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原文去年9月初完成,里面涉及成都房地产价格还有上市公司价格都是当时的情况,现在观感已有所不同。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成都和杭州,是常被进行比较的一对欢喜冤家。
2023年8月,成都举办了 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这是疫情放开后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赛事;这几天 杭州亚运会 开幕,这也是亚运会首次在中国的非一线城市举办。这两座本就经常被拿来比较的城市再次先后登上国际体坛热搜榜。
今天,我们从一个角度出发,用了一万字,尝试把这两座城市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阐释清楚。
前言:城市之间的比较,是最容易引起群体撕逼的话题之一
从 香港 到 鹤岗 ,就没有不能拿出来比较和争论的城市。但由于每个人都会对一个或几个城市产生深刻的主观情感,所以这也经常引发不同城市的人们对线互喷。
同时,城市是十分复杂的巨系统,客观上也很难真正实现一较高下。最近几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排名、城市榜单,试图从更加理性的角度,来对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比如国内大众争议度比较大的第一财经商业魅力城市排行榜,比如业内比较知名的 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Gawc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等等。这些榜单的共同点,是对很多评价维度和指标进行综合计算,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结果。
暂且不论这些榜单的数据真实性如何,但有一点非常容易被忽视,就是他们的评价框架和维度一般都有具体指向,如果不仔细阅读,很容易被人有意或无意地带跑偏。
举个例子, 第一财经的“ 新一线城市排行榜 ” ,其实只是针对商业魅力这一个视角所开展的评价,那么本身消费属性拉满的成都常年霸榜新一线也不是不能接受。再比如,这些年很火Gawc全球城市分级,其实他评价的是城市在全世界中的网络连接度,而不是GDP总量、500强数量等资源总量指标。如果把城市比做人,那么Gawc评价的是这一堆人中间,谁的人脉最广、最硬。
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判断一个城市有多强,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透视城市的骨脉经纬,乃至未来玄机?
01:大道至简单的硬指标:人均GDP
“人均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人均GDP,是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每年世界银行都会发布前一年世界国家经济体的人均GDP排名,并且进行纵向对比。2022年中国大陆的人均GDP是1.28万美元,排在全球第68位。事实上,在大多数场景中,大到国家尺度,小到镇街尺度,各级行政空间或地理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度量,都可以用这个指标进行比较。
IMF预测中国大陆2023年人均GDP为1.37万美元
“人均GDP是用于讨论经济体成败与起落的常用工具”
比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很多国家无法跨过人均GDP一万美元反而重新跌入中低收入经济体的现象;再比如,常说的初等发达国家门槛,公认的是人均GDP两万美元,目前在这个位置的是希腊、葡萄牙、乌拉圭等国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生活的省份、城市纳入一个国家参照系中进行对比。
这个指标普适性很强,基本可以无视其他条件、背景开展横向对比和讨论,所以说这是一个“大道至简”的硬指标。
“当然,这个指标在实际应用时也会存在缺陷”
比如它是国际汇率计价的,汇率波动下换算到美元可能会发生经济增长人均却往下掉的年份,尤其在对美元贬值厉害这两年,这样的国家比比皆是。
比如各国、各地区的基本物价不同,通胀程度不同,像水果、牛奶、猪肉,这些生活必须品,我们国家的价格和其他国家的价格差异可能会非常大,一些特定气候的物产在全国不同区域的价格相差也会很大,这样直观数字和大家生活感受就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有时候会建议大家把人均GDP指标再结合购买力平价这个经济指标来看。
