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为什么要为儿童规划城市?②

为什么要为儿童规划城市?②

发布于:2024-04-03 11:09:03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3     如何为儿童进行规划?

3.1     为儿童和社区规划空间  
(1)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构建完整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户外活动轨迹呈现差异性的空间尺度特征:0~6岁儿童多在社区内活动;6~12岁儿童多在街区内活动;12~18岁儿童的活动范围往往扩展到城区。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和健康成长的需求,应逐步推进城区、街区、社区多层级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构建相对完整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2)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园绿地三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  
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园绿地 类空间覆盖了儿童成长空间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景。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基本服务设施,也包含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其他使用频率较高的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包含了儿童外出过程中会使用的街巷、候车空间等;公园绿地主要指儿童接触自然,进行游戏运动、交往休闲等活动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可以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逐步推进上述 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  
(3)推进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两类场所设施的建设增补  
校外活动场所指提供相关专业化服务,可供儿童在课外开展各类活动的设施和空间;游憩设施一般包括游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休憩设施等,是为儿童提供休闲、游乐、健身、文教、社交等服务功能的各类设施。研究表明,以上 类场所设施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较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各城市的校外活动场所和游憩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可以结合城市体检评估,逐步增补这 类场所设施。  
3.2  让儿童和社区参与设计过程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过程,不仅包括对城市空间、系统和网络的物质规划和功能规划   [1]55   ,还涉及社会参与和合作。在规划过程中,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有助于增强地方社区的能力,推动城市发展朝着更加可持续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的过程中,儿童和社区参与是打造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的关键步骤,可以激发利益相关方和社区形成联盟的动力,确保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得到充分考虑,并体现在最终的规划方案中,进而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好地反哺他们自身。  
注重儿童全流程有效参与,发布儿童参与工作指南和儿童议事会工作指南;并针对儿童和成人协助者开展参与能力培训,提高儿童参与的有效性。搭建社会共建平台,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儿童空间改造创新,如邀请优秀建筑师与教育界等社会各界人员密切合作,探讨建成城区学校建筑与空间的创新实施路径等。  
儿童及其所居住的社区的参与为规划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理解。儿童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和感知常常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参与可以为设计师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创造更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同时,由于社区居民了解当地需求和文化背景,他们的参与可以增强设计的社会可持续性和接受度。通过整个规划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儿童和青年的参与确保了规划方案的技术性、投资合理性。他们参与愿景设定、战略制定以及实施阶段,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结构性变革。此外,共同行动让儿童体会到自主权和参与感,成年人也更可能继续发展儿童友好的规划文化。因此,从一开始就让儿童参与城市规划,不论是从短期效果还是长期的愿景来看,都是一种最具价值的投资   [1]55    
儿童和社区参与设计全流程分为3个步骤:利益相关方和儿童共同制定愿景;编制预算和调动资源,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制定策略;共同行动,逐步改变,不断改进(图1)。  
图1  儿童和社区参与设计全流程步骤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55  
3.3  识别场所适儿化的建设需求  
场所标准工具是一个创建于苏格兰的框架,旨在促进有关场所的对话并建立更加优质的环境。该工具由苏格兰政府、苏格兰医疗服务局和苏格兰建筑与设计学会联合创建。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让参与者从物质角度(如建筑结构、空间利用和交通联系)和社会角度(如个体在决策中的发言权)来审视场所,还能评估已存在、正在开发以及规划中的各类场所。借助这一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可以确定特定地区不同群体的首要事项,涵盖社区层面、公共部门、第三方机构(如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私营部门。这一工具具有灵活性、高效性,适用于多种场景,可以推动各部门和界限之间的跨界合作,从而实现场所的持续改善   [1]59   (图2)。  
要使用场所标准工具来识别适合儿童的建设需求,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确定参与评估的相关方,包括儿童、家长、社区代表等,确保各种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其次,运用场所标准工具从物质和社会角度对场所进行全面评估,考虑建筑结构、空间设计、交通联系、儿童在决策中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再次,针对儿童的特殊需求和关切点,如对安全性、可访问性、游乐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特定地区儿童和家庭的优先需求,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后,基于发现的需求,与参与者共同制定符合儿童需求的建设方案,并确保其能够融入到规划中,并持续监测和评估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听取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设计,以此打造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城市空间。  

