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于:2024-05-23 23:58:23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供图/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大局和发展规律,提高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概述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内涵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稳固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体制机制法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为路径,凸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目标任务

水土保持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与水土保持工作深度融合,水土保持科技竞争实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智慧转型,水土保持行业管理迭代升级,水土流失源头防治稳固提升,科学治理提质增效,重点地区全面治理。

水土保持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适应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

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

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产品不断丰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水土保持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源头防控,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水土保持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主要特征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是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指导。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并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提升体制机制法治、预防保护、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监测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更好更强支撑,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就是树立“大水保”思维,“跳出水保看水保”,既结合职责抓好新发展理念涉及水土保持领域的重点工作,也系统考虑水土保持工作如何更好地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以“新”提“质”,为水土保持发展注入新动能,从“量大”到“质优”,创造水土保持发展新模式,加快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推动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型计量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动态监测、遥感信息等工作中,全面建成新时代智慧水土保持发展格局。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自身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数字孪生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持续提升水土保持行业数字化能力和水平。优化组合生产力三要素。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水土保持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不断更新技术含量更高的劳动资料,持续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

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形势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群众大规模治山治水、实施重点治理、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与修订、国务院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水土保持工作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自然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水土保持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距离实现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全国还有140多万 k m 2 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治理质量和成效还不稳固的现状没有发生全局性改变。“三北”水蚀风蚀交错区、黄土高原等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量多面广、危害重,长江上游还存在大量坡耕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藏高原水土保持。

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人为水土流失压力突出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改变,一些地区在监管责任落实、监管能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在较真碰硬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方面畏难情绪严重,还存在“不敢查、不愿查、不会查”的情况,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监管落实落地不够。

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待深入推进

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制还存在覆盖面不全、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问题,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建设和管理、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治理区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等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水土流失规律与机理、水土保持与水沙关系、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水土保持技术攻关还滞后于水土保持实践需求。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能适应水土保持发展需要。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等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

造成这些短板弱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水土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的先天不足,也有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等限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后天原因。应通过强化水土保持科技支撑、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制约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为实现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水平,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

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迭代升级的主要因素。新时代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水利基本建设全生命周期,统筹物理工程与数字孪生,具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基本原则,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强化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极力破解制约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卡点,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完善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机制

完善水土保持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切入点,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水土保持政策和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水土保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

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推进水土保持数字化建设,加快构建水土保持“一张图”,建成水土保持数字化场景1.0版。推进遥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强化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水土流失规律与机理、水土保持与水沙关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等,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发现与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科技原创水平和自立自强能力。

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平台建设

推进水土保持领域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水土保持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大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研究力度。完善水土保持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借助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机构平台推动水土保持产学研深入合作和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提高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素质,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加强岗位培训、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基础教育等方式,培养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敢创新、讲奉献的高素质从业队伍,为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切实加强基层水土保持队伍岗位培训

我国水土保持从业人员中,尤其是水利系统市县级水土保持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水土保持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专业素质较低。要不断强化水土保持岗位教育,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的学习,加强对水土保持专业理论知识、现代信息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建立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水土保持基层一线工作岗位的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水土保持队伍业务素质。

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

着眼于研究水土保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科技,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水土保持科技竞争实力。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平台,稳定支持一批人才和团队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基础学科研究,不断提升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引导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理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基础教育

科研院校基础教育是培养水土保持后备人才的主要阵地。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已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从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继成立水土保持学院,应利用这一平台,围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创新构建适应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要破除当前工作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形成适应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

加快体制创新,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

树立“大水保”理念,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形成系统完善、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与关系,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有效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发挥各方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加快机制创新,建立完善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

按照“客观公正、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原则,实施中央对省级政府、省级对市县级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健全水土保持部际协调机制和地方各级政府协调机制,完善跨流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建立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部门间监管信息共享、违法线索互联、案件通报移送等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机制。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多目标协同的水土流失系统治理。创新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组织实施方式和运行管护机制,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机制。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制度创新,建立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

按照水土保持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要求,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依法划定水土保持重点空间,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和管理措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征求水土保持意见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水土流失,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制度,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强化水土保持支撑体系

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以规划为基础,科学决策,合理布局,统筹推进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按照“三统筹、一具备”原则,聚焦管理需求和实践需要,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相互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导向性、引领性、推动性、基础性作用。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加快构建以监测站点监测为基础、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主、定期调查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健全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充分调动多方力量的作用与积极性,加快完善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体系。

结语

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上,要聚焦于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落地落实上,要聚焦于水土保持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确定的水土保持法定职责履行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水土保持重大科技攻关力度,促进水土保持创新链、技术链、法治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不断开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4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审重点及对工程建设的约束作用

摘要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是国家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建设单位、方案编制机构、技术评审单位、审批及验收机关、监理监测机构等均应按法律和标准的规定,做好各自的工作,没有履职尽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水土保持方案中应落实选址选线的水土保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