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保护性开发:城中村的另一种可能

保护性开发:城中村的另一种可能

发布于:2024-05-10 15:17:10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在繁荣都市里,城中村通常都被认为是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存在,往往只有被拆除这一条出路。

今年以来,笔者有幸从鲁东到鲁西,近距离观察了几个城市对老旧居住区保护性开发的实践成果,对城中村除拆除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它们分别是青岛的里院、淄博的颜神古镇、聊城的米寺街。

这几个城市都没有把这些“老旧居住区”称为“城中村”,但无论从建筑、街巷面貌还是从居住形态来看,它们其实都与“城中村”无异。它们的得以保留,以及焕然一新后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城中村,除了直接拆除推平外,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而这些,也与《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做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要求恰相契合。

图片

改造后的青岛里院一角

青岛里院

笔者把青岛的里院也称作“城中村”,肯定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但如果你见识过中山路历史街区改造之前的里院,一定不会有此一问,因为,那时的里院的居住条件可能“城中村”都不如。

改造之前,庙堂、坊间不乏呼吁拆除里院的声音,只是由于里院作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一部分,此议甚不合时宜。但里院复杂的产权关系、恶劣的居住环境以及很多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强烈的改善需求,也着实让相关部门处于进退维谷之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彼时的里院就是一个“鸡肋”,弃之固然可惜,食之却实在无味。

外地来的游客,大都会到中山路逛一逛,到劈柴院转一转,到天主教堂看一看,但中山路商店的背后、劈柴院旁边大都未开发的里院的门洞后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很多人可能从未想过,也从未深入进去一探过究竟。

那里面,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略显杂乱的世界,一个拥挤的世界,一个鱼龙混杂的世界,但也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里院之于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青岛而言,就是城中村一样的存在。

但是,它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城中村,里院之于青岛,如四合院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土楼之于福建,其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构成了青岛文化的一部分,这记忆与建筑是一体的,与街巷也是一体的,保留这部分记忆和文化的前提就是里院建筑得以保留。

换一种思路,就能变“鸡肋”为宝贝。于青岛而言,就是对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

过程中,青岛按照“修旧如初”和一楼一策的原则,在充分还原老建筑特色风貌的同时,将里院生活场景作为一种怀旧式的文化展示,对院落建筑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场景记忆要素进行保护,努力打造街巷互动的历史人文品质空间。

原有的住户悉数迁走,里院的内部空间得到重新设计、整修,各种充满创意的业态进驻其中,灯光秀、音乐角、潮流艺术展、祼眼3D大屏以及各式各样的演艺和节会活动令人应接不暇,这一切,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老建筑,也唤醒了沉寂已久的百年中山路。

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中山路区域日均接待游客达32万人次,日均营业额超500万元,客流量同比增长400%。这是过去多年不曾有过的场景了。

一个繁华的中山路正在回归。

图片

淄博颜神古镇一角


淄博颜神古镇

颜神古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其主体是早年间以生产陶瓷琉璃闻名的古窑村。

早在北宋时期,该村就以生产“宋三彩”而闻名全国。数百年后,到了明朝中叶,该村已经成为国内琉璃品的生产销售中心,最兴盛时有圆窑140余座。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拥有3000多平方米车间、百米长隧道窑的大型“博陶”厂也“挤”进了这里,形成了古老的圆窑与工业化车间并存的景象。

古窑村里,很多人家的屋墙、院墙垒砌过程中都使用了废弃的匣钵、废坯、陶罐等材料,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风貌。建筑的建造年代,从明清到近现代均有,且民居建筑与陶瓷圆窑交叉分布,风味相当别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里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而且,随着城市化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开展,大量的馒头窑在废弃后被拆除,村民基本迁走,古窑村窑炉的火焰也渐渐熄灭了,呈现出破败迹象。

