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名建筑师、造园家董豫赣看来,
别墅是极其贫乏的住法,
他也一直心心念念:
要在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别墅之间一较高下。
2018年开始,
他在江苏徐州做了个居住试验:
造“一亩园”溪山庭。
希望人们看到后,
660 m2的园子,
建筑、山、水、仿佛天生长在一起,
山、水、瀑布、山洞、巨石、大树……
还人为制造了中国人最爱的下雨,
400 m2的建筑面积,
完整游一遍,至少需要两小时,
不重复路线,堪称当代游园的极致。
很多设计师去了再去,
10月,一条和董豫赣聊了聊
撰文:游威玲
山被放在南侧,董豫赣说第一次堆山,要藏拙,所以从北看山。三间卧室都在“山里”,开门就能进山,客厅、餐厅则临水
西山与客厅斜水阁斜交,可以直接从客厅跨入山中。从客厅往后走,便是卧室, 三间卧室位于高了半层的山上
整个十月,园子里的植物轮流上演了一场秋色变奏曲。
屋顶层,山、建筑、树,像是天生长在一起
▲
建筑被抬起,水得以连通,摄/曾仁臻
在徐州,一南一北的造园好友,分别走在了中国当代园林实践的“一小一大”两个分叉上:董豫赣研究小规模的造园,一亩园、半亩园,溪山庭即是一亩园;葛明则研究中国园林在大型建筑上的应用。
▲
屋顶可以聚会,可以高低游走,坐,甚至躺下
这是第一个能按照董豫赣的理想设计的园林,也是在这个园子里,他迎来另外几个“第一”:第一次堆山——由于是做试验、样品,也第一次可以不必顾及西方规划中,将建筑与景观区分的技术教条,第一次可以让建筑与山水直接发生关系。
尽管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家中拥有一座山是陌生的事,但往前溯,无论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大家,还是《浮生六梦》中的苏门小户,都会造园堆山,园子完工时,依景给园子取名、题字,在园子里组织诗会,宝玉看到父亲要偷溜也是在园子里,寻常之极,雅致之极
“我经常会坐那看水激起的浪花,一层层荡漾,然后睡莲在一侧,我能看见里头靠近桌子人在工作,小孩在上面跑来跑去……我有时候会觉得它有点幻觉。”
董豫赣,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溪山庭的主卧,住的是混凝土房子,却随时随地接入自然,卧室正对庭院,种了竹子和芭蕉,打开房门,走廊外一片竹林,坐在门口的窗台,就可以看山、晒太阳,摄/曾仁臻
客厅斜水阁绿水环绕,一侧是山,一面是水,朝北的窗洞框出芭蕉,一条过道可以通往餐厅和东北角的户外庭院,摄/曾仁臻
溪山庭,是他多年前一直想做的居住试验。拿中国园林和西方别墅做一个比较,在同样的面积内,比较两者之间的居住差异。
溪山庭浸水层平面图,董豫赣说只有造园,可以把建筑和景观的关系,放在一起同时考虑,图/钱亮
堆山的同时,引进了水,除了北侧、西侧有水环绕,他还把水也引进了院中、地下室,建筑几乎一半临水、一半接山。
南侧接近入口处的庭院,朝南框景框出竹林
横山堂北侧外观,这里也连接了厨房和茶室,不想走室内穿过屋子,也可以走窗外的桥
餐厅横山堂
主卧竹里
地下室的框景之一,摄/曾仁臻
其中一间卧室,因正对着山,得名“山间”
横山堂看出去的雨和山,摄/曾仁臻
在横山堂的屋顶,对称的屋顶两面都安装了滴水装置,一来降温,二来制造中国人最喜欢写的下雨场景。
横山堂两侧的框景,一个看山,一个看水,摄/曾仁臻
横山堂屋顶的铺瓦,起水波纹,也形成通风散热的空腔
两块斜玻璃那种波光倒影,连他自己都惊讶,比水本身还要动容。从外面和从屋里看,完全不同的光影,随着阳光、水波的变化而变化。
山与地下室的空间融为一体,像在山洞里
地下室的墙上,框出空间一幅幅山景
