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绝碑”的前世今生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今花园口镇石桥村)决口南泛,夺溜由贾鲁河入淮,15州县受灾,灾民约180万人,为害严重。朝廷前后委派多位高级官员到工督修,均未成功。吴大澂临危受命接办堵口工程。由于对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终于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按期合龙。合龙后,吴大澂撰文立碑以示纪念。
郑工合龙处碑通高2.86米、宽0.76米。碑首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并有阴刻楷书“皇清”二字,碑肩为浅刻云水图案。碑身阳面正中阴刻篆书“鄭工合龍處”五个大字。碑身阴面为满幅篆书文字,共8竖行,满行最多18字,计128个字。其铭文用笔圆润,且遒劲有力;整体风格结构严谨,行列紧凑,遒丽有致;字体既疏朗稳重,又古雅端庄。碑文为:郑工堵筑决口,经始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讫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竣工。钦差督办礼部尚书高阳李鸿藻、前署河东河道总督义州李鹤年、前河东河道总督觉罗成孚、河南巡抚望江倪文蔚、今河东河道总督吴县吴大澂勒石纪之。而系一铭,铭曰: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郑工合龙处碑,最初立于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西的黄河大堤背坡上,原有四角碑亭,造型端庄,后来碑亭被毁,只剩四根石柱。
1980年代,当地建碑林征集石刻,准备将郑工合龙处碑纳入其中。当时,黄河大堤还不是标准化堤防,堤顶没有硬化,专业设备无法在其上面作业,人们只能用钢丝吊拽石碑,不料将石碑拉断。此后,征集单位不敢再移动石碑,只得将它留在原地。后来,在黄河大堤淤背工程建设时,石碑被淤埋在大堤下面。
1992年,黄河博物馆与黄委档案馆、《黄河志》总编室等单位合作,进行古代水利遗址、遗迹及文物调查时,发现埋藏于地下4米的清代重要治黄文物——郑工合龙处碑。随后,黄河博物馆会同河南黄河河务局对该碑及碑亭进行了挖掘清理,将碑挖出后,前期放置在郑州邙金黄河河务局(今惠金黄河河务局)后院。1993年,黄河博物馆向黄委打报告要求收藏此碑并获批。1995年,在河南黄河河务局、郑州邙金黄河河务局的协助下,郑工合龙处碑被移至黄河博物馆妥善保存。
2014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黄河博物馆专门邀请河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对馆藏历史类文物进行鉴定与定级,郑工合龙处碑因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三合一的独到特色,被专家组一致评定为国宝级一级文物,成为黄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重建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5 万条内容 · 20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