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艘艘木船抵御着风浪,贯通着南北贸易,带来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运河上的木船是如何制造的?一块块木头便能带人乘风破浪,这其中蕴含着先人驾驭舟楫的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木船的制造,在山东运河沿岸地区被称为“排船”。这么叫倒也直接,因为船都是由一块块木板排接而成的。
造船要找专门的工匠,因为造木船最关键的工序是捻缝,所以造船的工匠也叫做“捻船匠”。“—把斧头两把凿,叮叮当当饿不着”,这句运河两岸的俗语说的正是不缺活干的“捻船匠”。
造船的第一步便是解料,把用来造船的杉木、楠木等圆木切割成一定厚度的木板。
第二步是放线。技术精湛的老把式选择厚薄适中、耐腐蚀、硬度高的材料作为船底的中心板。中心板选好后,在排船场地放中心线。放线的时候,工人会和船主一起祷告,“龙王保佑,黄金铺底。鲁班显神,顺风大吉。”
放线结束,便是铺底,就是把船底排上。将船只的横梁钉在船底板上,叫做栽梁。栽梁时,也有讲究,要先下太平钱。先用麻绳拧成一对“龙须”,要用细丝捆扎在船底中心板的中心线上,然后把一枚铜钱或银元放进去。
上料,就是由下而上将船两侧的木板一一排上。随后将船舷、赶蹚的木板钉上,称为铺扁赶。钉好船头板的同时,要留出“桅窝”,以便安放桅杆。
接着钉面梁,将船只横梁的面板钉上。转吊就是将船翻转过来,但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可别说错话,船家忌讳“翻过来”等说法,故称“转吊”或“转过来”。
捻船,是造木船最关键的工序,就是用桐籽油、滑石粉和麻丝等混合搅拌制成船腻子,而后用凿子或斧头等把船腻子敲打填进船缝之中,以防止漏水。
这道工序工作量很大,为了鼓舞士气、统一动作,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劳动号子的音乐——打排斧。
打排斧的曲牌多样,因人而异。众人一边挥舞斧头敲凿捻船,发出“丁空空,丁丁空空,丁空丁空丁丁空,丁空空丁丁空”的敲击声,一边齐声唱和:“一打金!(丁空空!)二打银!(丁丁空空!)三打聚宝盆!(丁丁空空!)”
打排斧声音很大,周围几百米内都能听到,有节奏的声音常常会吸引许多寻乐助兴的人,他们往往会故意逗弄船主:“船捻三遍,金殿不换;船捻四花,拿烟拿茶。”此时船主便会拿出好茶招待捻船匠和前来助兴的人们,以示庆贺。船捻好后,还要用桐油涂抹几遍,才算完工。
对于运河两岸的人们来说,新船下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船主会事先准备好鞭炮、烟酒、糖果、红绸、香烛等,亲朋好友等也会带礼物前来庆贺。
船头朝水的方向要钉上红绸布。船下水前,还要将谷物、糖果、馒头和铜钱等物品向舱内泼撒,称为撒舱。同时,还要唱上一曲《撒舱歌》:“太阳出来亮堂堂,老师差我来撒舱。前赶去,后赶来,又得顺风又发财,前装金,后装银,当中装个聚宝盆……”
撒舱完华,船主燃香、叩头,燃放鞭炮。大船下水一般要请二三十位精壮劳力,使撬的使撬,拉绠的拉绠,和着号子,一起用力推着新船向水中划去。下水号子这样唱道:“新船下河,亮堂堂哟嗨!大桅树立,正当央哟嗨!两边都是八仙路哟嗨!当堂坐着个状元郎哟嗨……”
在江浙地区,新船下水时,还有往船后艄泼水的习俗,叫“顺风水”,象征新船在行驶中一路顺风。船下水后要晃船,就是许多人将船只左右摇晃,要晃得河水溢进船舱,叫“有进水”,寓意着新船将为人们带来富足的生活。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整理自《中国运河志》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