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回顾体改、国改历史上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深水区,从来没有过 “ 浅水区 ” 的提法,笔者根据曾服务过的国有企业改革项目案例,对比管理现代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秀央企、地方国企所面临的改革 “ 深水区 ” 内外部环境,斗胆提出部分国企改革当前仍在浅滩至 “ 浅水区 ” 阶段的观点,并沿时间线纵向梳理国有企业改革各阶段的改革要求,结合 “ 浅水区 ” 几个典型问题尝试探讨其改革发展逻辑。
首先来看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1984年、1993年、2003年、2013年几个改革标志性阶段的各项任务与举措:
第一阶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环节,包含“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面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三个核心,即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1994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提出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目标,从而将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到攻坚阶段。
第三阶段:十五大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攻坚全面展开。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集中讨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指出要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决定》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包括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调整;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突出抓好政企分开、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解决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
可见,之所以说回顾发展改革历史,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深水区”,是因为 我们的体改、国改每一步面临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 “深水区”深在急水险滩、乱石横生,深在面临未知的风险与莫大的勇气信念,深在守正谋新、结硬寨打呆仗。
本文之所以提出“浅水区”的观点,主要基于对“深水区”的任务、目标、方向、举措的理解,对局部的、个体的、相对的情况的判断。以过去服务的三家典型客户项目为例:
A企业:某部属设计院,面临业务转型下的组织变革与管理体系重塑优化,该企业业务发展、内部管理整体情况较好,看似四平八稳,但在组织、管控、资源能力、体系上却仍未真正戳破业务模式转型的最后一道窗户纸。
B企业:某央企三级单位,该企业几乎与共和国同龄,至今已走过70余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近些年却因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两重因素叠加暴露了大量内部管理矛盾与问题,面临组织变革和业务发展上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艰巨任务。
C企业:某省级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该企业组建伊始对未来发展充满希冀,但原有事业单位的一些思想观念还未完全扭转,管理体制机制、资源能力存在较大短板,整套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有待建立完善。
这些企业分属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背景,面临着整体相近而局部差异的宏中微观环境,然而在更深层次上又都面临着改革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WHERE&HOW去哪里&怎么去”的问题: 战略和路径方面的问题,企业因对内外部形势认知不足,战略不清晰,发展方向、路径不明朗,导致眼里看到星辰大海,脚下只有一叶扁舟,或者战略与发展方向摇摆不定,反复折腾,乱了业务、失了军心。
(2)“WHO&HOW谁&怎么做”的问题: 组织、人力以及体系上的问题,用哪些人去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本质上是资源能力配置、规则设置、监督执行的问题,向下具象则是组织与分工、岗位与人员要求、体系建设、配套激励以及执行层面无人可用、无人能做、无人愿做、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
(3)“WHY为什么”的问题: 团队思想、理念、认知、文化、纪律、作风方面,思想理念过时、文化落后甚至纪律不严、作风不正的问题,与前两个问题互为因果,与企业深层发展逻辑和动能紧密联系,正向的情况下往往内化于心不易被察觉,负向时又往往外化于行,加速企业发展滑向深渊。
相比优秀央企、地方国企具有成熟业务模式、组织设计、优质的资源能力、完善的体制机制,其所面临的更多是战略选择、海外大市场进入、全生态拓展融合、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积累的问题,如果说这类企业的发展改革局势谓之“深”,那么对于少数央企基层单位和大多数地方企业普遍存在的上述典型问题,在局部和相对的视角下大概只能谓之“浅”。然而浅滩也可以淤泥遍地、乱石横生,也可以使企业一招不慎、折戟沉沙。而对于这类企业的发展改革诉求与对策,在服务企业、反复研究探讨的过程中,思前想后其实无外乎“回归商业本质、回归管理常识”十二字而已。
▌1. 回归商业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交易既是交易本身的规则、手段、方式、工具,也是交易背后的商业文明、市场理念。在企业外部,狭义上是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上下游直接发生的经济行为,广义上也可以是企业与上述群体乃至周边社群等相关群体的非经济性交换。在企业内部,是内部契约化和市场化机制、文化,这种契约化和市场化既存在于纵向、横向组织之间,也包括组织与个体间选人用人退人等行为。
回归商业本质,就是企业基于有限的资源为一部分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并以此获取相应报酬,要求企业要有适应商业文明的理念、市场化的组织机制,是对外能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按合同契约办事、重视商业信誉;对内少些官僚主义、行政色彩,是亲兄弟算明帐,买卖摆到明面来,既务虚更要务实,既谈精神更讲物质。
▌2. 回归管理常识
企业管理的常识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常识,是法约尔所讲的“计划、组织、领导、指挥、控制”五大职能与十四项管理原则,是行为科学派推崇的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是菲利普·科特勒关于战略定位、市场/产品/渠道/价格/客户的重要论述,也是系统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诸多细分流派的各类管理思想。
归根到底,就是我国掀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章之始所提出的“管人、管事、管资本”,拆开来看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指挥、控制”五个职能。
回归管理常识,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围绕“人、事、财”,沿着五个职能做顶层设计、建体制机制、查漏补缺,提升管理水平,是定方向谋发展、搭班子选人才、定规则整纪律、控过程抓执行、重奖惩强问责、塑文化振士气。
本文对国企改革“深水区”“浅水区”及其问题之析辨,关注的不是深与浅的问题,更多关注的“深水区”视角下某类发展与治理上相较优秀企业甚至常规企业都存在明显短板的企业,这类企业的问题本质上讲并不是高深的管理课题,然而看似简单的表象背后又往往有着深层次的问题与症结。借用“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来讲,好的企业总是相似的,不好的企业各有各的不足, “深水区”的水深,“浅水区”的水也不浅,有时浅处的淤泥也会使企业滑入其无法自行挣脱的泥潭。作为扎根行业的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我们一直在持续观察、思考,协助企业尝试碰一碰暗疮内伤,引流化毒,让企业在真正走向“深水区”的少一些风险、多一分安全。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工程项目管理
返回版块4.65 万条内容 · 48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标准化怎么做?近年,我国建筑业进入存量时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也持续下滑,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已然是管理能力的竞争。施工项目作为企业的盈利中心,是建筑企业的根本, 只有提高工程项目的管控能力才能打造建筑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项目标准化管理是规范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改善和升级现有粗放式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推进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提升建筑企业竞争管理水平和能级的重要途径,标准化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提供了规范的模式和套路,有助于强化项目管理执行力,全面增强项目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效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