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以来,《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相关战略文件陆续发布,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确立为当前长城遗产的工作重心,并明确提出“强化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国家文化公园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虽然国际上英德长城的国家步道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但对于时空跨度大、体系错综复杂、遗存状况不一、构成要素繁多的中国长城遗产“巨系统”来说,尚无先例可考。
1
山海关军防“巨系统”
1.1 明九边与蓟镇
明长城九边“巨系统”部署完整、层级复杂,是我国古代军事智慧与边疆布局理念的物质表现。边墙关隘、屯兵城、驿传、烽传和互市各系统共同构成明长城军防“巨系统”,横向分段、纵向分层,保障了边疆军防与贸易往来的持续运转(图1)。
▲ 图2 | 明长城蓟镇十二路防御体系结构与分布示意
1.2 明山海关
▲ 图4 | 山海关长城军防体系要素、结构与分布示意
2
体系建构:基础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呈现古代、近现代遗址的完整面貌,复现各单体遗存间的内在联系。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史料挖掘、实地考察、图像与史料互为印证的方法寻找求证各遗址点的位置、先后时序和空间关系。文献信息来源于明清正史、地方方志与民国报刊、中国地方志检索系统-LoGART(4410本方志)、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爱如生申报数据库。图档信息主要有1901年山海关地舆全图、1907年直隶山东1∶20万舆地图、1926年山海关-秦皇岛1∶10万地图、1927年山海关1∶5万地图、1928年临榆县1∶5万地图、1945年临榆县1∶1.5万地图、1962年航照。
2.2 遗址点梳理
2.3 历史路线梳理
资料来源:改绘自历史地图与航照。
3
体系建构:思路与策略
3.1 体系对应关系
据此,长城防御体系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相对应,以防御体系中各类军事设施遗址点作为公园展示点,以防御体系历史路线作为游线、视线串联展示点,使公园成为长城军防系统性再现展示的物质载体。
▲ 图7 | 体系对应框架图示
公园游线与驿传历史路线的对应、景观视廊与烽传历史视线的对应可实现防御体系协作关系的可视化,向公众更好地诠释长城防御体系各要素间联防机制,还原历史真实的场景。
▲ 图9 | 北段游步道详细设计
▲ 图10 | 景观视廊GIS视域分析
3.2 不可见遗存“复现”
遗址点的可见与不可见成为线下游览景点选择和展陈方式处理的依据。 借鉴英德古罗马长城展示方式,在标识导览展示全域遗址点、游步道与视廊还原历史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文化地景“复现”不可见遗存,以展现山海关长城历史原貌。
▲ 图11 | 英德长城建设对于可见遗址与不可见遗址的区分
4
结语
本文以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从防御体系与公园体系的对应关系上,对展示点、游步道和景观视廊的整体性呈现方式作以探讨。
通过史料、图档、航照标注遗址点与历史道路,复原长城墙体、关城、翼城、烽燧、驿站之间的协作关系,以此为依据设计展示点、游步道与景观视廊。借鉴古罗马长城保护展示经验,处理不可见遗产的景观“再现”。
山海关因设防于狭窄的“山”“海”间要道,体系复杂、工事众多、协同运转,成为万里长城的标志性节点,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可为公园体系搭建、历史资源挖掘和历史场景虚拟可视化提供思路借鉴。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放下KPI的羁绊,“公园20分钟理论”为何引发广泛共鸣?最近,发表于《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公园20分钟理论”火爆出圈,在多个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均突破千万。 只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就能状态更好,该理论真实性几何?诸多年轻网友自发相约公园,纷纷给出答案:“试过了,是真的”;与此同时,各地应势而动,或推荐本地公园,或规划游览路线,想让这“20分钟”的“泼天富贵”留得更久。 不禁要问,20分钟缘何能让人爱上公园?“公园20分钟理论”引发共鸣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民之所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