比如涉及到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社会成本甚至公平分配等问题时,人均GDP指标会显得比较无力。
但总的来说,这些缺陷不太会与我们的总体感受产生较大的偏差。
常见误解:“一个城市总量大,但是人均低,那就是因为人口太多了嘛”
那么回到对比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总量高、人均低,真的就是因为人口规模太大在数学意义上拉低了人均指标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向一位国内城市领域的顶级学者请教过,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不,人均GDP的高低其实与人口数量无关。人均GDP衡量的是城市里每个人的创造力问题。如果城市中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比其他城市的同类人群要高,那么这个城市的人均GDP就一定高。”
“成都和杭州可以用人均GDP指标直接对比吗”
按照二战后由美国领衔奠定的全球化格局和角色分工逻辑,世界上国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 消费型 ,这里以美国为代表,以发达国家居多,普遍过得不错,它们普遍掌握了金融、科技、货币等领域的话语权定价权,提供全球性的需求。
一种是 生产型 ,以中国为代表,这里面基本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国家、制造业基地,他们的产品满足消费型国家的需求,也在内部构成了一套供应链体系,这些国家过往的几十年也受益于全球化,被称作新兴经济体,但就是“内卷”极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
第三种是 资源型 ,以俄罗斯和中东一些国家为代表,他们提供包括能源、金属在内的各类资源品,作为大部分生产型国家要制造产品的上游原材料。
那对应到城市,其实也大致可以这么来分类。这里面资源型经济体由于国际大宗贸易的周期,可能人均GDP的波动会在不同年份间波动非常大,其他两类总体来说是供需关系基本稳定的。
那杭州和成都都是综合性大城市,内部需求旺盛也生产许多产品与服务对外供应,我们认为是可以直接进行指标对比的。
02:简单的结论:成都更大、杭州更强
总量上,2022年,成都GDP总量迈过2万亿门槛,达到20817亿元;杭州则稍微落后一点点,为18753亿元。从历史上看,两个城市的GDP总量差距一直是你追我赶的状态。2000年到2010年,杭州GDP总量一直处于领先状态,2010年开始至今,成都在总量上连续压制杭州十余年,并且在最近5年逐步拉开了身位。2022年成都的人均GDP是9.8万元人民币,而杭州是15.2万元人民币。放到世界上比较,杭州差不多达到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东欧国家的水平,而成都则只超过了中国平均水平一点点,大致相当于阿根廷、智利等南美主要经济体的水平。
我们来粗略看看这个差距是怎么形成的。成都这略超两万亿的总量,是通过两千一百万人口创造的,而杭州略小两万亿的总量,则仅仅依靠了一千二百万人口。 换句话说,从GDP创造能力上来讲,杭州1个人,顶成都1.5个人。
至此,我们可以下个简单的结论,两个城市都很好,成都比杭州更大,杭州比成都更强。
中国头部城市2022年人均GDP(制表:星球数据派)
03: 差异产生的直接原因:基于人口、产业、资产角度的分析
人口的视角:“杭州人吃了三波红利,成都人吃了两个半波红利”
人是指标的分母,我们主要会从人口构成以及财富效应两方面来展开。
对于杭州来说 ,近年人口净流入结构中,河南、安徽和江西排在省外前三位,甚至超过省内流入人口,不知这是否和2019年开通的商合杭高铁有很大关系。省内吸引排在前三位的是绍兴、金华和温州,但总体来说杭州首位度不算高。我们也看到因为互联网和短视频的两波风口带来的造富神话,以及壮大的民营企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渴求程度,同时杭州市政府也在加大对于毕业生引入的补贴力度,使得杭州吸引的人才质量非常高。
对于老杭州人来说,他们是 完整吃到了国家发展的三波周期红利 ,第一是本世纪初因加入WTO由民营企业驱动的 对外贸易红利 ,以省内其他城市包括萧山在内的一些做汽车部件、纺织等等工业品的小老板为代表,他们把第一轮的财富积累放在了杭州。
第二波是 房地产大发展红利 ,前前后后持续了十多年,很多第一轮周期红利的财富积累通过第二波红利使得他们成为了真正的Old Money,这些人现在大多数过得很舒服了。
第三就是 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红利 ,以85-95年出生的新杭州人居多,但这波红利是否兑现、是否能守住,甚至是否会撤出杭州,还需要花时间来观察。
总体来说,三轮周期红利走下来,杭州人的确变得相当富有。
对于成都来说 ,因为四川和重庆相加过亿的人口,其在省内一直有着非常高的虹吸能力。
