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社区商业的价值逻辑与场所精神

社区商业的价值逻辑与场所精神

发布于:2024-05-20 14:21:2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伴随城市更新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建设逐渐步入了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新阶段。立足于构建社区15分钟生活圈,政府土地出让中住商综合类的地块越来越多。当下城市新房限价后,房地价差缩窄,项目利润率受到不少限制,对于住商综合的地块,大面积的商业配套反而成为了一道难题。

我们将以两大策略为基本切入点:首先从理性层面 注入 「价值逻辑」,提升货值的同时实现快速去化,在感性层面再通过营造「场所精神」,打造场所的亮点来为整个社区进行增值。



「价值 逻辑 + 场所 精神」


设计策略上,从理性层面思考,通过对规划及产品的梳理,确保社区商业合理的价值逻辑:

  • 商业模式适配:  内部道路城市化、沿街商铺最大化、 同类模式差异化;
  • 人流的引导性: 多首层概念引流、  公共交通引流、 地面停车引流 社区配套做为主力店拉动人流;
  • 功能的可变性: 商铺面积的可变性、 餐饮业态机电设备条件的预留。

从感性层面思考,通过场景、氛围的打造,营造社区的场所精神:

  • 设计概念上打造主题性亮点 空间:       通过公园式,剧场式,运动式,艺术式,设计式主题,重塑社区的场所精神;
  • 外立面设计的创新研发 塑造独特的美学氛围 ,构建社区价值感和认同感;
  • 精细化的后期控制: 保证后期更好的落地性和精致场景的完成度。

从两个层面出发,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际的建筑实践来分享「价值逻辑+场所精神」的破题思路。




通过联通社区主出入口以及转角广场的整体打造,有效拉动沿街界面的人流,实现1.0单街道的收益最大化。

 

项目设计内容包括沿街商业和菜市场。 地面停车与首层开放的商业外摆空间相互融合,二层通过景框的设计来呼应沿路的界面。

城市更新项目的重点在于延续片区共同的“城市记忆”——“古树新生”是打造地块精神地标,感知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概念上,原广场位置有两棵古树,一棵18米的木棉树和一颗15米的榕树。 我们通过环形坡道设计,使居民与两棵古树发生互动与交流,从而打造整个地块的精神地标,让周边居民对城市的记忆能够延续。

通过铝板、石材、印花玻璃的运用,营造出更生动活力的沿街商业场景。






   

项目规划要求商业的销售单位最小为300㎡,在有限的规划条件下,将限制性模块聚合成院落,并且多样化单体,进一步深化“层叠森林”的概念。


我们联动社区配套,在内部通过复合庭院进行适配性的打造。在体量的设计上,我们通过退让形成退台空间,塑造有重叠感的空中聚落的样式。

内部庭院创造了丰富的灰空间,通过景观构架的方式来凸显围合性以及空间过渡的渐变。

在立面设计上,我们进行了创新的研发,通过寻找多种适配材料研发出三种标准化原型,进而应用到不同的组团中:

入口也结合雨棚形成独栋入户的仪式感,在垂直方向上,绿化设施和二层连廊系统形成层叠的生态聚合模式。

地下一层也布置了部分商业,通过大台阶可以便捷地进入到下沉庭院。项目整体的调性现代简约,注重建筑的品质及设计感。





街角广场是高效的人流聚集中心,商业通过BOX的设计形成交互广场,打造住宅底商及办公人流的社交高地,营造活力商业氛围。
 

商业整体沿街布置,采用一拖二的功能模式,通过口袋公园、社区入口及街角广场拉动人流。 广场以“城市客厅”的开放窗口形象,成为对外交流的亮点空间。

在立面的标准商业设计上,植入多种新型材料和标准化表皮设计。通过玻璃石材和灯光的 结合 ,形成丰富变化的肌理。







为了实现多场景功能落位,规划将配套系统集中布置于地块街角。聚合用以创造场所,营造附近的烟火气;开放以提升可达性,打造适宜步行、丰富可逛的街巷空间。
 
项目承载着两大未来社区场景的功能落位, 配套整体沿街布置,在场地南侧集中设置聚合又开放的街巷空间。重塑社区的场所精神,打造片区的烟火气。

公共配套层层退让设置露台,使得空间自由灵动,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展示效果,为居民日常活动社交提供一个活力舞台。 可停留的空间和自由出入的街巷使得整个配套设施,变成了触手可及的“附近”。

展示区作为领航的方舟,正是我们对于未来社区的美好希冀。建筑通过架空、悬挑设计,营造独特的漂浮美学,在首开阶段呈现出未来社区特有的场景调性







双面广场是将沿街面最大化:外圈沿街商业+向心型商业庭院。双面广场空间互补共生,相互渗透,高效引入塔楼及周边人流。

     
为了呼应周边的景观环境,在规划上差异化打造了多维开放的风车型商业广场,并且在高区设置了两栋公寓塔楼,为商业提供人流。
   

在商业设计中,以“外圈沿街商业+向心型商业庭院”为主要策略,外圈的商业价值与内部的空间价值整合了地块优势,使得沿街面最大化。多入口的设计,方便内外界面相互渗透。

三层规划为主力业态,直达电梯与连接露台分别完善了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的动线。大尺寸退让形成的外摆区吸引客流,提升其商业价值。屋顶花园则是提供了安静休憩的场所、优化了公寓品质,人们可在此安静享受沙颍河畔的美丽景色。







考虑到城市交通肌理,规划将商业街引入社区内部,以中央活力轴联动社区、广场、高端服务区等场所,串联出一条贯通场地的活力内街,打造宜居混合住区的同时激发区域商业活力。
 

