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鱼、羊、马、狗……古人的防洪智慧令人惊叹!

鱼、羊、马、狗……古人的防洪智慧令人惊叹!

发布于:2024-05-09 11:08:09 来自: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复制转发]

作为全世界最早有水文、水灾记载的国家

古人在与洪水搏斗中

积累了丰富的防汛抗洪经验  


比如大禹治水

因地制宜,变堵为疏  
在洪水泛滥的地方  

挖呀挖呀挖

最终把洪水排入大海

厉害了,我的古人!

此外,古人在防洪方面  
还用到了鱼、羊、马、狗……  

一起来看!

古代的水文站

在防汛上,我国古代十分注重水文的观测和预警。我国古水文站有一处罕世遗迹,就是白鹤梁。

这个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故而古人常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 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 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白鹤梁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它记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持续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共镌刻163则古代石刻题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启示

古人对灾前监测十分重视,这一防灾理念也依旧沿用至今。把功夫下在平时,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正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


 

古代的洪水报警机制

古代为了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的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根据汛情的发展情况,古人会采取“羊报”、“马报”、“狗报”、“步报”等多种报警手段。

>>>“羊报”

所谓“羊报”,是指水卒乘坐羊舟沿途报汛。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羊报”的充气羊皮筏

“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

>>>“马报”

“马报”则是乘快马报汛,明清时称为“六百里飞马”。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

>>>“狗报”和“步报”

除了“羊报”和“马报”,“狗报”和“步报”也是比较常见的报汛手段。“狗报”顾名思义就是由训练有素的狗来代替人传递汛情,在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步报”则是人工步行传递汛情。    


启示

时间就是生命!灾害监测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自古至今,都是应急避险成功,减少受灾损失的关键。如今我们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也是为了确保预警信息能迅速准确传递到“最后一公里”,很多百姓成功避险,也得益于此。


 

中国古代防洪水利工程

>>> 它山堰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部的它山堰,是在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的。它山堰的构造不但完全符合科学原理,且运用的某些原理,直至几百年后才被后人广泛运用,不禁让人再次感叹古人的材高知深。    

它山堰可以说是“弓形”水坝的鼻祖。整个堰体微微向上突出,并不是一条直线。这样的弓形构造大有学问,上游下来的洪水漫延过整个堰体时,会在堰体边产生一个向心力,使得两侧的水尽量往中间流动。这样一来,就减轻了河水对两岸河床的冲刷。    
此外,它山堰的底部也不是水平的,有一部分会朝着上游微微倾斜,大约为5度。别看这么小小的5度,却能让堰体牢牢抓住河床,经得住水流的巨大冲击。如果底部完全水平,在洪水来临之时,整个堰体会失去稳定性,来回滑动而受损。    

上游护坦能够有效抵挡上游江水对堰体的冲击。但更奇妙的是,上游护坦的底部填充物,像极了现在的“混凝土”,是用黏土和碎石填充的。碎石的加入大大增强了黏土的抗碱强度和稳定性,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前瞻性的工程技术了。    
>>>都江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长堤的头部叫鱼嘴,较矮的堤尾叫飞沙堰,在玉垒山有个人工开凿的口子叫宝瓶口,它们三个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鱼嘴在岷江的分叉处,从这里开始,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在雨季,鱼嘴能将60%的水分流至外江,这些水会流向长江,将40%的水流入内江,这些水用于灌溉成都平原,鱼嘴很好地起到了分流水的作用。    
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遇特大洪水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除此之外,飞沙堰巧妙地运用弯道流体力学,将上游带来的泥石抛入外江,确保了内江的通畅。    

在洪水期间,飞沙堰将大量的水排入外江,宝瓶口会把多余的、进入内江的水从飞沙堰泄出,两者同时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宝瓶口也顺应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为成都平原的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古有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今有应急人

赴汤蹈火、竭诚为民

面对自然灾害

让我们 运用人类传承至今

勇气和智慧

共同守护 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中国应急管理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 :《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科技学堂、中国国家历史
●编辑、制图:董臣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返回版块

4.6 万条内容 · 23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焕发大运河的时代新风貌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明确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