在净流入人口中,第一类人就是省内因工作谋生、毕业后求职、养老、子女投靠等原因,各个地级市人口不断向成都流入,其中光德阳、眉山、资阳三个都市圈内部的城市加起来就有超过100万户籍不在成都却常住在成都的人,南充、遂宁、达州几个人口大市也都超过30万人口流入,再加上超过30万重庆人,这构成了成都人口流入的最大基本盘。
第二类是各个省份因成都的城市特质被吸引过来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里能够实现工作生活的相对平衡,这里面绝对值最高的省份是河南、湖北、贵州、甘肃、陕西。
第三类是从一线城市逃离回来的人,他们有的回来工作,有的纯粹就是旅居休闲状态,当然,这部分的绝对值很小。另外,有越来越多的来自新疆、西藏/西宁、兰州(甘肃)的“新西兰”养老人群选择落脚成都,成为近几年成都人口的增长点之一。
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房价、商业繁荣度等多个方面讲,成都平原是我国整个西部地区综合宜居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它对西部地区的人口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事实上,自古以来,“幸福”、“宜居”等标签就死死贴在成都身上, 尽管这两年成都政府在对外宣传时开始有意规避过于强调“安逸”等字眼,尽量传达“干事”、“成就”的城市氛围(如“成都·都成”的宣传口号),但事实上成都流入的人口还是有相当比例是追求躺平与享受的。
按照前面分析杭州的逻辑, 成都基本上只吃到了两个“半波”红利 。
互联网红利只有一半因为主打承接外包,虽然有着中国软件名城的说法,以及王者荣耀开发团队为代表的“手游之城”的现象级称号,总体成都的互联网产业还是主打龙头企业的服务外包以及独立工作室模式,财富效应不算很显著。
房地产行业的半波红利,后面我们会从资产视角详细分析,成都几乎不曾有过房价泡沫,并未激起波澜壮阔的造富效应。
产业的视角: “杭州在头部,成都在腰部”
GDP绝对值位于指标的分子端,它是一个 流量概念 ,依靠切切实实的产业发展来达成的,所以我们也从产业角度来看看两个城市的差异。
在 产业结构 方面,两个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惊人的相似,其中三产所占比例均接近70%,二产比例不算大,均为30%出头。
但 两个城市三产内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在杭州,占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经济,按照近年来比较时髦的归类,可以将它归类为数字经济。
在杭州,光是数字经济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一块,增加值就达到了4000亿的水平。
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是尤为可观的,这其实也是这个时代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对于杭州来说,如何将数字经济与当地的实体制造业深度绑定,是接下来要面临的核心问题。
杭州市统计年鉴中的数字经济产业口径
而在成都,对于第三产业甚至整个GDP的发展都有着显著贡献的是—— 大众消费 。有一句玩笑话,说恩格尔系数在中国两个城市中失效了,一个是广州,另一个就是成都。
在成都,心情好吃火锅,心情不好也要吃火锅,天气热了要出去吃火锅,天气冷了那就更要吃火锅。有没有不吃火锅的情况呢,有,那就要吃烤匠。
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 从整个国家尺度来说,消费的产业带动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如果缩小到城市尺度,那么消费的乘数效应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因为你消费的产品大多数都不是本地制造,不在本地的产业链条中。这是两个城市服务业的区别。
在产业层次方面,首先给出结论,杭州有更多的头部企业,成都的企业集中在腰部。 从总部所在地来看世界500强,杭州有8家,包括阿里巴巴、浙江荣盛、物产中大、吉利等企业、成都4家,包括新希望、蜀道投资、通威和成都兴城。
还不止于数量的差异,成都排名最高的新希望集团是363位,而杭州8家500强有7家的排名高于新希望集团,其中最高的阿里巴巴达到了世界55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杭州8家500强,有5家是民营企业。实际上,在杭州的整个产业体系中,民营经济特征都非常突出。 民营经济越强,就意味着市场化程度越高、活力更强,就意味着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有效,就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可能性越高。
