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一
VFA/ALK升高,说明此时系统已出现异常,应立即分析原因。如果VFA/ALK>0.3则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其原因及控制对策如下:
①水力超负荷:水力超负荷一般是由于进泥量太大,消化时间缩短,对消化液中的产甲烷菌和碱度过度冲击,导致VFA/ALK升高,如不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可进而导致产气量降低和沼气中甲烷的含量降低。首先应将投泥量降至正常值,并减少排泥量;如果条件许可,还可将消化池部分污泥回流至一级消化池,补充产甲烷菌和碱度的损失,
②有机物投配超负荷:进泥量增大或泥量不变,而含固率或有机物浓度升高时,可导致有机物投配超负荷。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消化液,使VFA升高,而ALK却基本不变,因此VFA/ALK会升高。控制措施是减少投泥量或回流部分二消污泥;当有机物超负荷是由于进水中有机物增加所致时(如大量化粪池污水或污泥进入),则应加强上游污染源的管理。
③搅拌效果不好:搅拌系统出现故障,未及时排除,搅拌效果不佳,会导致局部 VFA积累,使VFA/ALK升高。
④温度波动太大:温度波动太大,可降低产甲烷菌分解VFA的速率,导致VFA积累,从而使VFA/ALK升高。温度波动如因进泥量突变所致,则应增加进泥次数,减少每次的进泥量,使进泥均匀。如因加热量控制不当所致,则应加强加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有时搅拌不均匀,使热量在池内分布不均匀,也会影响产甲烷菌的活性,使VFA/ALK升高。
⑤存在毒物:产甲烷菌中毒以后,其分解VFA的速率下降,导致VFA积累,使VFA/ALK升高。此时应首先明确毒物的种类,如为重金属类中毒,可加入Na2S降低毒物浓度;
如为S﹣类中毒,可加入铁盐降低S﹣浓度。解决毒物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上游污染源的管理。
2.现象二
沼气中的CO2含量升高,但沼气仍能燃烧。该现象是现象一的继续,其原因及控制措施同现象一。现象一发生时系统内的VFA/ALK 刚超过0.3,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不至于导致pH值下降,还有时间进行原因分析及控制,但现象二发生时系统的CO2已经开始升高,此时VFA/ALK往往已经超过了0.5,如果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不及时,则会很快导致pH值下降,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如果已确认 VFA/ALK>0.5,则应立即加入部分碱源,保持混合液的碱度,为寻找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时间。
3.现象三
消化液的pH值开始下降,该现象是现象二的继续。出现现象二,但没有予以控制或措施不当时,会导致pH值下降。其原因及控制对策与现象一和现象二完全一样。当pH值开始下降时,VFA/ALK往往大于0.8,沼气中甲烷含量往往在42%~45%之间,此时沼气已不能燃烧。发生该现象时,首先应立即向消化液内投入碱源,补充碱度,控制住pH值的下降并使之回升,否则如果pH值降至6.0以下,产甲烷菌将全部失去活性,则需放空消化池并重新培养消化污泥。其次,应尽快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待异常排除后,可停止加碱。
4.现象四
产气量降低。其原因及解决对策如下。
①有机物投配负荷太低:在其他条件正常时,沼气产量与投入的有机物成正比,投入的有机物越多,沼气产量越多;反之,投入有机物越少,则沼气产量也越少。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浓缩池运行不佳,浓缩效果不好,大量有机固体从浓缩池上清液流失,导致进入消化池的有机物降低。此时可加强对污泥浓缩的工艺控制,保证要求的浓缩效果。
②产甲烷菌活性降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产甲烷菌的活性降低,分解VFA速率降低,因而沼气产量也降低。水力超负荷、有机物投配超负荷、温度波动太大、搅拌效果不均匀、存在毒物等因素、均可使产甲烷菌活性降低,因而应具体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5.现象五
消化池气相出现负压,空气自真空安全阀进入消化池。其原因及控制对策如下。
①排泥量大于进泥量,使消化池液位降低,产生真空。此时应加强进排泥量的控制,使进、排泥量严格相等。溢流排泥一般不会出现该现象。
②用于沼气搅拌的压缩机的出气管路出现泄漏时,也可导致消化池气相出现真空状态,应及时修复管道泄漏处。
③加入Ca(OH)2、NH4OH、NaOH等药剂补充碱度,控制 pH 值时,如果投加过量,也可导致负压状态,因此应严格控制该类药剂的投加量。
④一些处理厂用风机或压缩机抽送沼气至较远的使用点,如果抽气量大于产气量,也可导致气相出现真空状态,此时应加强抽气量与产气量的调度平衡。
6.现象六
消化池气相压力增大,自压力安全阀逸入大气。其原因及控制对策如下:
①产气量大于用气量,而剩余的沼气又无畅通的去向时,可导致消化池内气相压力增大,此时应加强运行调度,增大用气量。
②由于某种原因(如水封罐液位太高或不及时排放冷凝水)导致沼气管路阻力增大时,可使消化池压力增大。此时应分析沼气管路阻力增大的原因,并及时予以排除。
③进泥量大于排泥量,而溢流管又被堵塞,导致消化池液位升高,可使气相压力增大,此时应加强进排泥量的控制,保持消化池工作液位的稳定。
7.现象七
消化池排放的上清液含固量升高,水质下降,同时还使排泥浓度降低。其原因及控制对策如下:
①上清液排放量太大,可导致含固量升高。上清液排放量一般应是每次进泥量的1/4以下,如果排放太多,则由于排放的不是上清液而是污泥,因而含固量升高。
②上清液排放太快时,由于排放管内的流速太大,会携带大量的固体颗粒一起排走,因而含固量升高,所以应缓慢地排放上清液,且排放量不宜太大。
③如果上清液排放口与进泥口距离太近,则进入的污泥会发生短路,不经泥水分离直接排走,因而含固量升高;对于这种情况,应对系统进行改造,使上清液排放口远离进泥口。
8.现象八
消化液的温度下降,消化效果降低。其原因及控制对策如下:
①蒸汽或热水量供应不足,导致消化池温度也随之下降。
②投泥次数太少、一次投泥量太大时,可使加热系统超负荷,因加热量不足而导致温度降低,此时应缩短投泥周期,减少每次投泥量。
③混合搅拌不均匀时,会使污泥局部过热、局部由于热量不足而导致温度降低,此时应加强搅拌混合。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3 万条内容 · 144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絮凝剂用量过大的几个原因!絮凝剂用量过大的几个原因! 在水处理中影响混凝效果(药剂投加量)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包括水温、pH值和碱度、水中杂质性质和浓度、外部水利条件等。以下仅略述几项主要因素。 1、水温的影响 水温对药耗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冬季低水温对药耗影响较大,通常絮凝体形成缓慢,颗粒细小、松散。原因主要有: ①无机盐混凝剂水解是吸热反应,低温水混凝剂水解困难; ②低温水的粘度大,使水中杂质颗粒的布朗运动强度减弱,碰撞机会减少,不利于胶体脱稳凝聚,同时还影响絮凝体的成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总结了厌氧设备在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办法,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