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低成本乡村景观

低成本乡村景观

发布于:2024-04-30 10:18:30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乡村,没有城市的繁华,有的只是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甚至逐渐人烟稀少,但是,经过设计师简单的设计,乡村也可以改头换面,在低调中充满温暖的关怀。
            
         
设计的力量 | 2万块改变一个村孩子的童年          
         
“太阳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今天要回家了吗?  
“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那是我的秘密基地,那儿有我的一切,与太阳无关,那是深海、是银河、是最美的梦境。  

 
 
 
没有秘密基地之前  

 
浙江省台州市官路镇石井村中,这是一块在乡村里很常见的闲置空间。  

 
 

 
人们路过、走开,唯独没有停留的理由。虽然位于从学校到入村的主要通行道路上,但似乎也不是可以玩耍的地方。  

 
于是设计师开始动脑筋,想办法让这个地方能承载更多事件发生的可能,而场地的主要使用对象,就设定在了上下学的必经此路的儿童上。  

 
 

 
 

 
“秘密基地”是每个小孩都拥有的一个场所,他可能是一个小树洞,可能是一个小街角,在这里可以收藏他们的宝藏,可以发现对方的宝藏。对于小孩来说秘密基地是可以创造出一切的地方,是他内心世界的宇宙。  

 
 

 
 

 
材料的选择与我们的理念想法相符,我们用极硬的红砖与极软的沙子作为两种主要材料,表达出来的材料感受与自我内心的两端相呼应。  

 
 

 
红砖意为秩序、静止与不变,沙地意为欲望、流动与万变。以极硬与极软产生强烈的反差。  

 
 

 

 
红砖|边界  
红砖砌筑了一些供村民休息的座位、台阶、舞台、片墙,还有一个半私密的砖盒,它们像是一种限制沙的边界。  

 
 

 
沙|中心  
沙地似乎对于小孩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材料,可经过这些孩童之手,它变成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希望小孩们更多的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而不再是只在虚拟世界游戏。因此置入了与“地”亲触的沙地活动空间。  
   
 
 

 
成人与小孩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也在红砖与沙两种材料的阻隔与进入关系中体现出来。  

 

 
 
   
场地中的沙池分成了三个小区域,他们分别为开放、半开放与私密,三种状态。  
第一部分为0.8m高的矮墙与砖砌椅子;第二部分为2.2m高的砖盒子;第三部分为墙高1.5m的镂空砖墙。  

 
 
 

 
尺寸与尺度在成人与小孩之间互换,座椅—舞台 矮墙—高墙 沙坑—世界,丰富的场所满足小孩内心活动的不同映射。  

 
 
 
 
 
 
 

 
在几天的观察中,村民由一开始对于新事物的怀疑转而成不自觉的聚集交流。而小孩则是从建成后就开始在这不断聚集玩耍,同时也带动他们家长的聚集交流。  

 
   
 

 
情景对话  
在项目建成后,我们看到场地演绎了许多组有趣的对话。场地与人物的活动增添了村落一幕幕新的生活交流。  

 
 

 
情景A:  
小孩:我把我的宝藏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吗?你找不到的!  

 
 

 

 
情景B:  
家长:你们在找什么啊?  
小孩:我们在找贝壳,这里有好多好多贝壳。  

 
 

 
情景C:  
家长:以后少来这里玩,每次回去都一身沙子,搞得乱七八糟。  
小孩:嘟了嘟嘴……  

 
 

 

 
情景D:  
抱着小孩路过的家长  
小孩:奶奶,我要去那玩一会儿,好多同学在啊。  

 
 

 
小孩的话语(手上的语言),成人的窥视,组成这个场地的场所特征。  

 
 

 
这个项目是中国乡村土地上的一种缩影(闲置空间),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总造价2万元,施工周期两周,在这种低造价成本与短建造周期的做法下,希望通过一些点的激活,逐步提升乡村活力。  

 
 

 
沙子的自由与小孩的天性是一种本我状态:冲动与天性、欲望与释放;  
红砖的秩序与成人的束缚是一种超我状态:秩序与守则、约束与抑制。  

 
 
这是一场本我与超我的谈判,一个自我的形成。  

 

项目名称:小镇上的秘密基地

地点:浙江台州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

建成时间:2019.01

面积:98㎡

设计团队:刘宝山 卓志杰 孙启发

客户:台州市仙居县官路镇人民政府

设计公司:浙江玖瓴建筑设计

主要材料:红砖、沙

摄影:邱日培-AD建筑摄影,曲雪祎


 
乙未园| 贫穷山区中的儿童乐园  

 
项目位于贵州北部山区桐梓县中关村。乙未园的由来:因为这次乡建工作开始于乙未年,建筑师和村民一起想了这个名字。  

 
设计在空间上满足乡村儿童活动的需求,材料和施工则注重低成本、低技术建设。  

 
乙未园区位图。场地选择在村口位置,为废弃烤烟房拆除后的空地。两面围合,一侧毗邻村里的小路和风雨桥。    

 
乙未园平面图。方案中利用矮墙划分空间,使外部交通与场地形成“相切”关系,保证空间的独立性同时,让场地处于被过路人群 “看护”的状态下。    

   

