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远虑”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远虑”

发布于:2024-05-11 09:30:1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作为一个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制造业大国,过去40年,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是吸纳就业的良方,是国际竞争的重中之重。

发达国家们在发展金融数字创意等第三产业的同时,可是一点儿都没有忽视制造业—— 新加坡 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一直都在25%左右; 美国 仍然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遥遥领先,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日德法英 也极其重视下一轮制造业升级的机会。

我们中国也是如此: 我们实施各种制造业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正是因为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有很多小钱钱,也有很多我们需要攻坚的点。


可以预见的是,至少未来10年,制造业依旧是我们的压舱石。
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长远的忧虑不可不查。

我们今天要说的, 就是一个中国制造业“远虑”的故事。
我们想跟你分享一下
  • 为什么中国制造这么厉害?
  • 未来的远虑在哪里?
  • 以及我们是否能“提前破局”?


为什么中国制造这么厉害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真正的世(yu)界(zhou)工厂。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   连续14年   居世界首位。
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63家制造业企业   入围2023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

而就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而言, 中国是全要素全门类全产业链集成的经济体: 包含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的庞大体系。


为什么中国制造能如此厉害?
黄奇帆在一次演讲中说: “一旦规模上去了,就能够大幅摊薄六项成本,分别是研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30%—40%,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就可以把价格压低30%—40%左右,以价格优势打败国外竞争对手。”

一句话总结,“规模是王道”。

除了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还有一张王牌,这便是 “供给端弹性”。

简单来说,供给端弹性指的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能够迅速调整其生产结构和资源分配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比如,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当全球口罩供应短缺时,像BYD这种工厂可以迅速转变生产线来生产口罩。

TOP团队在美国用的口罩都是BYD生产的,感谢??


或者,时尚潮流突然变了,从黑白灰色系到了多巴胺色系,但是没问题,咱们供应链依然能转换自如。

一般来讲,规模与弹性是矛盾的。
堪比大象(规模)跳舞(弹性)!


那为什么中国这只大象能跳起来呢?
王煜全老师在他的《中国优势》   中给出了一个解释:

一方面,高度专业化的单个小企业确保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专业化到这种程度后,很多家极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彼此之间还能互相配套,而且这种配套关系会不断重组,确保弹性。供应链的规模越大,单个小企业越多,分工深度越深,组合可能性越多,弹性就越好。

这样一来,就同时满足了效率高与弹性大两个条件。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 “高度专业化的中小型企业”+“庞大的产业网络”。
庞大的规模不仅促使企业之间形成自然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无尽的灵活重组和创新产品的机会。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是一个做sensor的企业,它既可以给汽车供货,也可以给扫地机器人公司供货,还可以给城市店铺供货,这些专业化的公司提供的组件可以在多个行业中找到场景应用。 如果有几个行业在下行周期,我依旧能靠着其他行业过渡,快速开发新的客户,找寻新的增长点,存活下去。

但在未来,我们是否还能继续维持这种优势?   不断发展的技术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地区解决低成本大规模量产+供应链的弹性问题吗?   或者,技术会带来整个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30年后的全球制造业格局。


挑战中国的霸主地位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
2020年 美国投入了大约300亿美元用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 而先进制造技术这一浪潮不仅将重新定义了产品的制造过程, 还有可能彻底改变整个产业的行事模式和运营格局。

很多人认为: 真正有能力挑战中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的,正是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制造业界——它以各种前沿技术的结合来解决大规模生产与供应链弹性的问题, 这正是现如今美国创新创业界的重心所在。

2020年,奇点大学执行董事长戴曼迪斯和科特勒出版了一本畅销书《未来呼啸而来》,在书中,他们描绘了一个由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技术、3D打印和其他前沿技术共同构建的智能制造未来—— 这个未来将由美国带头,引领全球范围的全面创新。

戴曼迪斯和科特勒就认为:3D打印将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通过3D打印,只需有设计图纸和相应的粉末材料,即可进行打印 —— 
这样一来,我们还需要仓库、运输系统和供应链吗?3D打印则可以简化这个过程,将设计、制造和分发集成在一个更简单的系统中,那现有的全球供应链将会如何演化?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以往,运送1磅物资到国际空间站的成本高达1万美元。而载人航天需要考虑各种风险,于是要做冗余备份——一个东西万一坏了还有可以替换的,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将许多可能不会用到的物品运送到空间站。
但现在,一个叫做 “Made in Space” 的公司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将3D打印机送到国际空间站,这样大大减少了需要的冗余备份,还更加灵活。

