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涨知识:建筑设计中的玛丽莲梦露效应

涨知识:建筑设计中的玛丽莲梦露效应

发布于:2024-05-26 23:28:2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A:

最近注意到每天上班经过的两座写字楼下,都有“风口”,就是一经过那里风就特别大那种,自己家楼下也有,请问这是怎么形成的?


B:

我们这些严肃认真的结构工程师把这种现象一本正经的称之为“玛丽莲·梦露”效应。



玛丽莲·梦露  
(⊙o⊙)呐~就是这张  


好吧,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做 Pedestrian Wind,也就是高层建筑引起的风力改变对其周围的行人的影响。



如果一栋高层比周围的建筑物明显高许多,有可能会导致风向地面聚集,进而导致这栋楼底层附近的风格外的大。



相反,如果周边的建筑物高度都差不多,那么风就不会向地面聚集,行人也就不用遭受狂风的袭击了。



单独的一栋高层建筑,也会导致风向地面聚集。



如果高层建筑底层是开敞大空间,那么会导致非常大的「穿堂风」。



风的改变,不仅与高度有关,也跟平面布置有关。像这样的平面布置能起到互相遮挡的作用,底层人行道上的风就会小很多。



而这种平面布置,则会加剧风的集中,形成猛烈的「风口」。



凹进去的出入口,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风对行人的影响。



设在角部的出入口则有可能加剧风在建筑角部附近人行道的集中。



裙房可以有效的避免 Pedestrian Wind 对行人的影响,风在裙房屋顶集中,而不是在人行道上。



底层缩进的高层建筑,有可能缓解也有可能加剧 Pedestrian Wind 对行人的影响,取决于缩进的距离和高度。

由于自然风极其复杂的特性,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无法对 Pedestrian Wind 进行精确分析,只能通过上面这样的概念进行大致的优化调整,或者更精细一点,在风洞实验中测定地面附近的风速分布,作为设计参考。一般说来,可以认为高层建筑地面附近作用到行人身上的风,夏季可以接受平均每星期一次的平均风速为15英里每小时的风,而冬季则限定在平均每星期一次的平均风速为10英里每小时。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得到 Pedestrian Wind 的数值解。虽然不尽准确和完善,但至少提供了可靠的数值参考。


比如下面这几个例子:



看,在计划修建的高层建筑中间,出现了明显的红色的「风口」。


这张图也可以看出风力在高层建筑周边的集中。


同样,成片的高层建筑造成的大片「风口」。

通过这些分析结果,再对设计进行下一步的优化调整,尽量让 Pedestrian Wind 低于预定的可接受范围,尽可能的减少对行人的影响。

毕竟,谁也不愿意顶着狂风上下班。 当然,一门心思等着「玛丽莲·梦露」效应,就是要看小姑娘裙子的人除外…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避免「玛丽莲·梦露」效应?  


在建筑设计中如何避免玛丽莲·梦露效应(写字楼和塔楼下的风口)关键词就是“渗透”。



比如取消大而板的裙楼,引入空地和绿化创造视觉联系的同时也创造了贴近行人的气流



相较于联排高层板楼像墙一样遮挡常年风,同样是疏密关系上的调整就可以引导更多的风穿过场地


高层及高层裙楼间的涡流,在同时考虑容积率和风环境的情况下,适当的设计逐级退让可以吧死循环的‘风谷’带活


城市形态上,对常年风向做出反应当然重要,但同时应该有意识地设立和常年风向成角度的流畅空隙,这样的交织空间不但会被常年风整体盘活,而且也不会因为风向变化而失灵:


这些看上去很浅显的道理如果应用在城市设计中将会是对城市益处多多的事情。但真正用好还是需要研究和经验的累积,照例嘴碎地说一个新近方案作为结尾——NBBJ给腾讯在深圳做的总部大楼。


在看到效果图和演示动画的情况下,这应该是一个拿得出手的商业建筑案例。两个主体建筑用三个巨型块体联系,在空间上引入了不少可能性,而在设计公司的网站上的介绍里有这样一句话:塔楼的少许旋转和高度偏移拦截了场地的盛行风,使中庭通风同时使直接日照最少化…

拦截吗?是capture的意思吗?这里我不太懂。因为英文介绍点出来的设计亮点是:Two towers(双塔), three horizontal connection bridges(三水平连桥), rooftop gardens(屋顶花园)。


那么中庭在哪?水平联系体块端部有类似边庭的做法,没有构造考量的话不可能把上空的强风引导室内来;建筑形体感觉内部不会再有垂直通透的空间;倘若中庭是指那几个平台,或者是视频中看到的这个主体间地面的联系部分,这些在整体建筑中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比重并不大。更何况,这应该是隘口的“顺应”,怎么会是“拦截”?



对应平面图,我google了相应地段:


在对应深圳的风向,特意用每月的风向对比:


这样你就会发现建筑体在3月到11月的时间内(框住的风轮)的确保证了高频风的通过。那么在不纠缠‘拦截’一词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我们知道这个建筑最关键的一个特点是引导了城市高楼层(Urban Building Layer)的气流有减少建筑体热量的功能,仅此而已,因为这样的气流快速并很有可能携带一旁立交桥上的废气和尘土。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引入中庭(虽然暂时不确定它在哪)?是不行和不能的事情。而这栋建筑对于东北方向其他建筑的影响很有可能是双塔形成的隘口不能挽回的。


你看,城市里的风很需要认真对待吧。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由于自然风极其复杂的特性,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无法对 Pedestrian Wind 进行精确分析,只能通过上面这样的概念进行大致的优化调整,或者更精细一点,在风洞实验中测定地面附近的风速分布,作为设计参考。一般说来,可以认为高层建筑地面附近作用到行人身上的风,夏季可以接受平均每星期一次的平均风速为15英里每小时的风,而冬季则限定在平均每星期一次的平均风速为10英里每小时。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得到 Pedestrian Wind 的数值解。虽然不尽准确和完善,但至少提供了可靠的数值参考。

    2024-05-27 13:54: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6 万条内容 · 2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城市经济学:为什么城市中的建筑越来越大?

    尽管建筑史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但当谈到对“巨大”的痴迷时,当下的“巨大建筑”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比古代文明多少,甚至于变得更为粗暴和常见。 当然,这种“巨大”总是要经过包装的:实力象征、地区标志、技术进步、功能需求、精神符号等等。但我们都知道,这种象征是后知后觉的装饰与修辞。更重要的是要讨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