山水形胜甲于西蜀,素有“峨眉揖于前,象耳镇于后,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之称。城池始建于唐,后世历代修葺、重建,“合五县之力”以营造眉山。至明成化十七年,于城池故址新开四门并分别题名。城东临近内江,名之“临江”;城西有醴泉河一水环绕,名之“跨醴”;城南远对峨眉山,遂取眉州八景“峨眉霁雪”之意,名之“霁雪”;北门名之“登云”以取意天象。四座城门“上设谯楼,规模耸峙”,登临其上可远眺峨眉山景、俯瞰江水安澜、仰观云雾天象,蔚为壮观。此番山水形胜与城池格局,早在南宋时期陆游有诗赞曰:“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江西庐山,于星子镇以北建有白鹿书院,“书院之脉,自五老峰来,背岭临溪,一水中流”,形胜绝佳,为“天下书院之首”。书院始为唐代李渤归隐读书之处,因驯养白鹿得名,后经明、清增修,逐渐形成以亭、阁、楼、殿、祠等建筑组群为核心的空间格局。明代江西提学副使巡察书院,见其风景之胜在五老峰,又恰临朱熹旧游之地,遂命人择址建亭并题名“独对”,以借景之手法将五老峰收于亭内,同时纪念朱熹文公,传承“仁者乐山”胸怀。清代文人干建邦于书院脚下凿池建亭,名之“原泉”,以表四周涧水溪流、翠竹桃李之景,又象征“取水寻源”之义。另有藏书阁楹联“清泉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礼圣殿楹联“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将山水花月自然之景、形色声味五感之意巧妙糅合,实现以文饰景、增益书院之功效。此番文饰经营,促成白鹿书院别具一格、礼乐相成的人文空间。
陕西潼关,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城市依山作镇、跨河为疆,形成笼山贯水的险峻风貌与城市格局。古城共设城门六座,尤以东关门最为雄壮,时人发现门外麒麟山一角形似虎踞,遂将关门与山石合为一景,题名“雄关虎踞”,为潼关八景之一。又因东门形势险要,是东向入关的唯一大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代兵宪张公维新将门外牌坊改题为“三秦锁钥”,西门外则建有“四镇咽喉”坊,东西牌坊相对而立,共同彰显潼关军事要道之地位。举目全城,在麒麟山之东制高点营建一楼,登临此楼可将城周山河尽收眼底,遂题名“山河一览楼”以昭其壮丽景致。楼之北直对黄河处,择址营建标志建筑,取其望黄河之意,名曰“望河宫”。可见,潼关古城在城门、牌坊、楼阁的营建中,处处注重以题名修饰的手法,将诗文之名与景致之胜有机融合,以彰城池形势之险、增益山河地景之壮。
总之,“风景文饰”作为一种以题名创作升华风景意境的本土营造方法,蕴含着本土规划通过空间营造与诗文品题,将现实风景与理想风景虚实相融,营造“景外之景”、升华“象外之境”的人居智慧。这一方法应用于城池楼阁、园林书院、亭台池沼等各个空间尺度,不仅在风景壮美之处可见文饰题名,在相对贫瘠之地亦通过借典、用典等方式来培补地方胜迹。传承“风景文饰”的优秀传统,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发掘山川精粹、比赋人文意涵、升华人居意境,对于营造富有中国山水才情的人居环境具有深刻意义。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重庆:土地管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近日, 《重庆市土地管理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征求意见。从重庆人大相关资讯得知, 条例草案增强了国土规划刚性,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不得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等。 条例草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改。其中,细化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定,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划定“三区三线”,并明确了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禁止开垦的范围等;增强了国土空间规划刚性,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不得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等。《条例》详情如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