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涝工程规模论证主要内容
治涝工程规模论证,要以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或治涝规划确定的治涝工程体系、总体格局及洪涝水调度原则为基础,调查说明涝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概况、地区发展规划、涝区水系和地形特点,分析涝区降雨、涝水特性、涝灾情况及成因,以及治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利规划和治涝要求;确定治涝区范围和治涝分区、治涝原则和治涝标准、洪涝水调度原则和排水方式;计算排涝模数、排涝流量和水位,推求涝水水面线;论证确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排涝河道(沟渠)、泵站、涵闸、滞涝区、承泄区等治涝骨干工程的规模与主要参数;提出治涝工程调度运用方式。
2.不同阶段设计深度要求
涝区范围、治涝标准、洪涝水调度原则及治涝工程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内容、控制节点的设计水位等重要内容,由于涉及面广、对占地和投资规模影响较大,因此在项目建议书阶段要基本确定和通过方案比较后基本选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论证予以确定和选定,初步设计阶段则需进行复核和说明;对于治涝分区和排水方式、排涝模数和设计排涝流量及排涝河道、泵站、涵闸、滞涝区、承泄区等治涝骨干工程的特征水位、流量和主要参数等,项目建议书可初步确定和拟定,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并基本确定、选定,初步设计阶段再予以确定。
3.治涝标准
涝区的治理标准要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水利规划,对暴雨重现期、暴雨历时、不同对象的积水排除时间、排降深度以及排涝河道(沟渠)的开挖难度、承泄区接纳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目前,我国大部分涝区的排涝标准为5~10年一遇,限于各方面条件,近期全面提高排涝标准仍有一定困难,因此,治理标准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涝区的自然地理特性、涝灾成因、排水条件等合理确定。一般情况下,支流排涝能力提高后,会加大干流和下游地区防洪排涝的压力与负担,增加干流和下游地区的治理难度与工程规模,因此,要统筹协调和合理确定河流上下游和干支流的治涝标准。海河、淮河流域和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以往曾采取“干三支五”的治涝标准,较好地协调了干支流排涝标准的关系。
4.治涝工程总体布局
解决涝区积水主要利用截、排、蓄、滞等措施,要根据涝区和周边条件研究各项措施的作用及相互间关系,分析地区洪涝水遭遇情况,确定洪涝水调度原则和排水方式,统筹安排排水河道(沟渠)、涵闸、泵站、承泄区、滞涝区等工程,确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主要工程措施和规模,并选择典型区进行治理工程设计;对大型和重要的建筑物规模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对总体规模大,实施时限长的工程,还需分析论证分期实施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
5.工程规模指标
治涝工程的规模包括骨干排涝河道(沟渠)、涵闸和堤防的设计排涝水位与设计排涝流量,滞涝区的水位、容积和承泄区水位,以及排水(涝)泵站的设计水位、流量、扬程和装机容量等主要参数。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5 万条内容 · 20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