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介绍后端的常规生化处理工艺,负责将COD、氨氮、总氮处理到达标排放的核心工艺段。
总体工艺流程图如下:
1、常规生化系统工艺
常规生化的工艺主要是根据进水水质、出水水质确定。
例如对于毒性不高且COD浓度很高的废水通常会先采用厌氧工艺,再采用好(缺)氧工艺。通常对于有一定毒性的化工废水,厌氧处理工艺(如UASB、IC、EGSB)的处理效果都不是很好,反而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果会更佳。
对于废水中有脱氮除磷需求的,好(缺)氧工艺必须要选择AO及其变形工艺,方能保证出水N和P的达标排放。
所以常规生化工艺可选的有厌氧工艺、水解酸化工艺和好(缺)氧工艺。
①厌氧工艺。厌氧工艺主要包含了UASB、EGSB和IC反应器,这类工艺主要针对于低毒性高COD的废水,可以大幅度降低废水中的COD,并且可以产生甲烷并加以回收利用。但这类工艺对于原料药化工废水则不太适用,因为废水的高毒性会导致厌氧反应器长期处于毒性冲击状态,无法形成稳定的厌氧污泥,导致处理效果聊胜于无。
②水解酸化工艺。因为化工废水的高毒性,虽然前端进行了预处理解毒,但常规的高级氧化工艺解毒效果不稳定,预处理出水还会存在一定的毒性,因此常规生化系统可以选择水解酸化工艺达到提升B/C比、解毒、提升可生化性的目的。因为要对抗废水的毒性,所以建议水解酸化池的停留时间≥3天。
③好(缺)氧工艺。目前大部分化工废水排放标准都有N和P的排放要求,因此目前最合适的脱氮工艺还是AO、多级AO和AAO,这类工艺比CASS、SBR、氧化沟等工艺的脱氮效率要高,并且工艺运行操作可控性更强。
综上,经过预处理的化工废水还残留有部分微生物毒性,那么可以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多级AO工艺”,水解酸化池进一步脱除毒性、提升可生化性,之后再采用多级AO或AAO工艺,保证末端N的达标排放。
(注:P的达标排放采用生化法很难稳定达标,若进水TP较高,可在二沉池后端增设高密度沉淀池。)
2、常规系统进水指标控制
常规系统进水即为预处理工艺的出水,这个水质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
《GB 50684-2011 化学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设计规范》要求:生物处理系统进水中氨氮的浓度不宜大于200mg/L。但对于COD并未给出进水浓度的限值(因为氨氮过高会对生化系统造成抑制)。
具体生化系统的进水浓度控制,以各位同行实际运行的废水处理站的数据为准,按照我公司的运行经验,常规生化系统(水解酸化工艺+多级AO工艺)的进水水质可控制在如下范围:COD 4000~8000mg/L,氨氮为400~600mg/L,总氮为400~600mg/L。(注:该数据仅供参考,水质跟系统运行状况、系统工艺流程有很大关系)
3、案例介绍
针对常规系统工艺这一块,小编就把熟悉的两个典型常规系统运行情况跟大家分享下,也可以让各位同行对比下自己公司的废水处理站的运行情况。
①某农药企业。常规系统为AAO工艺,总停留时间为5~8天。进水COD 5000mg/L,出水COD为300mg/L;进水氨氮为400mg/L,出水氨氮为5mg/L;进水总氮为500mg/L,出水总氮为20mg/L。
②某原料药企业。常规系统为“水解酸化池+AO+AO工艺”,总停留时间为4~6天。进水COD 4000mg/L,出水COD为300mg/L;进水氨氮为300mg/L,出水氨氮为6mg/L;进水总氮为400mg/L,出水总氮为25mg/L。
4、常规处理工艺建议
综合以上两个案例,常规系统采用“AAO工艺”或“水解酸化池+AO+AO工艺”还是比较合适的,前面厌氧区或水解酸化池可以进一步解毒,后面AO工艺可以保证系统总氮达标。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33 万条内容 · 144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典型精细化工废水处理工艺介绍(03-综合调节池篇)典型精细化工废水处理工艺介绍(03-综合调节池篇) 1、事故应急池容积 化工建设项目应设置应急事故水池(节选自《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6.6条)。 事故池宜采取地下式,事故排水重力流排入。事故排水储存设施的总有效容积按以下公式确定。(节选自《石化企业水体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要求QSH 0729-2018 》5.5条) 事故池宜单独设置,非事故状态下需占用时,占用容积不得超过 1/3,且具备在事故发生时30分钟内紧急排空的设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生化处理是精细化工废水处理核心环节。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