在2018年,一名宇航员因手指骨折需要夹板,他直接在空间站3D打印了一个 ↓


再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减少了零件数量和降低了成本, 从855个部件减少到仅有12个部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的3D打印技术已经足够先进:
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可以用来打印的材料,   如金属、橡胶、塑料、玻璃、水泥、皮革,甚至是一些生物活体组织。  


而且精度与复杂度也越来越高:  
在航空和医疗行业中,   3D打印技术已经成功用于制造一系列的高端精密仪器和部件,从喷气发动机的零部件到定制的医疗植入物,甚至科学家已经成功地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简单的生物组织和器官。

3D打印还能制造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设计,当然因为它也更环保,比如
3D打印房屋: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概念。近年来全球各地都出现了由3D打印房屋组成的小型住宅区。
在未来,3D打印房屋将与智能家居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等其他前沿技术相结合, 实现更为先进和创新的空间解决方案。


而且别忘了,十几项指数型技术(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网络技术、传感器、3D打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开始融合。
技术本身只是一阶反应,而二阶反应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次生力量,大概率会颠覆现有的规则与范式。

想象一下:
20年后,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个人3D打印机,就跟现在的手机一样,人手一台,用于打印日常用品,餐具、家具和玩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口味进行定制,想换就换,材料也都可回收。
如果恰好你家没有这种材料,比如你想要个皮革质感的沙发,你就去未来时代的“宜家”,你可以跟他们一起设计。那个时代的“宜家”更像是一个“打印店”,帮你打印出来你要的沙发。


你住的房子也是3D打印出来的,在建之前,开发商就根据你的需求定制了空间,保证空间布局大小符合你的口味。
你的孩子去上学,学校利用3D打印技术来创建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模型,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实际。
你家里一个长辈肾脏有点问题,可能需要换个肾脏,医生告诉你,可以3D打印一个,价格实惠,立等可取。

看到了吧,这正是我们应该担心的事情:
在3D打印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的未来,   产品可以在需求产生的地方进行生产,大型工厂和大型生产设施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3D打印造就的供应链可以更加灵活和适应市场变化,大大降低了仓储成本。

也就是说,全球供应链将变得更分散、更灵活、更个性化。  
也是美国真正在打造的“更有韧性的供应链”。



我们怎么办?


被技术颠覆是残酷的。
在我们TOP研究院看来,我们要做好两手应对方案:

1:关注那些(暂时)不能被3D打印的产业领域。

比如,高度复杂度的电子设备。

拿手机举例,其各个组件之间存在高度的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成千上万的微小组件组成了多个子系统,包括芯片、电池、显示器等;这些子系统有以复杂的方式组成了复杂的最终产品。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适用于较简单的组件,并不能满足高精度和多材料的集成需求。
此外,一些特殊的组件需要特殊的制造工艺和材料,这些都超出了当前3D打印技术的能力——3D打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应该都无法打印高性能的CPU和GPU芯片。


再比如,多材料复合产品。  
比如汽车的前保险杠,它由多种材料如塑料、金属、橡胶等复合而成,既要确保强度也要确保某种程度的弹性来吸收冲击。但在3D打印多材料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并且很难实现对多种材料在微米或纳米尺度上的精确控制,在成本上也不现实。

再如,疫苗/生物药等高复杂多步骤强控制的产品。

比如疫苗的生产涉及到非常精细的生物和化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多种生物反应和过程的复杂系统,需要在分子甚至原子级别进行控制。此外,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和效果,也需要一个高度受控的环境。


这些目前还不能通过3D打印来实现。
简单来说,3D打印主要适用于固体材料打印、能在一个相对开放和简单的环境中进行,不适用于多材料的复杂系统。

这样看来,我们的制造企业可以关注那些暂时无法通过3D打印来实现的高度复杂产品,在这些高技术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并将其优化到极致, 在这些领域做到“成本优势”+“弹性供应”,持续确保自身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2:关注设计,关注文化,关注品牌。

我们一直认为,像深圳这样的制造大城也需要有无数个像皮克斯这样的造梦工厂。   乔布斯曾说 — “设计是人造创造的基本灵魂。” (Design is the fundamental soul of a man-made creation.)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最具影响力的力量,21世纪的突破性公司是那些在伟大的设计和技术的交汇处诞生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我们必须要在设计、品牌、文化上有所突破。  

这对于亟须转型到创新驱动增长的中国经济至关重要。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策略,也不仅仅代表了企业价值, 更关系到我们制造业是否能升级转型,是否能有国际市场,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台湾大学陈添枝教授有一本书,   《越过中度所得陷阱的台湾经济 1990~2020》,   书中说到中国台湾的公司在技术上表现不俗,但却缺乏自己的消费产品品牌。


为何缺乏自己的品牌呢?

