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结构面临转型,它们将城市文化视为重塑城市特色、振兴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文化在其城市发展中具有核心引领地位。联合国人居署2020年世界城市论坛“城市的机会:联系文化与创新”( Cities of Opportunities :Connecting Culture and Innovation )强调,城市在面对挑战和竞争的情况下,将文化和创新紧密联系起来,为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机遇、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变得刻不容缓。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城市·文化·创意:以文化和创意为支点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Cities, Culture, CreativityLeveraging Culture and Creativity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报告,强调历史、文化、创造力和城市都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推动因素。
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储存、流传和创新都发生其中。联合国人居三( UN Habitat Ⅲ )发布的《新城市议程》( New Urban Agenda )指出,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文化与文化多样性对推动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居于优先战略地位,支持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是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与吸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路径和战略支点。对于面临环境重塑和再生的城市,大量空间改造与复兴项目将会为人民和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回报。通过将文化空间与文化活动、艺术形式、新兴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或将历史文化空间注入新功能以激活失落载体等措施,文化空间建设逐渐成为促进居民文化互动、展现城市精神和复兴城市的手段。
文化空间属性丰富,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从既有研究来看,国内外由于文化差异对文化空间的定义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国内研究城市文化空间起步较晚,关注文化空间属性较多,近年来逐渐转向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国外城市文化空间研究更加偏向文化空间精神意义与实用功能的融合,强调其与城市旅游、绿色生态空间、经济消费的融合。魏伟等从不同层面分析对比国际城市的文化空间发展现状,提取文化空间塑造经验并指出了其对我国的有益启示。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空间反映城市文化发展现状、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外延被不断拓展。但是,当下就文化空间对城市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国际经验。
图1 1908年奥姆斯特德兄弟提出的西雅图市系统规划
193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西雅图发展停滞,进入大萧条时期,城市活力丧失,人民陷入待业阴霾,社会动荡中人民的精神需求凸显。文化空间是凝聚人民精神的重要场所,其发挥的疗愈作用更是成为这一时期抵御危机的良药。创建于1914年的康尼什艺术学院( Cornish College of the Art )的最初功能是为儿童提供音乐教育,却在1930年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责任,成为新形式戏剧、音乐和表演艺术作品的创作地,众多当时著名艺术家将此处作为重要活动场所,艺术学院在艰难岁月里因艺术文化而散发活力,成为推动城市复苏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政府实行“联邦一号”( Federal Project No .1)项目以扶持城市艺术文化发展,目的是创造新的文化环境以鼓励艺术家探索艺术文化新形式和新方法,促进多元价值的表达。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以绿湖剧院( Green Lake Theater )为代表的一大批影剧院得以建设开放,形成了以杰克逊街( Jackson Street )为代表的西雅图多种族音乐社区,成为该地区爵士乐表演的核心,同时西雅图的电影、交响乐等的发展都进入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音公司的腾飞在加快西雅图经济复兴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过度郊区化、城市中心区衰败等问题,政府分别于1956年、1963年提出西雅图综合计划和蒙森计划( Monson Plan ),重点在于重建市中心。然而,计划忽视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故未能持续实施。此时文化空间建设成为平衡城市郊区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历史文化空间的修复再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往市中心参观。西雅图地下城 【1889年大火烧毁西雅图市中心,重建后的市中心将街道抬高,在先锋广场地区形成了保留有大火之前遗存的地下空间,被称为地下城】 旅游线路的启动正是通过开发城市地下历史资源带来人流回聚的成功案例。政府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历史保护法》( 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 )并于1966年颁布《示范城市和大都市发展法》( Demonstration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ct ),正式提出修复活化文化空间、选择合适的历史保护官员等相关内容,地下城所在的先锋广场成为第一批受到保护的历史街区。
除了对历史文化空间的开发,新文化空间也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西雅图将举办“21世纪世界博览会”( Century 21 World's Fair )作为兴建城市文化空间的良机,选择西雅图市中心以北的场地,跨越12个街坊,对原有兵工厂和学校的体育场、大会堂等设施加以更新改造,又新建了造型前卫的太空针塔、露天会场、未来主义体育馆( Key Arena )、美国科学馆即今天的太平洋科学中心( Pacific Sciences Centre )等多处建筑和文化设施。其中太空针塔成为当时乃至今天西雅图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世博会结束后这片地区被打造成一个拥有30多个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组织的强有力的文化中心。
图2 西雅图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地标分布
图3 西雅图各类文化空间分布
以多元的文化空间为基点,西雅图积极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平方英尺西雅图”( Square Feet Seattle )、“大学区:公共艺术与文化步行地图”( University District: Public Art & Culture Walking Map )、“西雅图文化遗产指南”( Seattle Cultural Heritage Guide )等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导艺术家、居民了解并参与到文化空间建设当中。这些项目贯彻社会平等思想,设立多种族文化遗产博物馆,宣传各种族文化,大力扶持有色人种艺术家在现有文化空间中进行自己的作品展示。在“2015—2035年西雅图综合计划”( Comprehensive Plan Managing Growth to Become an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City 2015-2035)中,艺术与文化明确成为城市计划的一部分,从城市的公共艺术、创意经济、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空间与场所营造四个方面提出了更加系统化的规定与说明。2016年西雅图提出了“创造、激活和保存西雅图文化空间的30个构想”(30 Ideas for the Creation, Activation &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Space )——通过认证文化空间、促进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变革、活化利用老建筑等措施达到对文化空间创造、激活、保护的目标。
活跃的西雅图艺术文化生态系统正在得到全国范围的认可,不断完善的文化空间网络为这个艺术文化生态系统提供支撑,对城市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城市形象提升方面,尤其是近10年,西雅图被评为美国文化最佳城市、美国12大顶级艺术场所之一、世界5大最佳艺术与文化城市之一。社会生活方面,众多艺术文化空间提供夜间活动场所,将居民和游客吸引到激发人们创造能力的环境当中,增强社区独特性的同时提升了街区活力,部分文化空间鼓励有色人种艺术家优先使用,促使西雅图成为一个多元包容的城市。产业经济方面,城市提倡由艺术和文化来振兴经济——文化空间发展带动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空间自身的活跃也可以对餐馆和其他企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艺术和文化每年能够为西雅图带来近4.5亿美元的收入。