对于这个最得意的设计,董豫赣却谦称不算是自己的设计,而是结构计算的结果,因为地基是在一个窑坑上,后来堆了土,结构计算的时候,担心承重不够,在地基上加了混凝土板。加上地势南高北低,南侧本来就高半层,稍加设计,变成一个可以驻留的空间。
从地下室看山,山在静态中,生出一层层退远的动态之感,摄/曾仁臻
地下室的南侧,有一扇通风的高窗,窗外堆了一座小小的石壁,形成穿过这个房子,还是山的意向,摄/曾仁臻
地下室的西侧向内凹,水被引了进来
夕阳斜入地下室“韬光”,摄/王瑶
以入口来说,一进来已经是四岔口:
入口处,水从天花板往下滴,在地下室汇聚,滴滴答答的水声,强化了地下室山洞的意向
从入口往回折,经过小院子,可以上山,摄/王瑶
从溪舍下楼梯后,面前是一个四岔路口,右转可以去地下室,也可以进山,摄/王瑶
直走是客厅斜水阁,左转可进另一侧的山,摄/王瑶
石头上可走,可坐
上山和下山,都有丰富的路径选择
自然和建筑,亲密融合
这些是400平方米的别墅做不到的,三岔路放在别墅里,不过是一个去厕所,一个去厨房,一个去客厅。
堆山前,先挑选大致合适的石头,把石头的形态输入建模,再推敲石头之间的关系
走着走着,偶一抬头,也有景色
中国现代的家庭造园——他想做这个试验很久了,他最初假定的面积,其实是半亩园,比较符合之前别墅的一般用地,330平米,一半造景,一半造屋,朋友葛明建议两亩之园,最后取中,就变成一亩之园的溪山庭。
客厅对着的芭蕉,也是一条上山的路,摄/曾仁臻
处处可见迷人的角落和光影,摄/王瑶
为此,他在将近10年的时间坚决不读西方的书,要读回中国的书。
测试瀑布石
堆好的瀑布石,摄/曾仁臻
建筑师董豫赣(中),合伙人钱亮(左)在横山堂屋脊上的吧台,摄/曾仁臻
两位搭档都曾是董豫赣的研究生,曾有人对他称自己的学生为搭档,而不是助手很奇怪,但他却觉得,一旦学生毕业就是自己同行了,自己年龄比他们大一点而已,自己不缺手不缺脚,不需要助手。此外,搭档的意思,他们可以指责自己,董豫赣鼓励这个事儿,在批评中一起往前推动这些事情。
雨天、阴影,都是中国文人喜欢的片段,摄/曾仁臻,王瑶
以前没有工作室,他只是单干。毕业生觉得,与其到设计院去干他们不高兴的事儿,还不如跟他做。可是他们也成家了,老这样不合适,所以就做了工作室,叫千庭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的时机极不好,在疫情期间,别人都开始失业,他成立工作室,所以这两年其实收入很差,从没主动找过项目的董豫赣,“厚着脸皮”跑了一趟,然后突然发现活又干不完。
他们最近在为艺术家陈文令做一个茶空间,在他的老家福建安溪。这个项目也是偶然来的,董豫赣去看陈文令在老家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跟着他喝了两天的茶,无意中说了一句“安溪这么多茶室,但还没有一个为茶、喝茶设计的‘茶庭’。”于是,他从福建回来没多久,就收到了设计邀约。
董豫赣在溪山庭,摄/曾仁臻
后来到溪山庭的几个室内设计师跟他说,之所以总想去看看,是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室内有一个新的视野。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变幻的现实 | 光学装置:慢镜头在最新的《上海梦幻仙境之旅》群展开幕之际,文森特·勒罗伊(Vincent leroy)展示了其光学装置“慢镜头”的全新户外版。 On the occasion of the opening of the new group show : Dream Tour in Wonderland in Shanghai, Vincent Leroy presents a new out door version of its optical installation Slow Lens.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