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5000多年前长江流域就有“基建狂魔”的基因

5000多年前长江流域就有“基建狂魔”的基因

发布于:2024-04-16 10:14:16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提起良渚文化,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杭州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而距离余杭良渚200公里外的常州寺墩遗址,同属于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圈。 

近日,寺墩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于成龙介绍了常州寺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

发掘区航拍

于成龙表示,江苏常州寺墩遗址生动反映了史前长江下游地区文化面貌趋同、生活方式相似、聚落联系密切,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或许,曾经的江浙沪皖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同处一个文化圈,与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遥相呼应。  

5000多年前,古人在筑墙时加上稻壳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北距长江约15公里,南距太湖约30公里,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由于取土破坏,现仅残存墩体南坡。  

墩北台地崧泽文化墓葬

于成龙介绍,寺墩遗址最初是高低洼地结合的复杂地形,先民们为了在此生存,搭建了多种形式的生存平台,建立起了大规模的聚落。

“在良渚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大兴土木,在这一块做了整体规划,形成了高度11.8米左右的台地。”  

砌石遗迹

通过北坡下的一处极其规律的砌石遗迹判断,墩体是人工堆筑,而非天然形成的。“砌石的基槽中填埋了石块,大致呈东北-西南的走向,整个砌石的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  

墩顶红烧土基槽

在墩体的北侧,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面积良渚时期的墙体基槽,根据基槽内残留的红烧土推测,修建者用粗细两种木材和泥土混合物作为材料,通过烧火烘烤的工艺让墙体坚硬防潮。  

这样的建筑技法称为“木骨泥墙”,同时,红烧土中还发现了稻壳,在泥土中加入稻壳,能增加墙体的韧性。  

考古人员在建筑东侧还发现了密集的灶址。于成龙表示,从灶址的分布来看,他们住的是“联排房屋”。

江南一带水网密布,自古“择高而居”  

在下方的地层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崧泽时期的木构建筑痕迹。东西宽度超20米,南北宽度超10米。  

墩北台地干栏式建筑遗存

建筑由木材做桩,木桩的直径都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建筑的顶上有用植物茎秆铺成的面。考古人员推测,这样的建筑,类似现在多雨潮湿地区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  

江南一带水网密布,“择高而居”是崧泽时期和良渚时期先民的居住选择。  

建筑顶部发现的植物茎秆铺面

从寺墩遗址的整体布局来看,可以明显看到有内、外两重环形水系,寺墩墩体恰好位于水系的中心,外圈水系大致围合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张家浜、草塘浜、窑墩浜、北塘圩、南塘圩形成了外圈水系,寺墩墩体周边还有一个内圈水系,内圈水系和外圈水系北部有一个明显的连接通道。  

6次考古发掘,出土奢侈品玉器  

自20世纪70年代起,寺墩遗址开启发掘工作历经6次考古发掘,仍在不断“上新”。出土的玉璧、玉琮等级之高,在良渚文化时期实属罕见。  

常州寺墩遗址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其中,出土的神人兽面纹玉琮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代表作,由透闪石软玉制成,刻纹为玉工徒手雕刻在1毫米宽度内,甚至精刻出四五条细线,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

十二节神人兽面纹玉琮

而另一件十二节神人兽面纹玉琮则属于高节玉琮类型,在太湖北部地区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墓葬中比较常见,既是良渚文化高超琢玉技术的代表,也是寺墩古国贵族权力的象征。  

玉璜

在寺墩遗址的第六次考古中,考古人员发掘崧泽时期墓葬近50座,但仅少数几座墓葬出土玉璜,足见玉璜的珍贵,可谓当时的“奢侈品”。  

在古国时代,长江两岸就有深度交流  

除了玉器,这一次考古挖掘还发现了很多保存很好的器物。发掘的十几口水井里,出土了丰富的陶器。  

寺墩遗址1号水井出土器物  

这些陶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直径不超过20厘米的小型陶器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漆彩陶壶。  

两只编织纹的鸟形象,体现出了东部地区对于鸟的崇拜。颜料中含有大漆成分,充分证明中国史前漆彩陶器的高超工艺。  

寺墩遗址88号墓葬出土器物

崧泽时期的陶器纹样种类繁多,许多器物表面呈编织纹样,陶器上也流行镂空的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多种组合形式。  

鹿角形、三叉戟形、圆形……在良渚文化灰沟中出土的大口缸表面,考古人员还发现来了一组日月山刻符,这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典型纹饰。  

刻符大口缸残片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的文明代表,而寺墩地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日月山刻符足以证明当时的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  

“长江从来就不是天堑,没有阻碍文化交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在古国时代,长江两岸发生了深度交流和碰撞。”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部分图片来源于 南京博物院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 万条内容 · 20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图读懂,关于永定河简史!

来源:市水务局政务服务中心、永定河管理处、水润京华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