一方面,中国台湾市场相对较小   ,与大陆市场没有融合,这使得小市场难以支撑一个国际品牌的需求。品牌需要大市场的支持,因为只有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才能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

然而,陈添枝认为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台湾的公司大多由工程师主导,   他们注重性价比,追求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   这种工程师思维限制了创新,因为它们通常无法捕捉到当下消费者的偏好。
“只有车间思维,没有市场思维;用车间领导市场,像屁股领导脑袋,一塌糊涂。”

而国际大品牌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直接接触用户,市场领导创新,只有足够了解市场,才能够引导公司设计具有风格的产品。  

3D打印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制造的门槛,让大公司与小企业有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比拼的就是,谁更能洞悉并回应市场的需求,谁更能带给客户更好的参与互动体验,谁更能引领市场潮流。

往深里走,这就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的力量。  

可喜的是, 文化与品牌正逐渐崭露头角,改变着中国创新生态。

更幸运的是,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为创新和创意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只要有一点创新创意,就可以利用这个市场的规模优势,快速放大效应,形成新的产业蓝海。中国市场不仅提供了市场机会,还是一个创新的试验场。
深圳需要有皮克斯这样造梦工厂,这不仅是一种市场需求,更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梦想——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国际性品牌,赢得全球的喜爱与尊重。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崛起!



未来的城市空间


最后,做为一个研究创新区的研究院,我们需要要谈一下——城市空间。
“工业上楼”是一个热词。很多人都在提“工业上楼”。  

的确,城市空间有限,需要集约利用。
但更重要的是, “工业上楼”必须要基于真实需求:
当某些产业升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是可以并“应该”上楼的,因为聚集在中心带来的产业收益远远高于空间成本。

这个时候,制造业已经不再像生产线一样,而是向创新打样和新设计看齐, 研发、设计、制造、市场销售完全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实现, 小批量生产工厂迅速崛起,它做为生产中枢,更清洁、更安静和高度网络化,而没有必要和机器设备绑定在一起,智能制造和3D打印可以做到云端生产与保证产品的及时交付。


但如果还仅是地产增值的的思路,脱离实际的产业需求,用房地产思维做产业地产,基本就是死局。  


对于更大的制造企业来说,3D打印技术提供了一个机会, 可以重新思考他们的生产流程和业务模型,使他们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对于 小型制造厂来说, 3D打印技术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现在 可以快速和经济地生产小批量的定制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不是被困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中。
“车库创业”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它代表着创新和自底向上的企业文化,现在技术的融合让小型企业和创业者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将他们的想法变成现实。

比如纽约的new lab,这里是一个微型工业4.0制造企业的聚集地。


当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市场销售完全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实现,空间就需要适应各种工作的需求: 共享地带排布的办公室、私人办公室、loft空间、休息室、公共工作台、商店、会议间、社交空间和展览画廊……

New Lab是小批量生产工厂的代表,我们的城市也会迎来更多更清洁、更安静和高度网络化的小规模生产工厂。


在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的未来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生产力和规模经济,而更多地依赖于如何把握和运用新技术,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最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维持中国制造大国的全球领先地位,更是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以创新和品质赢得世界的尊重和信赖。  

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冲突·流变·承续:南宋城市人居防御环境的空间体系与营建智慧

两宋时期城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臻于极盛,南宋人居环境的防御空间与营建智慧集中体现在历史人物、城守兵书、建设实践三个方面,其中人居防御环境营建是各有识之士相互博弈而形成,城市营建思想在冲突与交融中造就了以守为主的格局,致使文人论兵盛行,促进了城守兵书的流变与发展,指导了南宋城市人居防御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2021年11月10日,由ICOMOS军事城防类遗产科学委员会起草的《军事城防类遗产导则》指出了目前对军事城防类遗产和功能性要素的理解不足问题,需要通过相关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系统性地对此类遗产展开研究和记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