如果不出意外,这里会像其他很多城中村一样被拆除殆尽,不留一丝痕迹。但“意外”总是存在的,毕竟,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日趋深刻,从平常中看到美、从破败中看到兴盛的希望、从“弃如敝履”的事物中发现商机,并不是什么难事。

2018年11月,博山区引入市场资金,对古窑村进行保护性开发。规划中的颜神古镇总占地面积900亩,目前已经成形的一期项目占地150亩,主要依托13座古窑、老厂房和传统历史街区升级改造而成。

漫步在今天的颜神古镇,残破的门楼、斑驳的墙面仍然随处可见,但那是刻意留下的时间的痕迹。圆窑顶上仍有荒草,但荒草之下、圆窑之中,却可能是一个小型的陈列馆,或者是一个酒吧;墙面斑驳的老房,已是设施与标准酒店一般无二民宿,或某个传承数代的非遗技艺的工作室。

看似保留自然原貌的断壁残垣,实际上也都经过了设计师的精心打造,带着生命的温度,作为时光的见证者,出现在游客的照片里,也出现在露天小剧场的音乐、戏剧演出的背景里。

尊重所有自然的东西,尊重时光刻下的痕迹,让过去与现在并立,让乡愁与发展共存,让文化与经济携手,颜神古镇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图片

改造后的聊城米市街一角

聊城米市街

聊城米市街位于古城东关,街面宽约七八米左右,长度不足一公里,因为靠近运河,得以成为漕运兴盛以来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

关于这一点,清宣统二年(1910)编撰的《聊城县志》上曾有明确记载。鼎盛时期,在这里,大到粮行、粮栈,小到粮户、粮亭,足有数十家之多。街面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交易繁忙。清代至民国初年,米市街上还设有“粮业公所”,城关七十二家粮行同仁常在此聚会议事。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伪摧残,多重因素影响之下,这条街逐渐归于萧条,只留下一个米市街的名字,供后人想象其昔日的辉煌。不过,即使如此,从街面两侧分布的遗存的民生染织厂、全盛德药材栈、粉末冶金厂、鞋厂、家具厂、县豫剧团、二轻供销科等招牌来看,解放后的米市街仍然不失为一处繁华、热闹的所在。

只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区的日益外拓,这处原本处于城市核心地带的街道,逐渐的被边缘化了。边缘化的结果就是,在城市的其他地方越来越新、越来越整洁的进程中,这里的街道、建筑却在岁月的侵蚀下,一天天地衰败、老旧了下去。

从建筑的风格和材质来看,米市街上的现在建筑建成的时间都不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太大的艺术性,甚至不比任何一片被拆掉的城中村或老厂房更有保留的价值。但是,随着城中村和一众旧厂房的不断拆除,剩下的就变得有些“物以稀为贵”了——这里既成了年长者找寻儿时记忆的所在,也成了年轻人探寻历史的猎奇之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性的开发便有了取代一拆了之的可能。

于是,米市街便被纳入了聊城市的东关片区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范畴,该项目包括米市街北入口提升,米市街西侧滨水改造,米市街沿街建筑立面提升等工程,同时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保护和修缮谋划提升街区业态,建立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的米市街,建筑还是那些建筑,感觉却已经不是原来破败的感觉。精心设计改造过的建筑内外,现代感十足的空间布局,令人耳目一新的整体环境,吸引年轻人流连驻足的各种业态,让这里的每一个院落都成了不断给人带来惊喜的所在。

建筑保留了人的记忆,而记忆令人留恋,留恋这座城,也留恋这座城市的文化。人与城市的关系,就像乐手和乐谱一样,只有心灵契合,才能演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城市人民政府应做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研究制定关于城中村改造中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规定”“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或者,未来,我们既可以见到更多里院的新生,也可以见到更多颜神古镇、米市街携着历史的记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71 万条内容 · 40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当前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特征、难点及对策建议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模式,中央重要会议多次提及,从“积极稳步推进”到“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已成为行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23年4月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7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7月21日国常会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中央的多次提及引起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