民营经济头部企业,那就是在原始丛林中通过不断搏杀而存活下来的超级怪兽,拥有无比强大的生存技巧。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集团、万向集团、哇哈哈,杭州民营经济成长了一大批涉及多个领域的全国甚至是国际级头部企业。
比如吉利集团,吉利从03年开始将管理总部迁入杭州,一开始只能造一些大家不太看得起的廉价汽车,到后来收购沃尔沃一举成名,再到后来开发极氪、领克等新能源整车,到布局曹操出行平台,现在已经成长为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集团之一。而在成都,如果冷不丁问你, 你知道成都有哪些全国头部企业吗? 即便是成都本地人也不见得能够回答上来。
为什么说成都的企业集中在腰部?我们知道成都的支柱产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5个板块。我们聚焦前2个领域,然后对照成都纳税百强企业名单,看看会得到什么结果。
电子信息板块,主要是富士康、英特尔、戴尔;汽车制造,主要是一汽、沃尔沃。我们能看出什么?目前成都主力板块的主力企业,更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 制造组装基地形态 为主, 并未处在附加值更高的关键环节 。
处在附加值更高的关键环节,不只是可以赚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重要时刻有权力做出关键决策。 刚才提到了成都有制造燃油车为主的一汽、沃尔沃工厂,每年为成都贡献了大量的税收。但在新能源时代,成都的燃油车势必面临巨大的生产压力。
我们观察到一组数据,2017年是成都汽车年产量的巅峰,达到130万辆;短短4年之后的2021年,产量就已经遭到了腰斩。更夸张的是,这不是逐年下降的结果,2019年成都还能产100万辆,到电动车极大发展的2020年,产量直接断崖,下降到了60万辆 ,2022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4.3万辆,作为对比西安和上海都是100万辆级别。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
但是,成都对此能做什么?就这两个企业而言,成都几乎无能为力。 吉利自身也有新能源产品线,但是要不要放在成都,是人家企业说了算。最可怕的是, 如果成都不能做发牌的人,成都手里引以为傲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其他优势产业,会不会有一天也面临这样的至暗时刻呢?
成都整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的产销严重不匹配
以上,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两个维度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杭州的人均GDP是成都的1.5倍,因为杭州人所从事的产业,其 创造力、带动性、附加值 ,要比成都高出许多。
资产的视角: “迥异的风险偏好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资产视角和流量端相对应,我们也试着从 存量 端两个方面来看两个城市的 “核心资产” ,分别是房地产和风险资产。
首先是房地产,杭州的房价均价我印象中很多年份都在全国前五名,当下时间点大概有四五个区的均价是在40000元以上。
杭州的房地产是一部所谓的“跌宕史”,从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和火热的民间借贷把杭州的房价在2010年推到了全国第一
那年杭州均价上涨了超过70%,而后民企倒闭老板跑路、高利贷挤兑、银行资金紧张,温州楼市直接泡沫覆灭,杭州也受到影响,2012-2015年均价跌去了40%。
2016年G20峰会召开加之全国的棚改启动,杭州的均价在16-18年三年累计上涨接近80%,经过两年沉寂后,杭州房价在2022年7月冲到了历史最高点,大约是3.5万元。过去十五年三波主升浪和随之而来不短时间的震荡下跌,目前来看杭州居民房贷的杠杆率超过了130%,可能将来会是一段泡沫消化的振荡期。
成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08年大地震对成都打击不小,2010年成都均价才7000多块,居民对于买房的热情也不高,到2015年房价一直都不温不火、稳步而缓慢的爬升。
在天府新区批复为国家级新区、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并开工之际,自2016年起,成都的房地产也跟随全国大盘开始上涨,到2020年实现了五年翻倍。
近期,成都的房价走势在全国都是个“显眼包”,2023年年初成都的房价涨幅达到了全国第一,而且近期新房已经连续18个月上涨,另外成都购房者的总体杠杆率只有76%。
有一种说法,成都近期的态势是因为历史上没涨到位,泡沫极少,这个大家就见仁见智吧!
