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被华春莹向全球推介!都江堰,天府之国的“水龙头”

被华春莹向全球推介!都江堰,天府之国的“水龙头”

发布于:2024-04-22 20:01:22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4月6日

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帖

聚焦千年古堰都江堰的非凡魅力

她写道:

“2280年前,中国工程师李冰修建了

都江堰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

2280年后

来自19个拉美国家的记者身着汉服

共同见证了都江堰盛大的放水仪式。”


 

 


今年的都江堰放水大典

于4月4日

在都江堰景区举行

完整再现

古法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

壮观场景


都江堰

因堰而起,因水而生

水是都江堰的灵魂

作为当今世界上 年代久远、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天府之国的各个市县

惠及面积近千万亩的农田

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

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遥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忠义 摄)


作为世界水利文化奇迹

都江堰因何而生

又为何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都江堰,因水而生


何谓“都江堰”

     



都江堰名字的由来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在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因都江堰旁的玉垒山在秦汉以前被称为“湔山”,都江堰也被称为“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之为“都安堰”;同时它也被称为“金堤”,这是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为名称,左思在《蜀都赋》中有记载;常璩《华阳国志》冠名为“湔堰”;


到了唐代,都江堰的名称改为“楗尾堰”,这个名字来源于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第一次提到了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从宋代开始,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被概括为“都江堰”,这个名称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设立灌县;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正式改名为“都江堰市”,从此“都江堰”成为水利工程及地区的代名词。


至今,老一辈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灌县”。一个“灌”字,道出了都江堰对于天府之国的重要性。


   

灌县古城(杨立 摄)


因何而筑

     


岷江,源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东源出弓杠岭,西源出郎架岭,南流经松潘、汶川等县,至都江堰市出峡,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从阶梯奔流而下的岷江,犹如脱缰的野马,肆虐泛滥,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可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引自岑参《石犀》”。


另一方面,冲出山口的岷江并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地带,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垒山,于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


为此,统治者开始了数千年的治水运动。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制定“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源

     


都江堰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除先民孜孜以求的坚持和聪明智慧外,还得益于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独特地理位置。


成都平原在形态上呈西北向东南的倾斜扇面,坡降在3‰~5‰,这样的天然坡度,为“岷、沱”二江宏大的治水体系和自流灌溉体系奠定了地理基础。


   
   

成都平原精华灌区


都江堰,恰好处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横断山脉东部边缘交汇处,由川西北高原河道进入川西冲积平原的地方。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优越,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高差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确保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水旱从人的理想。


   

都江堰内外江六大干渠示意图


三大工程筑奇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大工程首尾呼应、协调运行、巧夺天工,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内外江河流分水鸟瞰图(侯潇伊 绘)


01

鱼嘴分流↓


鱼嘴分水堤位于二王庙前的江心,呈半月形,将江水一分为二。西为外江,岷江干流,即金马河;东为内江,经宝瓶口,向成都奔去,成为成都地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02

飞沙阻淤↓


飞沙堰在鱼嘴与人字堤之间,长300米,是宝瓶口宽度的15倍,高2米,平常季节导水入宝瓶口,洪水时节泄走多余水量同时,把内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入外江。


03

宝瓶引水↓


宝瓶口位于玉垒山末端,是内江入口,如同约束江水的瓶颈,使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以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宝瓶口(曾岷 摄)


都江堰岁修

     


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便会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每年进行一次,待春种前完成岁修工程,称为岁修。清明放水,以确保川西坝子的稻秧能顺利栽种。隔上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即为大修。


“深淘滩,低作堰”不仅是李冰传世治水六字诀,也是都江堰岁修制度的核心要旨。


   

治水六字诀(汪文婷 摄)


如今在都江堰的岁修中,依旧沿用了“古法截流”,因为使用杩槎(mà chá)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损害是最小的。在渠首使用特制的竹笼、杩槎、竹席、羊圈、卵石、黄泥等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淤淘滩,维修堤堰。


   

岁修(曾岷 摄)


   

羊圈(侯潇伊 绘)


即使到了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都江堰,润泽天府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最早享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而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成了成都的代名词。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工程对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学利用。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造就了成都的千年繁华,更孕育出厚重悠久的天府水文化。


天府水文化

     


成都治水历史悠久,经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八大阶段。从初创时期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古蜀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开明疏金堂峡,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又经西汉的文翁,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高俭、章仇兼琼,明朝的卢翊,以至延续到近现代的无数治水者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岷江、沱江宏大的灌溉系统,成就了如今的江水穿城、河桥众多、沃野千里。水的润泽,创造了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天府之国。


   
   
   

历代重要治水人物


   

唐代以及前蜀和后蜀水利工程为成都创造了历史时期最好的水环境。这一时期是成都历史上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晚唐时期形成了成都二江抱城、三面环水的城河水系,即延续至今的成都的府河和南河。五代前后蜀时,引郫江入城,在成都内城出现了摩诃池河湖水系。(图:唐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图)


   

宋代都江堰有很大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干渠、十四条支渠和无数小渠的灌溉网络。灌区遍及成都、导江、新繁、九陇、崇宁、蒙阳、广汉、郫县、温江、新都、华阳、永康等十多个州县。(图:宋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图) 


如今的成都平原,无数的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以及无数的堤、堰、闸如一张大网,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个隐微之处都能得到江水的滋养。 


   

成都市水系格局图



来源:水利新语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 万条内容 · 20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利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八表”“八看”

一、安全检查必备“八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