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取材江南风光,江河烟波浩渺,群山层峦起伏。画家用细致的笔法,刻画了 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建筑场景,传递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千里江山图》中的小桥流水
展开画卷,小桥流水的场景格外有趣。桥下纤细的支撑仿佛是树木枝干的变体,桥面则有山峦起伏的韵律。一叶小舟从桥下穿过,生活的场景在山水中展开。
《千里江山图》中的村落
建筑或在山中,或在水畔,依地势而建,往往形成围合的布局。 每个建筑单体,似乎都能与自然发生互动,至少有两三个立面能享受到绝佳的景观。
建筑放低姿态,融入到山水之间。 错落有致的布局,仿佛是群山起伏的延续。朴素的材质和林木发生呼应,让建筑隐于山林之中。
建于溪流之上的宅院
一些宅院建于溪流之上,潺潺流水从屋下流过。空间的层次也变得丰富起来,让人们对建筑与流水的关系展开联想。
小桥流水,山路蜿蜒。在山间瀑布处,隐约能看到人影。道路藏在山间,不知延伸向何处,山居生活的交通流线颇耐人寻味。
隐藏在山间的建筑
住宅的布置自由灵活,因地制宜。平面有 一字形、曲尺形、工字形 等诸多形式,展现出古人对建筑单体的灵活组合。
建筑史学者往往对画中的建筑布局颇有兴趣。《千里江山图》为我们提供了 宋代丁字形和工字形平面 的参考,使我们对古人的空间逻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山崖上的村落
在山水之间,建筑显得那么不起眼。体量的对比和错落的排布让建筑更像散落的山石,是 自然生长 而非 人为建造 。
依山傍水的村落
村落或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 和朱栏小桥。画家取材自真实又高于真实,创作出文人心中理想的住宅模式,所有住宅都和谐地处在山水之间,烘托了 园林化的氛围 。
住宅的园林处理,或是宅畔建亭,或是建有临水亭榭。 “园”与“宅”,组成了古人的居址建筑。
《千里江山图》中的“流水别墅”
瀑布之上,建有园宅。 这样的图像让人不禁想起赖特经典的“流水别墅”,惊异于中与西,古与今的奇妙对话。有二人对坐其中,似在品茗,所以瀑布上的部分可能是园宅的会客空间。
如果将起居空间置于瀑布之上,流水的声音或许是对日常生活的打扰。 但将此处变为会客空间,水声则成为把酒品茗的背景乐,营造出休闲自然的氛围。 古人将会客空间安置在此,并将面向景观的部分完全打开,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分隔。今天我们看到这一图景,仍会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 与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山、水、人、物的对话与共生。建筑并非是人为营造,而更像自然的有机生长。
02
江山秋色图
【南宋】赵伯驹 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秋色图》
《江山秋色图》由南宋画家赵伯驹所绘。青山碧水,殿宇村舍,画面布局宏大又细节丰富,建筑刻画细致,透出宋代的画院气派。
《江山秋色图》中藏在山间的建筑
画家将住宅藏在山间,远离尘世的喧嚣和束缚。从画中可以看出,建筑沿山势一字排开,不同的单体之间用廊子相连。远离山崖的一侧设有两进内院,与一旁的山体共同围合出亲人的空间。在古人的巧妙设计中, 自然山体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与建筑和谐共生。
尽管画中没有描绘靠近崖面的一侧,但我们可以想象出,廊子会将那一面完全打开,充分利用难得的景观。
《江山秋色图》中的临水居宅
在村落中,设有临水居宅。古人在水面上设置架高层,再将园宅置于其上, 拉近了生活与水的距离。 不远处,三三两两的人走过,让人开始想象亲水住宅里的生活场景。
建于山涧上的栈道廊屋
山涧之上的栈道廊屋,是属于古人的精彩创造。古人沿着蜿蜒的山势,将立柱插在山上,再在其上建有廊屋,营造出独特的交通流线。 行走其间,可遮风雨,可蔽日光,可观山水。
远处的住宅更是依山而建,立于峭壁之上。尽管每个建筑单体仅有一层,古人却 巧妙利用山势, 为不同单体间创造了高差。 如此一来,单体的组合变得颇为有趣,自然的高差让建筑的空间组合更为灵动。
沿山势布局的建筑
从山脚到山巅,建筑沿山势布局,在峭壁中开辟空间。古人对地势的利用,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基地的平整,而是 利用崎岖不平创造有趣的空间。
村落错杂山间,利用栈道相连。山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似乎是一座道观,它安静地藏在山顶,等待登山者寻访至此。
山间的道观和居宅
水湾两侧的居宅和栈道
水湾的一侧设有住宅,另一侧则是环水栈道。栈道与住宅形成视线上的互动,颇有园林 “对景” 的意味。居宅中的人凭栏远望,栈道上的人移步换景,水湾中一叶小舟浮沉,借助画面和观者的想象,动人的生活场景在这里发生。
山林中的居宅和远处的塔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 山水的营造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注入自然之趣。古人的居宅理念,正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沿山势而上的建筑