2022年主要城市住户杠杆率,杭州第一
风险资产方面,前面讲过五百强企业的情况,我们也来看一下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
从A股上市公司数量,杭州目前是222家,排到了全国第四,其中民营企业比例超过70%,除了传统的互联网、软件开发企业之外,也不乏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文化传媒、医药生物等行业领域的公司,目前按市值排名在前几位的包括海康威视、荣盛石化、同花顺、恒生电子、华东医药、杭州银行等,海康威视目前是3000多亿市值,荣盛石化超过一千亿,此外阿里巴巴、网易和农夫山泉目前的市值都远超海康威视。
除此之外,杭州的中小微企业比例相当高,有很多行业特定环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成都的上市公司116家,排名全国第八,主要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国防军工和机械设备等行业领域,目前按市值排名在前几位的通威股份、四川路桥、川投能源、成都银行、东方电气、科伦药业、水井坊等等,市值破700亿元的只有通威一家,目前是1300多亿,而且好像没有看到比较厉害的境外上市的成都企业。
上市公司多与好,带给城市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薪资水平、更美好的个人前景,对外部投资者和企业来说,上市公司的效益与机遇,具有源源不断的示范效应,相应的资本市场关联服务产业也越发达。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也大概可以看出对于资产端的支持逻辑,两个城市区别非常大, 杭州是从草根崛起的创业文化形成的民间资本、本地资本和中小企业形成的一套资产支持生态系统,而成都还是以政府引导为主,包括头部的央企国企,还有一些大型的研究机构来支撑成都的资产。
04:深层次的差异溯源
前面说到的差异是现象的展现,而我们试着更深层次的挖掘两座城市的差别。
宿命论/地理决定论: “ 同是偏安、不同的选择 ”
首先绕不开的是从历史脉络和地理环境,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研究过这个方向,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大分流》等等。
一个地方的温度、气候、纬度、海拔与地形等等,决定了这个区域在文明史的命运,以及这里人的性格,我们将它称为“终极因素”,或者概括地讲,叫做宿命论、地理决定论。
成都和杭州都受这个因素影响颇为深远。首先说成都。成都是中国唯一一座三千年来城址不变、城市名字也没有改变的大城市,这已经在某种程度表明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有一种“宿命感”。成都在四川盆地西部,坐拥整个成都平原。因公元前256年,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对于都江堰的修建润泽了整个成都平原,开启了成都城灿烂的文明史,也将川蜀大地最好的土地留给了成都。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天府之国”这个称呼最早可是指的陕西的关中平原。自此之后,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就一直是整个中国的大后方,它和中原的所谓“正朔”“正统”区域一直保持着虽然遥远但十分密切的联系。
刘备诸葛亮集团从中原、荆州来到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为汉朝延续国祚,一直想着反攻中原;安史之乱长安危及之时,唐玄宗来到成都避祸,危及解除后又返回长安,杜甫也在乱世飘摇之中来到成都,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传世名句;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中原一大批人来到蜀地避祸,他们中的文人甚至觉得成都还不够安全,向下去到眉山一跃让眉州成为进士之乡,还诞生了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后来的张献忠建立政权赌城蜀地、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最后在成都就义、甚至蒋介石内战失败后最后都是从成都飞往的台湾。
所以,有一句话叫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
