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双碳”科普怎么做?他们提出这些建议

“双碳”科普怎么做?他们提出这些建议

发布于:2024-03-27 09:02:27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来源:环保科普365

[复制转发]

自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双碳”迅速成为广为人知的新词、热词。如何促进大众对“双碳”的认知和践行、推动“双碳”科普?9月5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日报社、中国气象学会和苏州大学联合承办的“双碳”大众科学表达与传播策略高端沙龙围绕“双碳”议题,邀请科研专家、媒体记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双碳”前沿创新成果科普传播及成果与传播效果的深度融合转化,助推讲好中国“双碳”与气候变化故事,促进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大众认知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是中国气候报道开创者之一,他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主题活动等方面,对国内“双碳”传播现状做了梳理,并介绍了苏州大学团队就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的调研。

苏州大学团队的这项全国性网络调研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在1500份受访者代表性样本中,有近70%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出。调研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济社会等结构性背景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在气候行动意愿方面,民众“越爱国,越愿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付出行动”;同时,中国受众对气候行动经济层面的关注度高于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关注度,联系以往内容分析和媒体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

对此,贾鹤鹏表示,中国媒体普遍积极报道气候变化,但内容上多以应对气候活动为主,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策略方面,应当从具体事例、数据出发,体现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关系,发挥爱国主义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将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加强与本地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事件相结合,提升个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认知,为个人赋能,以促进个人的行动意愿。

与公众深层连接,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从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受众细分准确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报道促进公众生活习惯改变。

如何打破国家政策积极推行气候行动与公众参与度明显不足的现实困境,曾繁旭在发言中提出一种新的路径,即通过气候叙事与公众进行深层连接。

他表示,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知,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建构的,创建符合受众驱动力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基于公众价值观的分类进行受众细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需求,针对不同的公众群体提出不同的传播建议。

科普创作传播心得心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同时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

在沙龙中,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老汪聊碳中和”主理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和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张周项分别分享了科普实践、自媒体创作和图文结合创作的实际经验和心得体会。

陈迎表示,在做科普宣传时,科学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再谈趣味性、可读性和符合传播规律。“双碳”科普宣传内容涉及面广、多学科交叉、更新速度快,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正确的科普还是错误的谣言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她表示深感“科普工作赶不上社会的需求”,并且呼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双碳”科普宣传教育体系,为不同的受众提供自身所需要的教育。

在讨论环节,沙龙嘉宾畅所欲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家双表示,应该更多关注碳排放的科普,因为这是一个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科普参与者有必要更新知识,以跟上最新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九天、果壳主编贾明月、北京中创碳投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企业公益教育项目负责人高文欧女士几位专家对如何改进“双碳”传播策略、评估“双碳”传播成效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建议不错,对于开展双碳活动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谢谢楼主分享

    2024-03-28 07:59: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142 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楠木:韬光养晦成栋梁

在贵州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高高挺立的楠木总是能吸引人的眼球。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最为顶级的木材之一。古人称楠木为“木中黄金”,楠、樟、梓、檀并称为“四大名木”,而楠木排在首位。楠木“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古人多用楠木作棺木或牌匾,皇家宫殿及重要建筑的“栋梁之材”,也必用楠木。 楠木的种子离开母树,会依靠风的力量或者鸟兽的搬运,散布于草丛之间。楠木萌生之初,生长得非常缓慢。在杂草面前,这个日后的“栋梁之材”饱受欺压,而虫害的侵袭,或者鸟兽造成的损伤,都可能会要了它的命。楠木的幼苗抢不到阳光、雨露,它艰难地活着,但它知道隐忍,知道以时间换空间的道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