在内部形成开放式、情景化的步行街区,景观廊架构成的外摆区,更好地呼应片区目标客群的生活需求







为了呼应场地的周边环境,吸引周边地块人流,规划设计内部街道外部化。流线设置上取消了水平动线,同时加强竖向交通,高效激活了高区商业业态。

 

建筑体量串联了两块绿地,形成开敞的商业街区;整个商业体量外侧有三层,内侧有两层包含一个退台,最终形成了多重盒子错落排布的形式, 整个商业设计以“公园里的商业”为主题概念。

场地位于城市新区,短期人流相对有限,我们的策略采用一拖二的业态模式。商业街区无水平动线,电梯直达三层,直接到达目标业态消费场所。




对于TOD导向项目,利用公共交通(轨交&公交)的区位优势,实现紧凑城市 (Compact City) 的发展:商业设置多首层的复合联动空间,在人流量最多的二层打造空中广场。
 
在整个用地的划分上,我们将主体商业配套设施沿地铁站布置,联动社区出入口使人流通过商业空间渗透到内部。
商业为三层体量,地铁站二层为地铁人流归家的主要动线,内部的联通也能加强首层的流动性。

在立面设计上,我们运用标准化立面分段设计,结合了广场、露台的一体化设计,形成活力开放的TOD立体街区。





区别于传统社区商业设计,通过功能复合、体验与社交空间的置入,将单一的销售空间最终转变成趣味生活体验中心,用天空跑道塑造新型的社区生活场所。


 


场地位于城市新区,周边地块大多属于规划中用地,所以大量的商业配套偏内向型设计。规划采用主题化沿街商业设计,结合地面停车及社区出入口形成整体的社区配套界面,在临近地铁的一侧设计集中式商业街区。

开放式街区三层设置社区配套,通过空中跑道的打造来吸引人群到高区活动,街角设置六层的酒店。

内街通过尺度的变化和外侧露台设置的外摆区域,塑造适宜的尺度关系。
在街区的主入口,通过大台阶及昭示性构架将人流引入到内部及高区。
   

沿街商业通过外立面的构架设计,形成了有节奏变化感的出入口,通过构架下的开 楼梯,人流可以方便到达二层。







基于周边自然景观的优势条件,地块呼应滨湖景观带。利用步行系统轴线划分成四个特色主题区,并将内部道路外部化来激活商业。

 

规划设计上,我们将场地进行切分,把内部的道路城市化,实现了更好的可达性,也使沿街商业铺面延展面更长。
在配套设施上,我们沿内部道路做了生活服务类的社区商业配套。
   

在场地的北侧设置集中式的街区,结合海上生明月的概念,在展示区建筑立面上,通过对满天繁星的意向表现,形成流动的星光照明效果。






对于城市轴线核心区的项目,审慎处理建筑空间与城市绿轴的关系,重构中央绿轴公园边的商业生态;以“山水城市”为主题,打造城市地标。

 

便捷的交通、大量的人流、秀丽的风景共同形成了本项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项目分成两个地块,东侧的商办综合体及西侧的沿街商业。 商办综合体以“山水城市”为基本思路,于中央绿轴之上,营造舒适、健康、绿色的人居体验。

建筑由体量不等的体块相互穿插而成,立面选用了玻璃、铝板、陶板等材质。陶板与铝板的实、玻璃幕墙的虚、印花玻璃的半实半虚分别对应了大空间商业及小功能商铺的不同需求。

摒弃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式办公塔楼,铝板与玻璃的组合增添了塔楼立面的多样性和竖向感。同时兼顾了室内人与外界的视觉互动,也为内部不同功能的划分提供了必要的遮挡。

开启扇的隐蔽式设计也进一步保证了立面的整体呈现,自然通风取代了冰冷的机械通风,这不仅大大降低建造成本,更实现了人在现代都市 “鲜氧办公”的愿景。 西侧的沿街商业实际由6个5000 整售的大型商业独栋组成,这些商业独栋未来可能变身为高端餐饮、奢侈品零售旗舰店或艺术展厅。 独栋通过连接体系形成开放式商业街区,区别于绿轴边的mega印象城和万科中心的商办综合体,为环绿轴商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形态。

 

沿街界面利用其连续形态与体量进退,打造共享中庭、观景露台、花园屋顶等特色空间,丰富未来人们的使用感受,成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业主留有充分的可能性。

灰空间并不只是独栋业主的私有领域,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廊道自由流动,以此达到互相带动客流、活络商业氛围的作用。

作为城市核心区域地标性的存在,万科中心于中央绿轴之上,打造城市新中心。




结语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赋能解决项目痛点,赋予建筑生命。在理性层面上,我们注入 「价值逻辑」 来提升整体社区的适用性,在感性层面又通过营造 「场所精神」 ,打造场所的亮点来为整个社区进行增值。通过后期的精细化幕墙设计来控制实际的建造落地的完美呈现。


社区商业作为社区内服务配套的中心,是激活地块的重要板块,优秀的规划布局能在最大化货地比的同时,满足业主的综合消费需求。立足于美好人居生活的设计理念, 我们将紧追时代脉搏,为城市发展增添一种可持续的落地实践。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92 万条内容 · 27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对话山河——川河盖景区水源头游客服务中心

与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一样,重庆市在过去数十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历程中,迅速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 人们至今还能够清晰记得并津津乐道的许多城市景象,在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几近消失殆尽,令人怅然若失。 这种情势令我们意识到,我们失去的是曾经朝夕相处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特别值得珍视的生活气息与温情,以及在这种气息和温情中的城市活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日益重视,城市中步行空间的营造亦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