成都经历起落,但一直是接待移民大户,建国后的三线建设,成都也承接了很多国家工业,可以说成都平原一直都是国家的 安全重地和战略备份 ,资源因盆地平原相对集中。
但 成都一直怀揣一个中原梦,这种雄心和野心让它虽然“偏安”但无比想成为“中心”。 现在的成都和四川,可以说是一个微型化的北京和中国。
成都平原
说回杭州。
它虽然也是“偏安”,但自始自终对“逐鹿中原”没有任何兴趣。成都筑城的时候,杭州还不叫杭州,还是一块吴越地区山地丘陵资源散布的边缘之地,中原文化鲜有波及,它一直是在扬州的统治之下,甚至那时候连西湖都还没有形成。
到三国两晋时期,中国经济中心第一次从中原南移,飞来峰下建立了灵隐寺,这片土地才逐渐在中国版图上显露出来。隋朝杭州的地名第一次出现,然后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杭州的地位实现了历史上一次重大跃升,自此杭州所在的区域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为中央提供了超越人口和土地比例的财政,所谓苏湖足、天下熟。
但这块土地黄河长江天堑无关,也不在山脉或者大平原的关隘之处,从来都不是争夺天下的咽喉和枢纽,政治和军事上是一块无关全局的土地。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不像成都,还有南京、西安这些城市,有着悲痛的屠城史, “稍事抵抗、主动投降” ,杭州一直都是个相对安全的城市。
南宋时期,杭州短暂成为临安府,迎来了古代繁荣的巅峰,一个偏安政权的首都,但杭州人关心的都是做生意、过自己的生活,成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儒家圣贤无法统治这个地方的人民。后来明朝海禁杭州也错过了参与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的时间,它成了皇帝下江南品茶收税的地方,后来又变成了上海的后花园,它一直是一个年少读书和休养放松的地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新一轮浪潮。
偏安但自得其乐,不问政治全力搞钱,深度世俗化的生活 ,便成了杭州这个城市的宿命。
京杭大运河
民风与消费观念:“平民享乐与精英投资”
城市的民风一定程度决定了人们的消费选择、生活态度,乃至产业结构。如果把两座城市人格化,应该都是一种婉约、温柔的妹子性格,甚至还有点古风的感觉。
成都和杭州在现在这个年代都以时尚和消费主义而闻名,而且我们隐隐约约感受到一种她经济为主导的消费观念。但我们真正打开来看好像又有一些不同。成都一直以来的的标签是 安逸、巴适、会享受 ,这得益于这个地方丰富的物产、多样化的地貌,生活体验感很足、很多样,进而在互联网时代戴上网红城市的标签。
这几年成都的一个宣传口号就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08年地震之后,还进一步改变了成都的普遍人生观和消费观,今朝有酒今朝醉,月入五千花五千多人比比皆是。
成都是一种烟火气弥漫的城市、传统美食和苍蝇馆子很多,大家也不介意跨越几个街区、开着车跑到十几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排一小时队吃一顿平民美食,这在北京这种城市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像玉林、抚琴、建设路、宽窄巷子这些旅游景点,透露的都是这种 小火慢熬的平民社会的幸福 ,还有遍地带外摆的精品咖啡馆。当然这几年成都的速度也快起来了,除了社畜们自我补偿之外,省内周边的地缘消费移民、一线回来的降维消费移民还有一些国际消费移民彻底刺激了成都旺盛的消费力,奢侈品巨头、高端商场、豪车、高级外国料理遍地开花,彻底做强了这座消费城市。杭州的城市性格,相对比较精致、走的路线高端化,网红扎堆强化了这种意向,市民美食远远不如成都,甚至有人也将它叫做美食荒漠。
杭州整体物价也要高一些,据统计,2022年杭州的人均消费4.6万人民币,排到了全国城市第一名。
杭州的 消费习惯带着一种被资本裹挟的特征 。早年,集聚承接了全浙江私人老板的消费能力,筑好了城市的消费底子。你想,大家都还比较穷的年代,这些老板的购买力何等巨大。当然,也因为在包邮区靠近各种服装啊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电商端消费力也是相当旺盛,同时各类孵化网红和自媒体的MCN公司也在杭州百花齐放,杭州成为了网红小姐姐最多的城市。你看,它和成都网红的属性还不一样。
其次,早期历史城区保护的缺失,尤其是和同为人间天堂的苏州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又加上新城新区和房地产开发相对激进,保护得好的地方像西湖西溪又是被资本一直盯着的地方,都市消费场景都被赶到了一个个玻璃盒子里了。