 
方案结合了原有地形,利用高差将场地划分为四级台地,放置环形栈道形成独立交通,并串联场地内的游乐设施。    

   
材料的选择——乡村建设是“修旧起废”的智慧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卸的旧物,大量堆积于场地中。我们决定用这些来“拼凑”儿童乐园。    

   

 
大刀阔斧的建设,留下了很多废料、工程尾料堆积在场地中,多数材料“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最终堆砌在角落,不了了之。    
      
参与式营造——关系的产生是两段时间的缝合    

   
我们试图让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当中,一是希望获得因某些 “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有趣结果。二是希望参与建设的过程能让人与场地产生天然的联系。设计中留有大量的空白,为村民的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号召村民来参与建设并没有花费太多组织精力,仅仅是提供机会,便吸引了大量的小朋友和村民前来。我们准备了颜料和水泥,允许村民在空白的地方写写画画,小朋友在水泥上印下植物的叶子和自己的手掌、脚印,以及歪歪扭扭的字迹。    

   
参与建设的结果充满惊喜。比如没有哪个设计师会想到在自己的项目中画出两个道教神符。    

   

 
参与施工建设的是当地村民。    

   

 
老支书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坐在地上一个多小时,在水泥管上画神符。他认真的神态,让我们愿意相信这古老的信仰会有神奇的力量。(共两个,分别寓意安神和保平安)    

   

 
小朋友在自制的水泥砖上留下手印和签名。    

   

 
有植物印记的水泥砖,叶子是小朋友从山里采来的。    

   

 
小朋友参与制作的水泥砖砌在了乐园的矮墙上。    

   

 
水泥砖上凝固的是村民参与建设的一段时光,这正是我们让村民参与的意图。?丁沁    

   
是人赋予场地温度,抑或是场地给人以记忆与牵挂。参与让不同生命的两段时间缝合在一起,这便是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关系的产生。    

   

   
智慧的延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次建设中,我们用旧物与废料来营造儿童乐园,将乡村生活中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思想,在这个乐园中以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场地中“资源回收中心”的设计,正是对于此次尝试的总结。


“资源回收中心”以红砖做为基础,方钢为骨架,表皮采用了工地常见的竹跳板。材料易得且施工简单。建筑内可以收集玻璃、金属、纸张等常见材料。小朋友在穿过建筑时能看到关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介绍,可以系统的了解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做法及其对乡村环境改善的意义。


 
资源回收中心平面图,建筑主体占地45平米,为长15米,宽3米的线性空间。    

   

 
资源回收中心分解图。建筑主体为红砖基础、方钢框架、竹跳板表皮三重结构。    

   

 
资源回收中心剖面图。    

   

 
资源回收中心运营示意图。建筑分为内外两条流线,旧物投放池也向内外两侧开口。内侧可供参观和投放旧物的人群使用(红色虚线)。外侧则可以有车辆通过,运走旧物以便集中处理。    

   

 
资源回收中心建成效果——外观 ?傅英斌  焦冬子    

   

 
资源回收中心建成效果——外观 ?傅英斌  焦冬子    

   

 
资源回收中心建成效果——入口 ?傅英斌  焦冬子    

   

 
资源回收中心建成效果——内部 ?傅英斌 焦冬子    

   

 
资源回收中心建成效果——垃圾填埋断面展示(断面内容没有按设计意图施工,着实遗憾)    

   
成果——“场地”到“场所”的转变    
看到乐园里热闹的景象,想起前人在讨论“场所精神”时提到,人对场地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等情感,“场地(site)”因此变成“场所(place)”。设计师并没有魔力能让一块场地直接转变为场所,项目的落成不是这个转变的结束,而是开始。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让村民愿意接受的场地,愿意开始在这块场地上生活。我们是播种者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者。    

   

 
俯瞰    

   

 
秋千 ?丁沁    

   

 
沙坑和水泥管 ?丁沁    

   

 
水管做的传声筒    

   

 
小朋友在资源回收中心    

   

 
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平时在村里很少见到,乐园建成后常常看到他们坐在这里聊天、看人。    

   
项目信息    
主创设计师:傅英斌    
团队:张浩然、闫璐    
建造时间:2016.07-2016.08    
项目地点:贵州省 桐梓县 中关村    
材料:红砖、混凝土预制板、方钢、旧轮胎、废弃水泥管、废弃水管、竹跳板、木材等    
总面积:1200平米    
建筑面积:45平米    

     
   
Kastrup|采用“最小投资 - 最大产量”的策略进行设计。  

 


 

Kastrup也是一个乡村景观,设计方通过简易的设计为当地的儿童带来最大的快乐。


 
游乐场、花园和跑道,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红色路径指引人们方向,树木和灌木丛形成较小的静谧空间。  

 
 

 
环形路径将倾斜的景观与 七个新主题区域 相结合,用于游戏、休息、运动和训狗。  

 


朴而不华,却深藏功底,令人感动的设计。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沉浸式互动生态庭园:波特兰日本庭园

  项目概况 在波特兰日本庭园内——这个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的风景胜地——   一场   扩建将新旧景观无缝融合   。   然而,景观设计师并未仅仅采取保护策略,而是运用了   传统的日本技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