(1)顺应城市发展创造新文化空间。以大事件为引领是建设新文化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以西雅图主办的第二次世界博览会为例——在政府的主导下,举办博览会之前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结合“未来”主题和西雅图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建并布置博览会的重要建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活力的西雅图中心,成功打造了以自然风景、科技创新为主的城市名片。为鼓励新文化空间的创造,政府还倡导为新文化空间的创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开发商进行新文化空间的建设。
(2)在不断发展的社区中保护历史文化空间。西雅图3/4的文化空间都存在于超过50年的历史建筑中,自1980年代以来,政府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陆续设立了8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强区域内的文化保护力度,优化文化功能,保障文化空间体系的完整性。同时,政府强调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及时维护是保障其文化用途的关键,因此对历史建筑的安全等级、抗震级数作出了相应规定并给予资金支持。
(1)逐渐实现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全覆盖。西雅图市艺术与文化办公室( Seattle Office of Arts & Culture )、西雅图公立学校和西雅图基金会合作实施“创意优势计划”( The Creative Advantage ),目的是从基础教育做起,增加各种族学生获得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免费午餐和特殊教育,以期增强各肤色人种的文化归属感,为文化空间建设提供青年人才优势。至2021年,这一计划已在西雅图市104所公立学校中的81所学校中实施。
(2)以文化空间为政策计划的实施基点,大力开展各种族艺术家扶持计划,培养人才,扶持不同种族艺术家创作活动。西雅图艺术与文化办公室、4文化(4 Culture )和艺术协会( Arts.WA )等文化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家向上”( Artists Up )和公民合作伙伴计划,为有色人种艺术家、残疾艺术家、新手艺术家和低收入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目的是让所有艺术家、表演者、作家和创作工作者不论种族、阶级、性别、年龄、能力、教育、出生国、公民身份、宗教和性取向都拥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艺术文化经验。诸如此类政策计划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对文化空间的综合利用,而且能够扶持多种族的创新文化人才,为此后的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基础。
以科技著称的西雅图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将技术手段融入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提升文化空间建设的科学性,摒弃精英规划,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依托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一张图”。西雅图艺术与文化办公室中负责文化空间保护的工作者马修·瑞彻认为,文化空间规划不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某一分支,而应当与其他规划处于同一地位,以更宏阔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空间规划。这一想法,如今结合遥感、测绘和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正在成为现实。目前西雅图地理信息系统中绘制的土地利用图就包括建筑物、地块、环境关键区域、历史地标分区、树木等数据信息,不断完善的图纸逐步朝着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一张图”的目标靠拢。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催生了重经济效益开发、轻文化内涵彰显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千篇一律。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带来了产业链、供应链收缩重组的严峻挑战。加强文化空间建设驱动可促进我国城市复兴,提升城市认知度与竞争力。
(1)文化空间建设为现代城市发展转型提供新路径。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通过文化营销塑造城市 IP ,提升文化品牌自信,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深圳为例的新型城市,改革开放后外贸与出口加工带动经济增长,随着产业转型,未来可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思考文化空间建设与创意文化产业升级,从而继续在国际化城市发展竞争中保持优势。
(2)文化空间建设是强化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文化不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加因素,应逐渐从协助性角色向主导性角色转变,跳脱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创新城市发展新动能。以深圳为例——移民城市身份带来“年轻”“多元”“流动”等多元文化,可通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开展文化空间营建,实现从“文化沙漠”向“创意之都”的蜕变,铸就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等系列社会问题。
3.2 制定立足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符合自身发展并兼顾多元人群的文化空间供给模式
部分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重视速度和经济效益,这种“涸泽而渔”式短效发展无法维持长期吸引力。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元、社会构成复杂,文化空间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1)立足城市发展的动态性,协同适配文化空间建设。文化空间建设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综合考量、系统谋划,正所谓“怀永图者缓急效”,应摒除功利化短效思维,立足长远视野,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顶层设计与动态配置,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文化空间建设不应囿于历史保护,而应正确理解文化空间的时代内涵,结合城市历史积淀、发展阶段与自身文化特性因地制宜。
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过程中,应将现代文化发展趋势与历史资源相结合,赋予历史空间以适宜的当代发展新文化类型,建立起适应当代发展、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文化生态系统。
(1)实现历史文化空间再赋能,促进新旧融合供给。当前,城市更新战略为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应坚持以用促保,分析研究历史文化空间所具有的现代意义,明确其在整个现代城市格局中具有的作用和地位。借鉴西雅图的空间改造点子,可对历史空间激活重塑,进行合理功能置换,在保留原有风貌符号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使其适应现代需要,实现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针对当下文化空间的被动建设问题,亟待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多方参与文化空间建设,通过技术保障改变单向信息传递、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
(1)多措并举,建立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制度。可提高文化空间建设中技术指标的弹性与适应性,提供使用者相应容积率值域区间,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适当增加允许建设建筑面积总量;可在安全合理范围内对文化建筑在建筑高度、结构、管道和立面等方面适当给予相关规范豁免;此外,可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维修费用提供相应的税务抵扣。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尹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尹 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视察北京、21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殷切关怀下,北京市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抓手,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更新不断发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