另外,杭州人在骨子里就有很强的商业意识。杭州人很在乎投资型消费,而投资型消费会让人越花钱越有钱,这是有乘数效应的,会产生新的资本积累的,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持续性会更强。
杭州人均消费全国第一
国家政治与治理逻辑:“陆海之分、中心与节点”
前面的宿命论和消费论,其实还有一个很直观的对比前提,就是国家对两个城市的治理逻辑是不同的。
成都走的是陆权的逻辑,它是传统中国式治理的逻辑 ,由中心到外围进行辐射,成都一直都是西南实质的大区中心,在四川经济首位度很高,而且越来越高。
当然很多说成都吸血四川的时候,要把重庆考虑进去,重庆直辖前四川一直是双子星模式,并且经济上重庆还要强那么一丢丢。
直辖后,成都和重庆,一个带动高原藏区一个带动三峡库区,这是国家给的使命。
从现实情况来讲,集中资源先做大一个成都是无可厚非的选择,甚至是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最优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资源留在西部,如果都没有先富,哪来的共富呢,只会出现共穷。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喷成都首位度太高、吸血过度,如果是四川以外的人有这种观点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四川人自己也这么想,那大家想象一下没有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区会是什么状态?从治理逻辑来讲, 先月明星稀再众星捧月是正确选择 。而杭州恰恰相反,我不认为它是纯海权的逻辑,它的港口有天然的缺陷,海岸线短、吃水受限,杭州更倾向于是一个 节点 ,你看他的区号0571,是四位数的,是在南京这个025统领的大区之下。我们可能叫它为商业贸易逻辑比较恰当。
得益于长三角的经济体量和密度,外向型的经济特色,高度发达绵延的人才市场,各类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加之和上海的互补关系,上海有世界第一大港口,超强的工业和资源集聚能力,那杭州 不甘于做后花园孕育出了互联网特色的新经济形态,为国家贡献了一种现代化网络基础设施 ,再一次回到了世界舞台。
“成都:转移支付拿得并不多”
这里我们也想为很多网友对于成都的抨击进行一次正名。许多人,尤其同能级中部东部一些特大城市的网友认为成都在全国财政下享受较多的转移支付,导致对成都产生了所谓“实力不够强、但受益颇多”的偏见,而这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扩张以及一些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补贴等等。
大家看问题一定要有全国一盘棋治理的概念,我们过去三四十年发展逻辑,基本是沿海出供应链和贸易设施,中西部大省出劳动力,其他区域出能源或者为生态、国防做兜底的格局。国家转移支付是给四川最多的,这里面有对三州脱贫和对口帮扶的要求,有对四川在能源矿产、粮食、生态等方面贡献的补偿,转移支付虽然四川常年全国第一,按照全省八千万人口来摊平后转移支付绝对值也没有数据显示得那么大,还有很多四川人到发达地区打工并未享受当地的公共服务又退回原籍。
那么对于成都而言,在三级财政架构下,它给中央的是净税收的,和杭州基本处于一个梯队,中央的转移支付中成都拿得也并不多,一组数据显示,实际转移支付成都拿得不如四个直辖市多。
“杭州:平台经济不是资本恶魔”
前几年互联网发展绑上消费金融成为了所谓的金融科技,从2020年底蚂蚁集团IPO被终止开始,平台垄断、算法围城、金融风险、数据安全等平台经济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不断发酵,“资本”这个实际上是中性的词语被披上了邪恶的外衣,杭州应该是受影响最大的城市。
那这几年也在逐步正确认识平台型企业的作用,平台提供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应用型企业提供能够轻资产运营、大幅削减固定成本投资的机会,当然这背后需要许多制度设计。例如对大数据资源的确权、对公私之分和贫富分化的再讨论,还有关于单一平台获取市场份额超过80%、90%之后带来的反垄断治理监管手段的出台。
但相信大家也认识到了数据平台企业是中国的核心资产,这肯定会继续巩固和加强杭州的城市地位。
05: 未来展望之2.5万刀的成都、4万刀的杭州
“失去性价比”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暗藏在前面我们讨论的内容里,那怎么重新提振两座城市的吸引力呢?
