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直街位于绍兴上虞老城区,是曹娥庙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其所在的“老坝底”区域与漕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承载着老上虞人的集体记忆。随着上虞新城在城市北部的崛起,老城区面临着建筑破败、道路拥塞以及人口外流等问题,旧城更新计划就此展开。历时三年光阴,里直街从一条传统的集镇街道转变为集文商旅于一体的特色街道,作为“老城会客厅”焕发出新的活力,面积4300㎡。
约200m长的里直街背后是一段漫长而混杂的生活记忆,街巷两侧留有自清末民国至九十年代叠加建造的低矮建筑,其中散落振华旅馆、大东轮船公司、大王庙和陈宗海道台府四座文保建筑,此外多为民宅及小街铺。
街道中建筑年代丰富,从清末民国木结构台门类建筑到建国后的砖瓦水泥墙,从七八十年代砖混预制板房到九十年代之后陆续出现的小洋楼,无法以单一的时期或风格予以概括。
更新设计采用总体肌理——空间关系——细部构件三个层次的策略:
1、萧绍运河在里直街段向北内凹,拥有柔和的街巷曲线与空间肌理,整个场地具有30厘米的高差,设计团队保留街道肌理,重点保留其非正交平面系统及微弱高差。
2、街道中建筑的结构与形制随年代不断叠加,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关系,有别于现代城市中统一规划的街区,富有人情味。设计团队对这些空间关系的细节进行辩证性的筛选和延续。
3、设计保留了一些构件与要素,包括运河边的泊坎、矮墙、河埠头、老树、街上的门牌、花砖墙、老家具等,在这些富有年代感的构件与要素之外,属于现代工业体系的玻璃砖墙、铝板盒子的融入则预示新功能的置入。
老街在空间结构、安全性、通达性上均无法满足现代商业及文化空间的使用标准,设计团队在尊重原有群落空间肌理、建筑错落关系的基础上,拆除复用率较低的加建结构、整合细碎的使用空间、加高室内净高、加强河岸开放性,使老街胜任现代化运营的需要。
四座文保建筑经修缮改造后成为街区中的公共节点。例如,大王庙被改造为兼具演出、集会、展陈功能的复合活动空间,陈宗海道台府则成为挖掘本地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公益书院。沿街商铺面积在40㎡-500㎡不等,包括大型院落式商铺、单双层商铺等多元形式,满足后续运营的可变性。
原有民宅贴驳岸建造,运河沿岸亲水空间并未得到有效挖掘与利用。设计团队在整理驳岸场地后,增建院落观景平台、沿河观赏步道、码头堤岸与入街景观广场,形成滨水景观系统,提升区域的公共性。
设计以改良工艺运用老街质朴而富有年代感的既有材料。例如,以干粘石塑造墙面并做抗裂处理,以水磨石和水洗石分别处理踢脚线和窗套。
东部入街的片墙构成人们进入街道的第一印象。设计团队于落架大修时采用空斗砖墙的砌筑方式并于青砖中散点布置透光混凝土砖,以此隐喻里直街新旧混杂的更新手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新农村 小型公共建筑设计:江苏 · 常州焦溪是家小院是家小院位于常州焦溪古镇的核心区,原为一处三进民居,由于大部分建筑已坍塌、损毁,现场仅保留一个主体建筑以及残留的黄石半墙。本案设计希望将小院打造为一个可以连接古今的小酒馆,让一度成为废墟的小院重新焕发生机。在飘着酒香的小巷里逛一逛这里的老房子,走一走康熙年间保留至今的石板路,午后坐在黄石半墙的小院子里欣赏秋色,围炉煮茶,将会成为人们体验这座水乡古镇的极佳方式,项目面积 340㎡。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新农村 小型公共建筑设计案例:浙江 · 绍兴里直街有机更新,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