图2  场所标准工具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4   如何提升儿童幸福感  

4.1  通过资料调研了解儿童现状是否幸福  

为了解比较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成长状况,以及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和美国艾迪资源系统社会调查公司历时18年(2005年—2023年),共同开展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的发展权   [2]   进行相关的解读。  
他们在2008年对四国未成年人享有的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进行了比较。“发展权”是未成年人权益的核心内容。未成年人享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等全面发展的生活条件。调查发现,四国高中生在保障发展权的方面普遍存在着偏重学习,忽视身体和心理发展需求的情况,紧张的学习剥夺了他们从事体育锻炼以及休闲、娱乐、交友的机会。  
调查还发现,各国学生的休息日利用时间方式有差异。中国高中生做得最多的三件事是:学习(29.8%)、在家休息(14.6%)、上网(14.1%);美国——和朋友一起玩(21.3%)、看电视(10.8%)、看电影或听音乐会等(9.2%);日本——体育锻炼(20.8%)、学习(16.1%)、在家休息(14.8%);韩国——看电视(23.1%)、和朋友一起玩(18.3%)、上网(14.3%)。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休息日所做的仍然是与他们教育有关的事情,日本高中生闲暇时参加体育锻炼最多,美国高中生的闲暇生活多为满足兴趣或为纯粹观赏的活动,功利性最小。  
从数据可见,即使可以自由选择,中国高中生从事体育运动或观赏娱乐活动的意愿仍比较缺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为其提供的参与机会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信息技术发展对高中生闲暇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更愿意将空闲时间用于上网而不是从事传统的娱乐或运动。  
4.2  阿德勒心理学的幸福三个条件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   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个体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相互关联的整体,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社会因素的强烈影响。他特别强调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个体在家庭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关系模式和生活目标。因此,理解和改善家庭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在教育中引入社会情感教育,培养个体的社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社会情感教育,个体可以学习与他人合作,承担责任,理解他人的需求,以及建立积极的互动方式。同时,还要培养个体的社会兴趣,即个体对社会参与、关心他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意愿,这可以使其社交能力增强,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阿德勒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来提升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他相信个体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并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同时,个体可以通过关注和参与社会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满足感。因此阿德勒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平衡和安宁,进而提出了获得幸福的3个条件:接受自己、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3]    
此外,能否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调查通过“我觉得自己有价值”“我觉得自己性格好”“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等指标来衡量高中生的价值感,通过“我可以干好很多事”“我有能力解决困难”等指标来衡量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我能够不受感情的影响,集中精力学习”“无论任何失败都不会泄气”等指标来衡量意志力。结果显示,中国高中生在这三方面的自我评估最高,日本学生最没有自信心。  
对于日本学生为什么缺乏自信心,青山学院大学教育人类科学部的古庄纯一教授在《日本儿童自尊情绪为何偏低?儿童精神科医生现场报告》   [4]   中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对未来充满悲观,认为自己没出息。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从小学2年级到初中3年级,随着年级的上升,包含自尊心的生活质量(   QOL:Quality of Life   )总分会下降。其原因是日本的孩子在学业和俱乐部活动中经常被比较,在竞争性的环境中不断追求结果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  
根据古庄教授的调查,自尊心从小学4年级左右开始显著下降。另外,据长年研究抑郁症的精神科医生村田丰久说,这个年纪经历的事故和震惊的体验经常成为抑郁症发病的契机。据此调查结果,需要特别注意形成人格、性格和生活方式最终阶段的10岁左右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4.3  儿童幸福感的提升  
虽然儿童友好城市设施建设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改善城市儿童复合生态系统中,城市空间尺度较大、混合用途较多(缺少儿童使用专一空间)、公共空间不足、生活圈步行可达性差等硬件问题,但从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为所有年龄(0~18岁)的儿童建设友好设施也较难实施,因此需要为儿童针对性地进行城市规划,以此提升儿童的幸福感。  
儿童身负着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他们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梦想与希望,更是未来的主人翁和引领者。作为年幼稚嫩的群体,他们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生机,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成就了一个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繁荣与兴盛。为了提升儿童的幸福感,我们需要首先要将儿童需求纳入城市规划中,建立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和社区,包括安全的游乐设施和教育资源;其次改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安全的人行道、骑行道和横穿设施,保障儿童在城市中的行动安全;再次推动城市绿化和环保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改善儿童的居住环境;最后增加儿童友好的户外活动场所,鼓励儿童参与户外运动和游戏,引导其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对数字化产品的过度依赖,促进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城市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获得温暖的关爱、充实的教育,茁壮成长,照亮未来的道路。  
5     结论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这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居者有其屋”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那么“居者优其屋”就是在更高层次上拓展居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从安居到宜居,需不断改善居民住房的基础设施,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房屋,促进邻里交流,增进邻里感情,增强人与人的互动,为儿童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儿童对城市空间的使用,反映了社区中所有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和老年人在内)的需求。着眼于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及其看护人的具体需求,有助于找到对婴儿、幼儿、青少年和年轻人均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园绿地三类空间覆盖了儿童成长空间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景,因此可以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逐步推进这3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以及推进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两类场所设施的建设增补。  
社会公平最重要的标志是“参与权”。儿童及其社区的参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由于儿童参与了规划的整个过程,城市规划可以将他们关注的问题、意见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转化为技术可行、投资合理的规划方案。从愿景到战略再到实施,儿童和社区的参与将使项目的过程富有成效,并最终实现结构性的变革。另外,共同行动让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自主权和主人翁意识,成年人则更有可能继续发展儿童友好的规划文化。儿童从一开始就参与城市规划,无论短期效果还是长远愿景,看起来都是最佳投资。  
为什么要为儿童规划城市?真正的原因是培养儿童的自立与勇气、信赖与尊重,因此获得幸福感,这应该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等相关指导性文件中重点突出和明确强调。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网红城市:那些因流量爆红的城市,现在都怎么样了?

近几年,陆续有不少城市占据过我们的头条 2020年是  长沙  和  义乌     2021年是   曹县     和   横店     2022年,贵州省台江县的“村BA”爆火出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