成都的面子在学着上海和东京、但里子还有很长很难的道路要走。
就城市发展而言,成都的 空间场景 已经在全国城市里形成了很多模范案例,比如公园城市建设、城市有机更新、轨道交通TOD等等,环形+放射的城市格局大有全面对齐东京、上海的势头。
但从城市规划角度,前几年的新城新概念过多,在经济增长预期不高的现阶段,若不采取重点聚焦的打法,难以对于概念全盘兑现,反而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内城产业空心化。
制造业亮点的不足衬托了成都过度消费化的气息,尤其是优势产业和专业龙头级别的缺失,下一轮技术浪潮成都有没有这个底子去抓住,我们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从人的角度来讲,“质量”提升也很重要,未来的养老财政负担,现在“躺卷韭润”的大众思想,还有本身是外包性质的生产力承接,都无法整合形成一套内生的创新生态。我们希望成都能找到一条切身的发展路径,到未来八到十年的 人均GDP摸到2.5万美元 的门槛,那差不多是现在上海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高质量服务业做主要支撑的经济单位。
东京(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
杭州政治红利不可持续,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属于上个世代,要发挥好浙商基因在新一轮竞争中重新出发。
从G20到亚运会,杭州这几年吃到不少政治红利,但这类政策终究难以持续;互联网阿里的一家独大可能压制了其他有活力有实力企业的孕育,头部和腰部的市场竞争稍显不足。
这几年杭州的宣传也给人一种过度策划、包装的感受,整体来说在法制、规章、制度等规范化的方面离深圳这类国际一流城市的水准仍有不少差距。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 ,最近国家发改委刚刚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如何重新给民营企业家们注入信心,继续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更多的专业细分龙头,行程更大的财富效应,可能是杭州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杭州的城市基因,过去的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只是创新的一个维度 ,我们找了一些城市作为对标,杭州应该期待自已成为 西雅图 ,那座城市因为波音、亚马逊和微软这几个伟大的企业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原始技术创新、工业创新和供应链管理创新得到了重生。
杭州未来七八年的目标应该放大到 4万美元的人均GDP 门槛,迈入高度发达国家的水平。
西雅图(人均GDP接近14万美元)
纵观世界人口地理分布和城市发展,基本每1亿人口就会诞生一个超级大城市,按照这个规律,中国未来要形成10个以上的超级城市 ,成都和杭州都会是实力强劲的候选人和竞争者。正如对“中原梦”的渴望一样,成都接下来会有世界科幻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运动会以及一些乒羽世界级赛事举办,赛事之都一直在路上;而杭州好像还是更加务实的立足自身,做好“数智”和“天堂”两个鲜明特色的城市名片。
那么成都和杭州,未来你更看好哪座城市呢?打破滤镜后的 网红城市 是真的在逐渐失去性价比吗?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7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7 万条内容 · 24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已经学习了 成都 vs 杭州:成都更大,杭州更强(万字长文)
回复 举报
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