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张俊杰:城景相融——高品质宜居环境的营造之路

张俊杰:城景相融——高品质宜居环境的营造之路

发布于:2024-05-31 17:23:3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城景相融:高品质宜居环境的营造之路   ——对话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杰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全国范围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城市面貌不断更新、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却不断恶化。如何使城景相融,构建广义生态城市与建筑的框架,勾勒出新时代的城市与建筑生态图景?带着这一疑问,《城市建筑空间》杂志采访了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张俊杰先生,探索在高密度城市建设中高品质宜居环境的营造之路。



城景相融——优化绿色生态空间 


UAS:在当代,几乎任何一项建筑设计都无法脱离环境背景,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人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自然因素,需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请问您如何看待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否举例说明?


张俊杰: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已迈入人性化、精细化发展阶段,不仅需考虑人工建成环境的品质,更需考虑软环境的配置,打造高品质的宜居环境,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目标。 然而,在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心区内,集中且具有疏导作用的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相对缺失,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式发展不畅。密集建设易导致城市空间拥挤、环境品质差、城市局部热岛效应、近地通风环境差等问题,造成城市宜居品质不佳。

以人为本,营造高品质的宜居环境需珍惜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首先,需尽量做到“有增无减”,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为绿色生态资源预留空间。 例如纽约、伦敦等城市,其在城市中心紧张有限的土地资源空间内注重建筑紧凑集聚、合理布局建筑的疏密分区,为城市腾挪更多的大规模集中绿化与公共活动空间。 同时兼顾“多维植入”,在城市街道、建筑之间植入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及微绿地,并考虑在建筑空间的立体空间层面设置立体生态绿化空间,为近地面空间、空中楼面增加自然空间 ,在此方面,新加坡与东京的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稠密、土地价值较高、建筑开发量较大,自然生态资源较稀缺,在进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时,需对自然生态资源空间进行更深入和精细的设计考量。以我院设计的上海北外滩中央活动区为例,为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中央活力区及优化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绿色生态空间配置,上海北外滩在高密度开发的同时,结合约22公顷的无车区,预留约5公顷的城市公共绿化空间,旨在提升核心区整体生态空间品质,并在2层高度空间设置连续的景观慢行系统,连接各个单体建筑,保证核心区的慢行、生态、宜居品质。

 

北外滩核心区绿地空间


我院与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深圳市蕾奥咨询股份设计规划有限公司合作设计的深汕综合交通枢纽片区也体现了城景相融的设计理念。枢纽位于中心组团北城区,其与南侧中心区之间被山体阻隔, 设计以“深汕之桥”为构思出发点,兼顾中轴、枢纽与山体的关系,以实现山水城景融合的目标 。设计以“桥”为概念的形体呼应山水,形成放射状廊道,在功能上连接周边4个象限,各有侧重地导入主题性产业与会展中心、酒店、文化等高端服务。

 

深汕综合交通枢纽片区


垂直分层——整合多元混合业态


UAS: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除了考虑建筑室内外空间的 融合,还需考虑建筑同城市空间的联系,建筑要适应城 市整体结构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对此您有哪 些看法?


张俊杰: 城市是有机、系统、综合的空间体系,对于建筑,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核心区、重点片区的建筑群体,不仅需考虑建筑设计品质、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合理性及精细化,还需考虑建筑功能、空间、交通、业态等维度的协同、整合。 同时,建筑与城市的联系不应仅停留在二维平面空间,还需从立体空间角度考虑建筑与城市的联动协同,通过垂直分层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在多个建筑间打造立体、多基面、地下及地上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多层次步行联动。同时, 注重垂直层面的高强度开发,利用立体开发实现功能、交通、景观体系的有机整合 。以日本东京涩谷片区为例,建筑利用垂直分层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构筑多元的水平空间联系,打造多基面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多层次步行联动。在核心交通枢纽周边,加强地下与地上空间的连通,形成多个建筑共同构筑的立体公共交通系统,这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我院设计的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充分体现 建筑与城市生态景观整合开发的理念 ,协同考虑地下地上空间,将地下空间进行结构性整合,将停车、配建商业、地铁、综合管廊、慢行交通与公交场站等进行统一设计,形成城市整体地下基盘。 地块联动的多维化设计提升了建筑的交通效率及空间联系,支撑高密度空间开发,同时也为地上空间环境的塑造提供重要保障。

 

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



以终为始——建筑师的视角转换


UAS:您觉得建筑、环境、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对当代建筑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张俊杰: 我国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资源紧张,随着大规模城市更新及既有建筑改造的推进, 建筑师需拓宽视野和思考维度,不仅从建筑功能与空间角度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及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 ,还需从建筑群及片区的视角出发,在片区开发与更新的初始策 划阶段,即与政府、规划部门、片区开发平台及开发主体等共同研究、制定整体发展方向 。在具体实施阶段,从片区总控角度进行空间结构、景观环境体系、交通体系等维度的综合设计品控,以实现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整体融合的发展目标。

我院主持的徐汇滨江地块设计总控项目基于多地块一体化建设目标,通过以建筑师为主的总控团队,从城市视角出发,对地块总体功能空间结构、总体设施布局、绿化及公共空间配置、地块立体联系(如地块间的空中连桥和地下通道)、共享地下空间(停车、人防、机电空间)等进行精准、系统、立体的空间设计,提出设计控制准则,为上位规划提供更精细化的落位,并为各地块建筑设计深化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 建筑师不仅需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更需发挥Chief Architect(首席建筑师)的龙头作用 ,从城市视角关注建筑单体的角色及意义,从建筑视角思考城市化,以终为始,在全生命周期内注重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不断完善城市空间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宜居性。

 

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4 万条内容 · 28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310㎡ 至简大宅,静谧栖居!?

空间的高质感,往往将复杂与精细包藏于内,终以最简单直观的形式外化呈现。而环境于人有重塑、重构影响之效,设计则是将这种正向效果高度地提炼,传达平衡与和谐的感性共鸣。 庄子曰: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繁归于简的潮流正逐渐延伸至生活及消费形态的诸多领域,知行空间设计作为本案主创,以纯粹设计美学还原家的本质体验,理性中不乏对个性居住品味的探索和思考,在不断打磨、抛光、抽丝剥茧后,对家倾入有态度的生活方式设计,回应业主对于空间环境细节和品质的极高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