山寨、关隘、草庐、寺观、住宅,各种建筑形式在画中一一呈现。山巅的那座塔,是自然景观中的人造之景,渲染着画卷的神秘与空灵。
将观察的尺度拉大,两座塔似乎能产生视觉的联系。 一近一远,一高一低,遥相呼应,互为对景。
《江山秋色图》用细致的笔墨,勾画出古人心中理想的 “山水建筑” 。古人将环境运用到极致,与建筑相互配合,将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
03
四景山水图
【南宋】刘松年 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
《四景山水图》由四段组成,分别描绘了杭州 春、夏、秋、冬四时 的景象。画家通过界画手法,对建筑的描绘细致精谨,具有生活情趣。
《四景山水图》春景
草木葱翠,远山迷蒙,春景给人生机盎然的喜悦。庄院建在堤边,侍者牵马走向小桥,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
春景中的宅院入口
入口设有一玄关,两侧可供人坐下歇息。从桥到门是建筑群轴线的开始,玄关的设置也增加了 入口空间的进深感。
春景中的住宅内院
在林木掩映之下,可以看到内院的局部。建筑似是开敞之状,可以享受到户外明媚的春光。
春景住宅中的楼阁
建筑组群沿轴线延展。围墙外,以桥连接院墙门,再向内院延伸,直达最高的楼阁建筑。楼阁上设有四面可远眺的通廊,将春景尽收眼底。
《四景山水图》夏景
夏景描绘的是水阁凉亭。建筑 由山入水,半藏山间,半临湖畔。敞庭阔堂,亭台水榭,依山傍水,表达了文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
夏景中的水榭
四面临风的水榭为主人提供了纳凉观景的平台。水榭建于水上,由木桩梁架承托,是岸上轴线像是自然的延伸。建筑四面打开,四向皆景。
夏景中的庭院和露台
主人端坐庭中纳凉观景,怡然自得。敞庭三面打开,一面与长廊相通。林木的枝干甚至能伸入庭内, 让自然与建筑发生互动,室内与室外的空间界限被模糊。
藏在山林间的住宅内院
建筑组群呈局部工字形布局,沿着中心轴线水平延展,同时用灵活的组合打破规矩的对称。
《四景山水图》秋景
秋景中的住宅庭院环绕,曲径通幽。临水的墙体围合了宅院的一部分,而在画面的右下角,视觉上的围合由山体完成。
秋景宅院的入口空间
宅院的流线很是有趣。 它并没有采用严谨的对称布局 ,由桥入门,进门入院后流线发生转折,再过一桥才可进入庭堂。
秋景宅院的庭堂
庭堂三面开敞,一老者独坐养神,另一屋内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致。 建筑群的主体部分采用局部丁字形布局,用格子、板帐、屏风实现室内空间的灵活分格,可随主人的意愿随时调整。 室内空间给人一种独特的轻盈感。
《四景山水图》冬景
冬景为湖边的四合庭院。古松苍劲,屋顶的瓦面都变成白茫茫的一片。桥上有一位骑驴老者,似是一位吟游诗人。
宅院是标准的合院式布局,进门为中厅,厅后是方正的院落,两侧厢房局部开敞,中厅和两侧厢房以耳屋相连。
冬景中的临水厢房
一座厢房面向湖边,建于水上。 中间的落地格子窗打开,下部设有栏杆,家具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冬景宅院中主体建筑的抱厦
中厅后有一抱厦,这一后序空间延伸了建筑的进深感。抱厦的屋顶采取圆弧式设计,在建筑群的屋顶中分外灵动。
冬景宅院的四合内院
另一侧的厢房局部开敞,室内有帘子进行空间分隔,帘后似有一侍者欲出,不由得引起人们的联想。
《四景山水图》通过春、夏、秋、冬四季景致,让我们看到了四季中的建筑与生活。 建筑空间存在内在的秩序性,同时也有富于变化的形态和层次。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着古人追求的 “诗意栖居”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或描摹山水,或择山水而居。我们的文化对山水林泉有着独特的情感,背后的东方哲学或许正是今天中国 “山水建筑” 的内核。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应当 “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这不仅是山水画的艺术呈现,同样也是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理想表达。在古人的画笔下,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境界,追求 将生活融入自然,也让自然变成生活。
狭义的山水,是风物;而广义的山水,是态度。 在山、水、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或许能为当代的中国 “山水建筑” 找到新的可能。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地拉那“金字塔”重新开放荷兰MVRDV建筑工作室为位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市中心的前阿尔巴尼亚恩维尔-霍查博物馆(Enver Hoxha)增加了一个阶梯屋顶和明亮的彩色盒子。 MVRDV与IRI建筑公司合作,对这座20世纪80年代的金字塔形混凝土建筑进行了改造,将其转变为文化中心。 MVRDV工作室开放了内部结构,并在屋顶上增加了许多楼梯,让当地人可以象征性地攀爬这座曾经是国家象征的建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设计理念:原来古人也有“流水别墅”,多谢了。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