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
西侧鸟瞰
2018 年初,齐鲁工业大学长清校区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校方希望通过此次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重点学科实验实训设施硬件平台的搭建。设计团队在第一次踏勘现场时,发现校园整体遵循了早期典型的功能主义布局则:南北轴线与体量巨大的礼仪广场形成了教学前区的尺度和格调;用 地面积为1.27 km 2 的校园被清晰地划分为南侧的教学科研组团和北侧的生活运动组团;校园中心是共享的景观公园。项目基地位于教学组团的西侧,是一块脱离了南北轴线、能够兼顾校园景观和城市界面双重空间需求的特殊场地。场地西南侧为景观河道,东北侧为校园绿化中心,设计团队的第一直觉是将两处景观串联起来。通过现场踏勘,设计团队沿着预设的廊道向东北方望去,可以看见几公里外的一处自然山体。因此,设计团队便有了“借景入校”的理念,创造一个“城市(校园西入口)—校园河道—场地—中心景观—远处山体”的视线通廊。
经过翻阅资料得知,校园几公里外的远山名为“北大山”,是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先生于1931年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不幸触山罹难之处。设计团队对此山、此景所承载的人文记忆深有感触,更加坚定了通过视线通廊向徐志摩先生致敬的创作意愿。
建筑作为自然气候的调节器,其形态的聚散关系关乎气候 的动态适应原则。 [1] 人们通常认为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应以聚合的形态为主,但对于一年四季分明、冷热时长较为平均的场地来说,在室外环境较为舒适的时节,过分的聚合会使建筑缺少充分融合环境的界面,使外部能量无法进入室内,从而造成能耗浪费。聚以节能,散以适候,平衡形态的聚散关系,就是在处理建筑与气候环境能量的关系。
底层部分架空实现空气对流
东侧立面“取景容器”
4 空间与渗透
建筑形态生成后的空间与渗透,是建筑师对环境设计的细 致刻画。开放绿廊与夏季、过渡季的主导风向相契合,让学生更多地“拥抱”阳光、风,享受阴影下的凉意。为了进一步加强底层空间的多孔性,设计将建筑底层部分抬高,以促进空气对流。通透的庭院提供了更多的共享交流空间,打造了一个更加自然、开放的学习场所,而非传统意义上集中、围合、高能耗的建筑单体。 [2]
中庭采光
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年,期间因为诸多变更未能实现设计 团队的部分设计意图,调蓄空间的形态处理和室内空间的设计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本项目促发设计团队不断思索当代建筑面对自然的态度,探寻建筑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实施路径。设计团队体会到设计应主动改变校园建筑功能割裂单一、缺少开放精神的现状,强调混合型交往空间,创造一种与自然、生活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丰富的校园生活提供更深刻、更人性化、更温馨的空间载体。另外,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建筑创作应善用自然能源,少用化石能源,让建筑成为纽带,协调每一种需求在环境中的呈现形式,从而实现人、环境、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总平面图
设计分析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4 万条内容 · 28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